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6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47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81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96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41.
罗谷松  李涛 《生态学报》2019,39(13):4751-4760
土地利用效率是衡量区域经济社会系统运行质量的重要参数。在构建了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土地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之上,综合运用Super SBM-undesirable DEA和多元统计等研究方法,分析了2003—2016年碳排放影响下的中国省域土地利用效率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区域土地利用效率处于中低水平,碳排放非期望产出降低了15%的土地利用效率水平;与全国发展水平空间格局一致,土地利用效率省际差异在空间上呈现出自东向西逐渐递减的分异特征;2003—2016年,土地利用效率演化呈现出"U"型演进特征,区域差异呈现收敛态势;不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土地利用效率水平呈现下降态势;非期望产出和能源消费投入过大成为土地利用效率提升的主要限制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对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起到了显著的正向作用;现阶段城镇化水平的增加对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具有微弱促进作用,且仅在东部地区具有显著性。基于松弛变量冗余度和影响因素分析,针对不同区域土地利用效率低效的差异性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42.
刘武  吴秀杰  邢松 《人类学学报》2019,38(4):473-490
以往,在东亚大陆发现的更新世中期人类化石被分别归入直立人和古老型智人。这种分类的主要依据是化石形态特征以及年代。魏敦瑞对周口店第一地点人类化石研究描述的一些头骨、下颌骨和牙齿特征通常被作为判定直立人的标准。根据这些化石的年代分布,一般将30万年前的中更新世晚期作为划分直立人与古老型智人的大致年代界限。近20年来,在非洲、欧洲和东亚新发现了一些更新世中期人类化石,目前古人类学界对中国更新世中期人类化石特征及演化有了与以往不同的认识。最近对大荔、许家窑、盘县大洞、许昌、华龙洞等人类化石的研究显示,近30万年以来东亚大陆人类演化呈现复杂的多样性,将这一时期人类全部归入古老型智人难以准确反映更新世中期中国古人类演化模式及规律。本文结合近年中国更新世中期人类演化研究进展,选择部分具有演化及分类价值的形态特征,分析这些特征在更新世中期中国古人类化石的表现特点。在此基础上,对更新世中期中国古人类演化模式做了尝试性探讨。本研究发现,周口店、和县、沂源、南京等中更新世早期人类化石呈现有较多的区域性特征,形态特征表现相对稳定;而大荔、金牛山、许家窑、许昌、华龙洞、马坝、盘县大洞等中更新世晚期人类在化石形态特征表现复杂多样,变异范围大。此外,在这一时期人类化石上发现较多与生存活动、健康、环境适应有关的证据。根据这些发现,作者认为中国中更新世早期组人类演化以形态连续性为主;进入中更新世晚期,中国古人类演化区域性特征减弱,演化模式以多样性为主。一系列新的化石发现和研究证据提示中更新世晚期东亚大陆可能生存有不同的古人类成员。根据目前掌握的化石形态和年代证据,大约30万年前是中国更新世中期演化变化关键时间节点。  相似文献   
43.
The 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the rate of development of Xyleborus fornicatus (Eichh.) was determined by rearing individuals under a range of constant temperatures (15 - 32℃). Rates of development changed in a linear fashion over a wide range of temperatures. Estimates of lower development thresholds were obtained for eggs (15.7±0.5℃), larvae (15.8±0.8℃) and pupae (14.3±1.4℃) and the degree days (DD) for development were 70±4.4, 95±8.5 and 72±5.1 DD, respectively. Optimum temperature for development was around 30~C for all stages. Temperature fluctuation in cooler High Country areas (above 1400 m) with a mean temperature around 15℃ seems to be critica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est, which may be responsible for the near absence of pest in those areas. Temperature fluctuations (18- 30℃) in the Mid Country region (600- 1200 m) fav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est compared to development under constant conditions. The altitudinal distribution of the shot-hole borer across tea growing areas in Sri Lanka is, therefore, mainly governed by temperature.  相似文献   
44.
