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6篇 |
免费 | 20篇 |
国内免费 | 97篇 |
专业分类
38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12篇 |
2021年 | 14篇 |
2020年 | 7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11篇 |
2015年 | 10篇 |
2014年 | 16篇 |
2013年 | 12篇 |
2012年 | 21篇 |
2011年 | 12篇 |
2010年 | 18篇 |
2009年 | 21篇 |
2008年 | 22篇 |
2007年 | 11篇 |
2006年 | 15篇 |
2005年 | 19篇 |
2004年 | 8篇 |
2003年 | 12篇 |
2002年 | 12篇 |
2001年 | 19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10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11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01.
北太平洋两个柔鱼群体角质颚形态及生长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2011年5—11月我国鱿钓船在北太平洋海域(150°E—176°W)采集的渔获物样本,对柔鱼两个群体各项角质颚外部形态和生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角质颚参数值雌性均大于雄性,冬春生群体雌雄参数值间差异要大于秋生群体;角质颚各项参数值中,上头盖长(Upper Hood length,UHL)、上脊突长(Upper Crest length,UCL)、下脊突长(Lower crest length,LCL)、下翼长(Lower Wing length,LWL)与胴长、体重分别呈线性和指数关系(P0.01)。主成分分析认为,秋生群体雌、雄个体角质颚第一主成分因子均为UCL/ML,第二主成分因子均为UWL/ML,冬春生群体雌、雄个体角质颚第一主成分因子分别ULWL/ML和LLWL/ML,第二主成分分别与URW/ML和LRL/ML,这些这成分因子代表了角质颚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生长特征。两个群体的雌性个体角质颚形态上存在显著差异,但雄性个体间差异不显著。方差分析(ANOVA)表明,2个群体不同胴长组间的角质颚形态均存在着显著差异(P0.01);LSD法分析认为,除了秋生群体雌性个体上头盖长、上喙长、下头盖长、下喙宽在胴长组250 mm和250—300 mm间不存在差异外,其他组之间均有着显著差异(P0.01)。同一群体不同性腺成熟度等级间的柔鱼角质颚形态存在显著差异(P0.01),但性成熟度为Ⅰ期和Ⅱ期时2个群体角质颚各项形态指标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而性成熟度Ⅲ期时则不存在差异(P0.05)。研究认为,不同群体的柔鱼角质颚形态及生长特征均存在着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302.
北黄海秋、冬季浮游动物多样性及年间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9年秋、冬季在北黄海全海域121°30'-124°00'E、37°30'-40°00'N范围开展了浮游动物多样性监测及年间变化研究,探讨浮游动物多样性对海流及全球变化的指示。共鉴定出浮游动物8大类28种(不含6大类浮游幼虫和鱼卵仔鱼),类群组成以暖温性近岸种和广温广盐种为主,兼有少量冷温性和暖水性外海种。聚类分析将浮游动物群落划分为:北黄海高盐水团群落、北黄海混合水团群落、北黄海沿岸低盐水团群落。2009年秋、冬季在北黄海均监测到暖水种小齿海樽和肥胖箭虫,前者形成秋季浮游动物优势种,但1959年调查显示它们向北分布不能抵达北黄海,这些暖水种的向北扩布可能预示着黄海暖流的增强。2009年秋、冬季北黄海主要暖温种中华哲水蚤和强壮箭虫丰度也较1959年同期有所升高。研究表明全球变化影响下温带海域北黄海浮游动物暖水种种类增加、分布北移,暖温种丰度升高,这与亚热带海域东海浮游动物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模式不同,能够为浮游动物对全球变暖的区域响应机制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303.
赣西北种子植物区系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赣西北约有种子植物1693种,归157科,740属,比较分析其属,种的区系成分,得出赣西北以温带区系成分占优势,同时受到热带区系成分的影响。在诸多温带区系成分中,东亚分布型属数和东亚分布型种数均占较高百分率,与该地区地处东亚核心地带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304.
孵化温湿度对北草蜥孵化卵和孵出幼体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北草晰孵化孵化基质吸收水分导致质量增加。24℃湿度对孵化卵的终末质量无显著影响;26℃和28℃时,高湿度孵化的卵终末质量较大。孵化卵终末重与初始重呈正相关,终末卵重的差异部分地由初始卵重决定。 相似文献
305.
306.
