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0篇
  免费   177篇
  国内免费   826篇
  2723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72篇
  2022年   103篇
  2021年   91篇
  2020年   107篇
  2019年   83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80篇
  2015年   83篇
  2014年   143篇
  2013年   80篇
  2012年   121篇
  2011年   88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100篇
  2008年   133篇
  2007年   88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77篇
  2004年   83篇
  2003年   75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74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64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49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65篇
  1993年   50篇
  1992年   44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40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6篇
  1963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1植物名称拟蝶唇兰【Psychopsis papilio(Lind1.)H.G.Jones】。 2材料类别幼芽。 3培养条件(1)原球茎诱导培养基:MS+6-BA2.0mg.L^-1(单位下同)+NAA0.5:(2)丛生芽诱导及增殖培养基:1g.L。花宝1号+2g.L。花宝2号+6-BA2.0+NAA0.05+100g.L^-2香蕉汁(花宝1号和花宝2号由美国Hyponex化学公司生产,  相似文献   
992.
【背景】外来入侵植物紫茎泽兰自然演化出耐高温种群,其适应机制与各种生理代谢有关。【方法】本文从超微细胞化学水平,对紫茎泽兰抗高温种群、敏感种群ATP酶活性定位,明确其在高温适应性中的作用,试图阐明该草的生态适应机制。【结果】正常情况下,紫茎泽兰ATP酶主要定位于细胞壁及细胞间隙周围的细胞壁表面;经40 ℃高温处理后,在不同的处理时间下,抗性、敏感种群之间ATP酶的活性表现出明显差异,其中以处理12 h时差异最大,具体表现为抗高温种群的ATP酶活性明显高于敏感种群,ATP酶的定位点除细胞壁外,在细胞膜上也呈现大量的分布,而敏感种群在处理12 h时的酶活性明显降低,只在细胞壁上有零星的分布。处理24 h时,敏感种群叶片已完全萎蔫,细胞结构毁坏,细胞膜破损;而抗高温种群叶片仍然完好,细胞膜上仍有ATP酶分布。【结论与意义】经40 ℃高温处理后,紫茎泽兰抗高温种群ATP酶活性明显高于敏感种群,初步认为紫茎泽兰对高温的适应性与ATP酶活性相关。本研究为进一步阐明与紫茎泽兰适应性相关的入侵机理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993.
小麦条锈菌主要结构中糖基种类的细胞化学定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振生罗.  R 《真菌学报》1994,13(1):58-64
用8种植物凝集素探针对小麦条锈菌主要结构中的糖基种类进行了细胞化学定位。电镜观察结构表明在菌丝和吸器母细胞壁中存在有α-葡萄糖或α-甘露糖、乙酰胺基葡萄糖、α-半乳糖α=乙酰半乳糖、岩藻糖和β-连结的糖基,而隔膜中仅含α-葡萄糖或甘露糖和乙酰胺基葡萄糖基;在吸器颈壁中分布有α-葡萄糖或α-甘露糖;尽管吸器体壁中仅含乙酰胺基葡萄糖,而在吸器外间质中存在有半乳糖,乙酰半乳糖,α-葡萄糖或甘露糖等糖基。  相似文献   
994.
朱德煌  王金燕  黄慧婷  刘金福 《生态学报》2023,43(12):5050-5059
干扰是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功能的重要因子,干扰程度直接影响天然林的生长进而影响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养分循环过程,为此开展干扰对天然林生态系统影响研究,对于揭示干扰对天然林生态系统养分平衡特征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福建两种人为干扰模式下(重度干扰和轻度干扰)闽楠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土壤-凋落物-叶片”三个组分化学计量特征,结合养分利用效率、养分再吸收效率、内稳态理论解析干扰对闽楠林养分资源利用策略和生态适应。结果表明:(1)两种干扰模式下,叶片C、N、P含量均显著高于其土壤和凋落物,且三个组分中N和P含量均表现出重度干扰显著高于轻度干扰,但三个组分C/N、C/P和N/P呈现轻度干扰显著高于其重度干扰。(2)闽楠林叶片N、P养分利用效率表现出:重度干扰<轻度干扰,但P再吸收效率则是重度干扰高于轻度干扰,且两种干扰模式下P养分利用效率和再吸收效率显著高于N。(3)随干扰强度的增加,闽楠林叶片N呈现内稳态弱,而叶片P的内稳态强以适应低P环境。(4)凋落物与叶片两组分P、C/P、N/P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C/N分别与叶片P、C/P、N/P以及凋落物P、C/N和C/P存在显著相关关...  相似文献   
995.
