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2篇
  免费   181篇
  国内免费   783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71篇
  2022年   94篇
  2021年   76篇
  2020年   88篇
  2019年   83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80篇
  2015年   83篇
  2014年   143篇
  2013年   80篇
  2012年   121篇
  2011年   88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99篇
  2008年   135篇
  2007年   88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77篇
  2004年   83篇
  2003年   75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74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64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49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65篇
  1993年   50篇
  1992年   44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40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6篇
  1963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双液相系统酶化学技术制取茶色素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应用双液相酶化学技术研究茶色素的形成与制取,并以单液(水)相系统进行茶多酚酶促氧化制取茶色素为对照,引入氧载体后,构成了双液相酶化学氧化系统,对其中溶解氧浓度,PPO活性,TFs,TRs含量的变化和HPLC图谱等分析研究,制品中TFs的HPLC图谱可知:TOP-1中TFs的峰高和峰面积均高于TOP-2制品中TFs,尤以TFG与TFDG较高,TOP-1制品中儿茶素类残留量较对照少,尤其是简单儿茶素的列留量(如DL-C(-)-EC)少得更多。  相似文献   
992.
化学调控剂对减轻水稻抽穗灌浆期阴害效应的综合评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灰色关联选择受阴害水稻的主要受害指标,以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分析了化学调控剂对减轻水稳在抽穗灌浆期不同时段阴害的效应,结果表明,阴害危害的最大3个指标为结实率、净同化率和根系活性强度;在水稻抽穗后6-20d出现阴害时,喷施化学调控剂的增产效果最明显,隶属度达0.7869。  相似文献   
993.
香菇子实体蛋白我糖的分离纯组成结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香菇〔Lentinus edodes(Berk.)Sing.〕子实体经热水提取,乙醇沉淀,得多糖粗品(Le)。Le脱游离蛋白,脱色,经DEAE-纤维素柱及纤维素凝胶柱层析分离酏化和到Le-1、Le-2和 Le-33个级分。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SepharoseCL-6B柱层析鉴定为分子量分布均一的蛋白多糖。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得Le-1、Le-2和 Le-3分子量分别为954000,90000和14000。3个级分均由阿拉伯糖、木糖、甘露糖、半乳糖、葡萄糖和葡萄糖醛酸组成,气相色谱测得Le-1的阿拉伯糖、木糖、甘露糖、半乳糖、葡萄糖的摩尔比为0.39:0.46:1.00:0.93:14.13;Le-2为0.19:0.41:1.00:0.93:10.72;Le-3为0.31:0.47:1.00:1.15:8.92。Le-1、Le-2和 Le-3葡萄糖 醛酸含量(%)分别为24.10、34.77和40.05,蛋白质含量(%)分别为2.01、7.28和25.31,红外扫描确定Le-1和Le-2 的糖苷键为a型,Le-3为β型。  相似文献   
994.
云芝子实体多糖(CVP)化学结构的研究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菌物系统》2001,20(4):531-535
  相似文献   
995.
吡喃酮类衍生物对水稻的杀雄作用与活性氧代谢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幼穗发育的雌雄蕊形成期用化学杀雄剂Ⅲ号(一种吡喃酮类衍生物)30mg/m2处理灿稻HX-3和粳稻镇稻88后,其幼穗,疑花和花药中的活性氧产生速率和丙二醛(MDA)积累高于对照,而过氧化物酶(P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A-POD),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则低于对照。在处理后第5天,与对照相比,幼穗中H2O2,O2-,MDA含量明显增高,而相关的抗氧化酶活性下降,至处理后第15天,花药中H2O2,O2,MDA含量均比对照增加约1.5倍以上,同时POD,ASA-POD,SOD活性比对照下降一半以上,化学杀雄剂Ⅲ号处理水稻导致雄性不育的发生,可能与幼穗,颖花和花药中较高的活性氧积累和膜脂过氧化加剧,从而损伤幼穗及花药细胞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996.
