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2篇
  17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夏季南海北部纤毛虫群落组成及其水平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2007年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南海北部开放航次期间,设计了两条纤毛虫采样断面(X断面、Y断面),共13个站位,涵盖了珠江冲淡水区、粤东上升流区和陆坡开阔海区,旨在对纤毛虫的种类组成和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共检出4纲8目22属38种纤毛虫,其中种类数最多的属是砂壳目拟铃虫属(9种),其次是急游目急游属(5种)。本航次中纤毛虫主要是砂壳目纤毛虫(27种),共鉴定出砂壳虫15属27种。纤毛虫优势种为蚤状中缢虫Mesodinium pulex(18.1%),其次是丁丁急游虫Strombidium tintinnodes(9.7%),盾形拟铃虫Tintinnopsis urula(5.8%)。纤毛虫种类数和丰度从近岸向外海逐渐减少,纤毛虫种类数与温度(R2=0.53,P0.05)和盐度(R2=0.43,P0.05)呈负相关,随着温度的升高,纤毛虫种类数逐渐降低。纤毛虫丰度与温度和盐度相关性并不明显,这可能由于受上升流的影响,近岸上升流高盐区存在着纤毛虫丰度较为丰富的情况。叶绿素a浓度与纤毛虫种类数(R2=0.36,P0.05)和纤毛虫丰度(R2=0.36,P0.05)呈正相关,近岸浮游植物生物量高,纤毛虫种类丰富,丰度大,叶绿素a沿纵断面降低,纤毛虫种类数和丰度也降低。  相似文献   
12.
延安北部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草)成效的遥感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延安北部丘陵沟壑区的吴起、志丹、安塞、子长、延川、延长和宝塔等7县区做为一个整体,利用GIS综合解译分析SPOTVGT、NOAA/AVHRR、EOS/MODIS、TM和DEM数据,揭示该区域退耕还林(草)生态建设工程所取得的实效。1998-2009年NOAA/AVHRR和EOS/MODIS遥感监测表明,该区域在遥感影像图上凸现,在其北部和西部形成一条明显的与行政区边界相吻合的分界线,表明退耕还林后植被覆盖状况正在逐年改善,而且植被恢复情况明显好于其北部和西部。1999-2007年SPOTVGTNDVI演变表明,该区域NDVI正处于快速上升阶段,线性趋势值为0.0078,与其南部次生林区的NDVI差值在明显减小,与北部粮食种植区的NDVI差值在逐渐加大。退耕前后的TM影像解译结果对比分析说明,延安北部近年来退耕还林(草)的成绩是显著的,生态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与1997年相比,到2007年延安北部有68.37%耕地不再耕种,而大于35°的坡耕地91.45%实现了退耕,25-35°的坡耕地有74.70%退耕,绝大部分高坡度耕地实现了退耕,而较低坡度的坡耕地退耕幅度也很大,达到了50%-70%。退出的耕地主要变为草地、林地和果园。TM影像解译结果表明,林草覆盖度增加非常显著,达到65.3%,增加24.3%,以草的面积增加最为明显。低植被覆盖度的土地面积在大幅度减少,植被覆盖度小于10%的面积减少了83.42%;中植被覆盖度面积在显著增加,到2007年,植被覆盖度在30%-50%的面积最大,占总面积的47.2%,将近一半;高植被覆盖度面积也明显增加,由1997年的6%增加到2007年22%。TM影像与DEM数据叠加分析表明,土壤侵蚀强度总体上降低,强度、极强度和剧烈等级土壤侵蚀的土地面积减少50%以上,但极强度和剧烈的高等级土壤侵蚀面积仍占2007年国土总面积的13.3%,土壤侵蚀状况仍然严重。植被以灌木和草为主,乔木面积较低,森林覆盖率只有22.4%,因此需要继续加强治理。  相似文献   
13.