大气CO2浓度升高对森林食叶昆虫的潜在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评述了大气CO2浓度升高对森林食叶昆虫的影响,昆虫对森林取食为害水平的潜在变化,以及研究中的主要实验方法.大气CO2浓度升高通过引起叶片化学变化进而影响食叶昆虫个体的取食和生长;但物种对环境变化反应的特异性、植物化学对高浓度CO2的反应强度、昆虫对植物生理变化的敏感性和适应性、研究周期的长短、其它环境因子的协同效应以及不同实验中植物生长条件和研究方法的差异均将影响昆虫反应的方向和强度;CO2气体浓度增高本身可能不足以对食叶昆虫个体的新陈代谢构成影响;大气CO2浓度升高也可能影响森林食叶昆虫种群的大小.  相似文献   
996.
本文研究了伤寒沙门氏菌、葡萄球菌及白喉棒状杆菌L型对化学消毒剂、细菌生长抑制剂、酸和碱的敏感性,并与其亲代细菌型作了比较。结果表明:细菌L型对表面活性剂、酚剂、重金属盐、脱水剂、卤素及氧化剂的敏感性明显(P<0.05)或不明显(P>0.05)增加,伤寒沙门氏菌L型对龙胆紫、玫瑰色酸、胆盐及酸的敏感性增高,葡萄球菌及白喉棒状杆菌L型对龙胆紫、玫瑰色酸、胆盐及酸的敏感性降低,伤寒沙门氏菌及白喉棒状杆菌L型对碱敏感性降低。  相似文献   
997.
互花米草与芦苇光合色素含量对淹水措施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古志钦  张利权  袁琳 《应用生态学报》2009,20(10):2365-2369
以上海崇明东滩入侵植物互花米草与本地种芦苇为研究对象,研究持续淹水胁迫对两种植物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互花米草与芦苇叶片的光合色素基本组成与含量不同,对持续淹水的响应也不同.在持续淹水胁迫下,互花米草叶绿素a、叶绿素b及类胡萝卜素含量降低,叶绿素a/b、类胡萝卜素/叶绿素值提高;芦苇各色素含量升高,叶绿素a/b、类胡萝卜素/叶绿素值基本保持稳定.解除持续淹水胁迫后,互花米草各色素含量逐渐升高,叶绿素a/b、类胡萝卜素/叶绿素值降低,并逐渐接近对照水平;而芦苇各色素含量显著高于对照.两种植物均表现出一定的补偿效应,但芦苇比互花米草更能适应同等程度的持续淹水胁迫.应用持续淹水措施治理互花米草时,可采用本地种芦苇作为治理后湿地恢复的替代植物.  相似文献   
998.
为了分析乌苏里白鲑(Coregonus ussuriensis Berg)的洄游生态类型及生境履历, 采用X射线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EPMA)研究了2013年12月、2014年1月黑龙江干流2尾和松花江干流2尾乌苏里白鲑矢耳石的锶(Sr)、钙(Ca)元素微化学特征。定量线分析结果显示, 乌苏里白鲑耳石锶钙比值(Sr/Ca×103)波动显著, 具有对应淡水生活的低值区(小于5), 而且还有对应咸水生活的高值区(大于10), 显示了乌苏里白鲑的溯河洄游履历; 耳石元素面分析结果也显示乌苏里白鲑的淡水-咸水洄游的特征。结合耳石年轮特征分析, 乌苏里白鲑具有年度(季节)洄游特征, 部分群体有规律在淡水-咸水中季节洄游, 不同个体在淡水、咸水之间停留时间存在较大差异。研究表明, 乌苏里白鲑伴随着季节性洄游特征, 具有江海或者淡水-河口之间洄游的履历。  相似文献   
999.
应用FTIR和NMR研究短梗霉多糖分子结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短梗霉多糖是出芽短梗霉产生的一种胞外多糖,具有极好的成膜、成纤维、阻气、粘接、易加工、无毒性等特性,是微生物多糖中最令人瞩目的多糖之一.本研究应用FTIR和NMR技术对由出芽短梗霉胞外产生的短梗霉多糖进行了分析.短梗霉多糖的红外光谱(4000~400cm-1),具有明显的多糖特征吸收峰,证明多糖是由α-D-吡喃葡萄糖残基组成.应用先进的一维和二维核磁共振技术,在绝对温度343K下获得短梗霉多糖1H-NMR谱和13C-NMR谱,确证短梗霉多糖的结构单元是α-1,4麦芽三糖,归属了短梗霉多糖的1H和13C的全部化学位移  相似文献   
1000.
植物或昆虫释放的化学信息物质在植物-植食性昆虫-天敌三级营养层信息通讯中发挥重要作用.这种生物间的信息交流形成信息网,调节生物种内和种间行为,支撑和维持植物和昆虫群落的组成和结构.转基因抗虫植物的应用可能会影响三级营养层间的化学信息通讯,进而干扰生物群落结构和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该方面已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转基因抗虫作物环境安全研究者的关注.本文对植物-植食性昆虫-天敌间化学信息通讯进行了简要概括;分析和归纳了转基因抗虫作物的种植对植物和节肢动物间化学通讯的潜在影响及相关机制;讨论了该领域当前的研究进展和未来研究前景.以期促进我国科学家在该领域的研究,加深对转基因抗虫作物群落结构动态潜在影响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