嗜盐杆菌属一新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西藏扎北湖石盐样品中分离到数株嗜盐菌,其中521菌株在15—25%浓室Nacl的培养基上生长,最适Nacl浓度为20%,低于10%或饱和Nacl培养基中不生长。细胞壁不含二氯基庚二酸,细胞膜含有甘油二醚键的不皂化性磷酸甘油醚衍生物,产色素。革兰氏阴性杆菌,细胞单个存在,大小为0.6—0.8x1.5-2.5μm。在牛奶-盐-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呈橙红色,圆形,边缘整齐,表面光滑湿润,直径1mm。专性好氧菌,最适生长温度37℃,不由色氨酸产生吲哚,不产生H2s,不还原硝酸盐,能利用葡萄糖等多种糖,并以葡萄糖产酸。具育过氧化氢酶和氧化酶。DNA中G+C为62.7mol%?。经鉴定,52l菌株为嗜盐杆菌属的一个新种,命名为扎北盐杆菌(Halobacterium zhabeiensis sp.nov)。 相似文献
307.
人工固沙植被群落的稳定是评价干旱半干旱风沙区植被恢复成功的重要标准。该研究运用模糊综合评判理论,对晋西北丘陵风沙区坡面尺度下(坡上、坡中、坡下)7种人工固沙优势植物的稳定性进行分析,选取优势植物生长状况、土壤质量、林下植物生物量和多样性以及Godron指数4项指标,通过计算其隶属度平均值来评价植物的稳定性。结果表明:(1)乔木油松枝叶生物量最大(1457.1 g),灌木柠条枝叶生物量最大(1429.1 g),各优势植物坡下枝叶生物量最大。(2)灌木表层(0~20 cm)土壤水分优于各乔木表层土壤水分,同时不同植物林均表现出坡下土壤水分最大;各植物表层土壤有机质、解碱氮、速效钾、速效磷基本都远高于撂荒地,其中乔木油松和灌木柠条各土壤养分指标显著高于其他植物,且不同植物林下养分也表现为坡下最优。(3)林下植物生物量乔木青杨最大(87.2 g),灌木柠条最大(50.4 g),坡下生物量最大;林下植物丰富度指数乔木青杨最高,林下植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乔木樟子松和油松最高,灌木中林下植物各多样性指数基本相近。(4)Godron指数:乔木中刺槐的交点坐标离群落稳定点最近,灌木中柠条交点坐标离群落稳定点最近。综合各指标的隶属度平均值得到乔木稳定性指数排序为:油松(0.69)>刺槐(0.67)>青杨(0.66)>樟子松(0.39)>旱柳(0.28),灌木稳定性排序为:柠条(0.82)>紫穗槐(0.64),乔灌木植物稳定性均远高于撂荒地(0.20)。研究认为乔木油松和灌木柠条稳定性最高,是西北丘陵风沙区适宜的造林树种,而坡下则是更优的种植坡位选择。该研究结果可为晋西北丘陵风沙区域以至于黄土高原人工固沙植被恢复和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08.
309.
目的:探讨β-细辛醚对痴呆大鼠海马神经元蛋白质表达谱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时照组、模型组和β-细辛醚治疗组。模型组和β-细辛醚治疗组大鼠行脑立体定位注射术,模型组从大鼠右侧海马注入β淀粉样蛋白(Aβ1-40)5μg;治疗组:将Aβ1-40和β-细辛醚(0.12%)混合后注入大鼠右侧海马。抽提各组大鼠海马神经元组织蛋白质,行双向电泳,采用PDQuest-7.1.1分析软件解析各组之间有明显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结果:β-细辛醚治疗组α-烯醇化酶(α-enolase)、钙/钙调蛋白依赖蛋白激酶(Ca^2+/Calmodulin-dependent protein kinase)的表达高于模型组,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rokillasc plasminogen activator surface)、P53抑癌基因(P53 tumor suppressor)和未知蛋白(SSP6001)表达则低于模型组。结论:β-细辛醚可能通过上调或下调上述蛋白质的表达,参与促进大鼠海马受损神经元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10.
桂西北早、中二叠世常么期和栖霞期类十分丰富,自下而上可建立5带4亚带:1)PamirinaSchwagerina带(Pamirinapulchrag亚带;Schwagerinacushmani亚带);2)Schwagerinaguembeli带;3)ChalaroschwagerinaRobustoschwagerina带(Chalaroschwagerinavulgaris亚带;Robustoschwagerinalonglinensis亚带);4)Brevaxinadyhrenfurthi带;5)Miselinaclaudiae带。并对研究区类动物群的特征,岩相和沉积环境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