2007年10月南海北部浮游纤毛虫的丰度和生物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翠霞  张武昌  肖天 《生态学报》2010,30(4):867-877
报道2007年10月南海北部海域(21°25.47′N 17°24.95′N,109°28.86′E 113°13.01′E)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的水平分布及砂壳纤毛虫的种丰富度。包括了13个断面的82个站位,Rosette采水器采水,水深低于15 m的站位采0,5 m和10 m;小于30 m站位,采0,10 m和底层;大于30 m的站位,采0,10,30 m和底层。纤毛虫丰度为0 5757 ind./L,平均(848±776)ind./L。无壳纤毛虫占绝对优势,其丰度占纤毛虫总丰度的比例平均为(91.9±9)%;纤毛虫生物量为0 12.09μg C/L,平均是(1.2±1.54)μg C/L,无壳纤毛虫的生物量平均为(0.94±1.27)μg C/L,占纤毛虫总生物量的78.6%。共发现砂壳纤毛虫16个属,49种,拟铃虫最多,具有一定的季节性。纤毛虫水体(40 m到表层)丰度为6.4×1069.1×107ind./m2,平均是(3.6×106±1.4×106)ind./m2;水体生物量3.6 195.8 mg C/m2,平均(48.1±33.7)mg C/m2。纤毛虫多分布于近岸浅水区(高温低盐,高Chl a),最大丰度要高于我国其他海区,不是Chl a最高的地方纤毛虫的丰度也最大,纤毛虫丰度最大时Chl a偏低。  相似文献   
14.
南海北部浮游植物生长对营养盐的响应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彭欣  宁修仁  孙军  乐凤凤 《生态学报》2006,26(12):3959-3968
2004年夏季作者在南海北部海域研究了浮游植物生长的营养动力学,结合物理-化学过程对浮游植物生物量分布的影响与机制进行了研究,阐明了水平对流和中尺度涡对营养盐分布的影响及浮游植物生长和现存生物量对其的响应。受西南季风和东向沿岸流作用所形成的Ekman输送的影响,南海北部海岸带表层海水作离岸运动,使深层富含营养盐的冷水爬坡涌升到表层来补充,激发浮游植物生物量迅速增长。海区反气旋涡使海水辐聚下沉,造成水体具高温、低盐、高溶解氧浓度、低营养盐浓度和低浮游植物生物量。同时通过现场营养盐加富试验,发现该海域营养盐是浮游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而且是多种营养元素共同限制了浮游植物的生长,添加单一的营养盐并不能促进浮游植物的生长。在生物量出现增长的试验组中,营养盐添加不仅促使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增长,而且也改变了浮游植物的粒级结构和群落结构。例如,在站S1008,培养前叶绿素a浓度为0.28 mg.m-3,加富培养60 h后浮游植物生物量在NP和NPSi的试验组中有显著的增加,叶绿素a浓度分别达1.07 mg.m-3和1.19 mg.m-3;培养前粒度分级叶绿素a主要以Pico级份占优势,而加富试验结束后,在NP和NPSi的试验组以Nano级份占优势,其它试验组仍以Pico级份占优势;同时,在培养后生物量出现增长的试验组,浮游植物群落的优势类群从甲藻向硅藻演替。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渐新世—上新世3个钻井剖面412个沟鞭藻样品的系统分析,发现了较丰富的沟鞭藻化石。根据沟鞭藻化石丰度、分异度变化以及特征性的环境指示种,对琼东南盆地渐新世至上新世的沉积环境进行了详细研究。认为研究区从早渐新世早期海水开始入侵,至早渐新世晚期海侵范围进一步扩大,一直持续到晚渐新世;早中新世沟鞭藻化石数量和种类明显出现低谷,发生了一次较为明显的海退;中中新世至晚中新世,沟鞭藻化石较丰富,丰度和分异度增加,海水明显比早中新世沉积时期加深;早上新世早期,指示海侵的化石属种较丰富,反映了温暖浅海的沉积环境;早上新世晚期,指示一种开阔的海洋环境,水体较深;晚上新世早期,沟鞭藻化石属种面貌反映了热带浅海环境,但水体可能比早上新世晚期沉积时要浅;晚上新世晚期,指示海侵的沟鞭藻化石属种达到最繁盛时期,海侵范围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南海栉江珧(Atrina pectinata)的群体遗传变异特征, 研究利用线粒体DNA COⅠ(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单位Ⅰ)基因部分序列对7个群体共191个栉江珧个体进行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结果显示: 在600 bp长的序列中, 共检测到113个核苷酸变异位点, 定义了73个单倍型。南海北部栉江珧总体呈现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0.8996)和较高的核苷酸多样性(0.0257), 但L1组内6个群体(汕头、阳江、湛江、海口、琼海、北海)呈现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0.8133—0.9286)和较低的核苷酸多样性(0.0033—0.0045)。单倍型系统发育树和网络支系图将7个群体划分为L1和L2(防城港群体)两大类群, 但L1组单倍型并未表现出与地理位置相对应的谱系结构。Fst分析显示, L1组内6个群体间不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Fst= –0.0200— –0.0055, P>0.05), 但L1组与L2组间存在极显著的遗传分化(Fst=0.8729—0.8821, P<0.01)。L1组的Tajima’s D检验(D= –2.3190, P=0)和Fu’s Fs检验(Fs=–26.8316, P=0)均为显著负值, 核苷酸不配对分布呈明显的单峰分布; L2组的Tajima’s D检验(D=–1.4320, P=0.0565)为不显著负值, Fu’s Fs检验(Fs=4.9540, P=0.9620)为不显著正值。以上数据说明, L1组和L2组栉江珧可能已经分化为两个群体, L1组内6个群体具有频繁的基因交流, 导致了较高的遗传同质性。  相似文献   
17.