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生理学》第六版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中,表7—1有“营养学热价”的概念,但没有做任何注释,文中也未给出任何解释。笔者对此概念及其出处不甚理解,找到第三版、第四版、第五版《生理学》教材和7年制规划教材《生理学》做比较如下:  相似文献   
45.
湖北省东南部通山县九宫山自然保护区存在白鹇的重要发现,加上赣北发现白鹇;结合湖南,江西,浙江的近期调查结果,皖南白鹇分布区关非孤立的分布小区,而是湘,鄂,赣,浙,皖白鹇新分布区的部分。本文论证 比原分布区几乎大近二分之一的白鹇车内新分布区的实际存在。  相似文献   
46.
研究福建省肖叶甲科物种的垂直分布和区域分化,通过对闽西北武夷山垂直分布的调查分析,认为肖叶甲科垂直分布呈现3个基本分带;海拔350m以下,350-1200m和海拔1200m以上,其中以中间带种类最丰富,与闽中戴云山对比,发现物种的垂直分布范围(上限和下限)在戴云山比在武夷山高,有明显的上移趋势,主要影响因素是南北不同气流的作用和植被垂直分布变化,综合平面分布与垂直分布结果,福建省肖甲科区系以适应于  相似文献   
47.
城市生态规划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刘洁  吴仁海 《生态学杂志》2003,22(5):118-122
回顾了城市生态规划的发展情况,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从19世纪末至今,从Howard的“田园城市”到MacHarg的土地利用生态规划方法,再到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城市生态对策规划,城市生态规划的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城市生态规划作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之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生态城市建设服务是城市生态规划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8.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依据我国动物所面临的濒危,对我国濒危动物的濒危等级划分,种群现状,致危因素和保护措施等进行了描述说明,首批收录了535种濒危动物。本文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中所收录的352种濒危脊椎动物(不含鸟类(以下简记为“濒危植物”)为研究对象,整理统计了现有濒危物种的分布资料,在GIS支持下,对中国濒危动物的地理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濒危动物物种呈明显的集聚分布,最密集的地区是横断山区,海南岛,西双版纳和云贵高原;而在华北平原,内蒙古东部,黄土高原和东北平原等地区出现大片空白区。影响濒危动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有热量和水分条件,地形条件等自然条件以及历史开发,人为破坏等人文条件。山地因地形屏障作用而保留了较多的古老物种,其较为复杂的环境因子也有益物种的生存,因而物种丰富度较高。大多数动物对于水分和热量的依赖性较强,因此水热条件对其分布的限制作用十分明显。人为破坏较为严重的地区,濒危物种稀少;污染,开荒等引起的环境问题对于现存动物的威胁很。运用Dobson排除算法得到云南勐腊县等9个县分布有168种濒危动物,占全国总数(海生种类及仅分布于台湾和香港的特有种除外)的51.5%,而其土地面积之和仅为全国陆地总面积的0.9%。而云南勐腊县等94个县市就分布有中国所有的濒危动物。这些地区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应该优先考虑的地方。  相似文献   
49.
川金丝猴是中国特有濒危野生动物,其行为生态方面的一个主要特点是猴群随季节变化在不同海拔高度的地区活动和摄食.但在不同年份的同一季节,猴群似乎有规律地生活在同一地区.迄今为止,未见有任何关于川金丝猴在不同年份的同一季节活动区域完全变迁的报道.我们这项研究,根据1990年和1997年两个夏季的跟踪观察,记录了川金丝猴由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彻底改变夏季活动区域的情况.  相似文献   
50.
木聚糖酶分子的结构区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多数木聚糖酶分子中含有多个功能区域,这些区域包括催化区、纤维素结构区、木聚糖结构合区、连接序列、重复序列、热稳定区、Cellulosome-Docking区及其它未知功能的非催化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