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0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3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91篇
  2011年   72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75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84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78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66篇
  2000年   63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王大锐 《化石》2013,(4):21-22
恐龙——这个统治我们地球长达一亿多年的庞大家族留下来的遗物并不多,恐龙蛋化石更是少之又少,它们既是古生物学家、古生态学家、埋藏学家等众多学科研究者眼中的瑰宝,  相似文献   
62.
《化石》2013,(4):7-8
广西崇左木榄山智人洞发现的距今约11万年前的人类化石是迄今在东亚发现的最早的现代人,对于研究东业地区早期现代人的出现与演化具订非常重要的价值。为了进一步揭示早期现代人在中国出现及演化过程中的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6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具有优异的纳米尺度显微成像性能,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物理学和生物学等学科的超微结构研究领域。文中根据应用TEM技术研究大孢子化石壁超微结构的实践体会,系统归纳和总结了大孢子化石TEM样品制备的前处理过程,主要步骤包括:材料选取、梯度脱水、包埋剂配比、梯度渗透、包埋、聚合、超薄切片和染色。运用上述TEM实验技术,文中以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区龙华山剖面中泥盆统吉维特阶上双河组分散拟网龙华山大孢(Longhuashanispora reticuloides Lu and Ouyang, 1978)的壁层超微结构为研究案例,揭示了这类孢子壁主要由三层薄壁组成,包括内部基底层、中部疏松层和外部致密层,其射线唇基底层下部具有近平行排列的多细纹带结构。此类大孢子的多细纹带结构与从加拿大新不伦瑞克省下泥盆统埃姆斯阶Campbellton组同孢植物化石Leclercqia complexa Banks et al., 1972中发现的原位小孢子射线唇基底层下部的多细纹带结构特征非常相似。此外,两者都具有相似的完全弓形脊和远极表面刺瘤状二型纹饰。因此综合外壁超微结构和纹饰形态特征,文中认为Longhuashanispora reticuloides的母体植物可能属于同孢植物向异孢植物演化过程中的过渡类型植物,并与Leclercqia complexa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当前研究表明TEM技术在孢粉化石壁超微结构研究领域中具有独特优势,可为深入研究大孢子形态分类和揭示其与母体植物的亲缘关系提供新的线索,也可以被推广和应用到其他微体有机壁类化石的超微结构研究。  相似文献   
64.
古海拔的定量重建在推演地球动力学模型、大气循环模式、古气候变化以及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迄今为止在古植物学和古环境研究领域中古海拔的定量重建仍然存在许多难点。本文在介绍目前古海拔定量重建领域几种方法的基础上,重点对植物叶片化石气孔参数及其应用与进展进行了讨论,着重介绍:(1)如何利用植物叶片化石气孔参数法恢复古海拔;(2)方法实践过程中的误差来源与分析;(3)应用实例及展望。  相似文献   
65.
本文介绍了一种获取灰岩中弱硅化腕足类化石的酸处理方法。以四川省布拖县浪珠乡万吨山剖面上奥陶统铁足菲克组近顶部的生屑灰岩为实验对象, 通过准备样品、悬吊样品、配酸解液、酸解样品等实验流程, 配合遮盖液(如二乙酸纤维素丙酮溶液)的使用, 可获得保存精美的、弱硅化的腕足类实体化石, 且该化石保存有主突起、铰齿和匙形台等重要的细小结构。相较于传统方法, 该方法可获取硅化程度更低的壳相化石。该方法为灰岩中其他多门类弱硅化保存的化石之酸解分析提供了新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66.
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周志炎研究员?杨小菊研究员?吴向午研究员等耗费十余年时间编著的《银杏植物》专著(图1)于2020年在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作为《中国古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主编的一系列分册中的一册, 这是第一本编著完成并出版的古植物志书。 中国的古植物研究始自十九世纪后半叶,早期的论著都是由西方国家的学者发表, 直到二十世纪20年代以后才有中国学者开始研究中国的植物化石, 迄今为止也已过去近一个世纪。在过去的百余年里, 中国的古植物学走过了曲折而光辉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特别是关于中生代银杏目化石的系统研究被誉为是该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67.
王江 《生命世界》2016,(4):64-77
<正>《诗经·曹风·蜉蝣》中,用极其精炼的语言描摹了蜉蝣的形象:"蜉蝣之羽,衣裳楚楚。蜉蝣之翼,采采衣服。蜉蝣掘阅,麻衣如雪。"变化不多的诗句经过三个层次的反覆,给小虫的一生铺陈了华丽的光芒。的确,蜉蝣是一种非常柔弱且害羞的昆虫,它的身世,可追溯到一亿  相似文献   
68.
袁圣钊 《化石》2016,(1):58-60
说起古生物明星来,广大化石爱好者一定会对三叶虫津津乐道.三叶虫种类繁多,不同品种之间差别巨大,有小到几毫米的球接子三叶虫,有70厘米长的裂肋虫,还有仿如外星人的Asaphus……各种奇形怪状的虫子让人不得不叹服生命的神奇.遗憾的是这种奇特的生物在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就已经灭绝了,现在我们只能在岩石里找到它的甲壳遗体.  相似文献   
69.
李强 《化石》2016,(1):72-73
近期,英国《历史生物学》(Historical Biology)期刊上在线发表了由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纽约)曾志杰博士、洛杉矶自然历史博物馆王晓鸣博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李强博士和甘肃省博物馆颉光普研究员的合作研究成果.他们联合报道了产自西藏阿里地区札达盆地400多万年前的佩里耶上新鬣狗(Pliocrocuta perrieri)化石,这是继雪山豹鬣狗(Chasmaporthetes gangsriensis)之后在该地区发现的第二种鬣狗类化石,也是大型碎骨型鬣狗在青藏高原上的首次出现,对于研究鬣狗类的起源、多样性和古地理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0.
李毅  李飞 《化石》2016,(2):66-67
正2016年3月11日上午,由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办公室发起,自贡市国土资源局、自贡市文化广播新闻出版局主办,自贡世界地质公园恐龙博物馆承办的"南方丝绸之路化石论坛"在自贡举行,来自全国的60余名古生物学者及科普工作者、西南各省(区、市)古生物专家委员会负责人齐聚一堂,交流化石研究、保护和利用之经验,对建立在化石保护基础上古生物学未来发展之路进行了探讨。当天,与会专家学者还为四川省第一座"化石村"——自贡土柱村保护站进行了揭牌,并正式启动了"南方丝绸之路化石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