王辰 《生命世界》2007,(8):80-85
新疆北部的喀纳斯是个神奇的地域,这神奇,并非只因为秀丽的喀纳斯湖,或者因为传说中的"水怪",而是在这个地区,不同的人,能体味到不同的兴奋,而不同的季节,也会收获到不同的景致。  相似文献   
18.
白头硬尾鸭(Oxyuraleucocephala)属雁形目(Anseriformes)鸭科(Anatidae),是一种古北界分布的珍稀水禽,在国际上被IUCN列为“濒危(EN)”物种,同时被列入CITES公约和迁徙物种公约(CMS)。该物种主要有中亚、西亚、欧洲、北非4个相互隔离的繁殖种群。据湿地国际(Wetland International)最新估计全球数量8000~13000只。在我国,该物种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以往在新疆南部的克州和博斯腾湖附近以及北疆的天山、昌吉有过分布记录。近期新疆记录包括:2006年10~11月,10余只次个体被国外观鸟者(Paul Holt)记录于石河子地区和五家渠八一…  相似文献   
19.
滆湖轮虫群落结构与水质生态学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浅水湖泊--滆湖的轮虫群落结构,并用轮虫污染指示种类、E/O值、QB/T值和生物多样性指数评价滆湖的水质和营养状况.在两周年的研究中,共发现轮虫69种,污染指示轮虫39种.优势种为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a calyciflorus)、前节晶囊轮虫(Asplanchna priodonta)、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长三肢轮虫(Filinia longiseta)和裂足臂尾轮虫(B.diversicornis).轮虫密度年平均值为1584 ind./L,生物量年平均值为5.982 1 mg/L.密度秋季最高,生物量夏季较高.轮虫物种多样性较低,多样性指数与其密度及生物量正相关.滆湖三个生态功能区轮虫的种类相似;湖区北部与中部的轮虫现存量差异不显著,与南部的差异显著,中部与南部间差异极显著.根据指示生物法、生物指数法和多样性指数法评价滆湖水质及营养类型,涌湖为富营养型.  相似文献   
20.
黄土高原北部紫花苜蓿草地退化过程与植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李裕元  邵明安 《应用生态学报》2005,16(12):2321-2327
以陕西省神木县六道沟小流域为研究区域,探讨了黄土高原北部紫花苜蓿人工草地退化过程中植物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黄土高原北部森林草原气候区,紫花苜蓿人工草地的退化演替过程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紫花苜蓿草地阶段(1~6年)、人工草地向天然草地演替的过渡阶段(6~10年)与长芒草次生天然草地阶段(10年以上).在1~30年的演替过程中,调查样方内共出现高等植物32种,分属于13科28属,其中90%以上出现在前6年.植被演替过程中累积出现的植物科属种数的动态变化可以用对数函数进行较好地描述.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演替前期(第1个阶段)增加较快,在第2个阶段(过渡阶段)达到最高,然后有所降低并渐趋稳定.种植紫花苜蓿可显著地加快植被的自然演替进程,这与人工草地水分消耗强烈加速了土壤的旱化过程密切相关.发展人工草地是黄土高原北部加速天然植被恢复与发展畜牧业、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机结合点,是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中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兼顾的良好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