小菜蛾化学生态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韩宝瑜  张钟宁 《昆虫知识》2001,38(3):177-181
本文综述了几种植物吸引或阻抑小菜蛾成虫产卵或幼虫取食的效应。完整的、机械损伤的和菜粉蝶为害的甘蓝类蔬菜释放出数十种醇、醛、酯、酮、硫化物、羧酸类、异硫氰酸酯类和萜烯类挥发性化合物。机械损伤的甘蓝和小菜蛾、菜粉蝶及蜗牛为害的甘蓝释放的挥发物引诱菜粉蝶绒茧蜂。小菜蛾为害甘蓝释放的挥发物引诱菜蛾绒茧蜂。小菜蛾性信息素基本成分是顺 -1 1 -十六碳烯醛和顺 -1 1 -十六碳烯乙酸酯。当顺 -1 1 -十六碳烯醛、顺 -1 1 -十六碳烯乙酸酯和顺 -1 1 -十六碳烯醇以 5∶5∶0 1或顺 -1 1 -十六碳烯醛、顺 -1 1 -十六碳烯乙酸酯、顺 -1 1 -十六碳烯醇和顺 -9-十四碳烯乙酸酯按70∶3 0∶1∶0 0 1比例制成的诱芯诱蛾效果较好。宜深入探究寄主植物—小菜蛾—菜蛾绒茧蜂间的通讯机制 ,开发高效诱芯。  相似文献   
997.
国际化学生态学文献、实验室网络资源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阎凤鸣  张霖  李大建 《昆虫知识》2001,38(2):154-160
本文介绍了国际上化学生态学的文献和网络资源 ,包括重要著作简介、杂志的特点和网址、实验室的工作内容和网址 ,一些网络讨论组 ,以及主要的组织机构和会议等。  相似文献   
998.
苹果酸乳酸发酵(MLF)是现代葡萄酒酿造工艺中重要的生物降酸手段。MLF是L苹果酸在乳酸菌的苹果酸乳酸酶催化下转变成L乳酸的酶促反应过程,该过程没有底物水平的磷酸化,但在MLF过程中苹果酸确实能够刺激细菌的比生长速率,增加细菌生物量。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代谢能的产生并非由于苹果酸的脱羧反应,而主要源于跨膜的L苹果酸摄入和(或)L乳酸的流出,从而产生跨膜质子电动势(pmf)(一小部分能量可能由L苹果酸的代谢中间产物丙酮酸产生)。按照化学渗透理论,pmf驱动F0F1ATPase合成ATP用于细菌生长。本文还对苹果酸的运输机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99.
Anthraquinones were histochemically locayed and content were determined in rhizome of Polygonum cuspidatum. Anthraquinones were located in the parenchyma cells of rhizome, including vascular ray, part of parenchyma cell in phloem, cortex and pith. Phelloderm and ray initial also accumulated a small amount anthraquinones. The content of total anthraquinones was highest in pith that consisted of parenchyma cells, and higher in bark (including phloem, cortex and periderm) than in xylem. The content of total anthraquinones was highest in three-year-old rhizome, and higher in biennial rhizome than in annual rhizome. It suggests that correlation exist between accumulation of anthraquinones and the growth age of rhizome.  相似文献   
1000.
有明银鱼耳石显微结构和微化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8年从鸭绿江捕取有明银鱼成鱼 ,生物学测量后剖出耳石。每尾鱼 1对矢耳石中的 1个用于制片 ,显微镜下观察其显微结构 ,另 1个制片镀碳膜后 ,用扫描电子微探针测定Sr和Ca的浓度比率。Sr和Ca分析的标准样用SrSO4 和CaSO4 。 31尾鱼 (体长 116~ 15 7mm)耳石长半径 (Y)与鱼体长 (X)成线性关系 ,其方程式为Y =2 72 16X +9 2 2 92 ,r =0 9178,P <0 0 1。耳石中心和耳石原基的平均直径分别为 2 2 5 5± 2 88μm和6 95± 1 30 μm。 13尾鱼耳石上的日轮数为 30 5~ 35 4,大约在 45~ 70日轮处出现过渡轮。日轮间距 0 94~ 1 14μm ,最大间距在 190~ 2 2 0日轮处 ,最小间距出现在 2 80日轮之后。耳石中Sr、Ca浓度比例在第 5至第 7测点出现第 1个高峰 ,这与稚鱼为了越冬洄游到海中时间相吻合。第 2个高峰出现在 2 8~ 32测点 ,这与鱼产卵上溯洄游时间相符。个体发育过程中生理和生态条件的变化 ,可引起耳石中Sr、Ca比率的改变 ,但栖息水域盐度的突然改变是导致Sr、Ca比率显著增高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