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08篇
  免费   328篇
  国内免费   1926篇
  2024年   59篇
  2023年   222篇
  2022年   229篇
  2021年   210篇
  2020年   185篇
  2019年   183篇
  2018年   121篇
  2017年   130篇
  2016年   176篇
  2015年   212篇
  2014年   408篇
  2013年   308篇
  2012年   446篇
  2011年   404篇
  2010年   390篇
  2009年   426篇
  2008年   572篇
  2007年   407篇
  2006年   360篇
  2005年   387篇
  2004年   425篇
  2003年   362篇
  2002年   350篇
  2001年   258篇
  2000年   193篇
  1999年   191篇
  1998年   144篇
  1997年   193篇
  1996年   198篇
  1995年   200篇
  1994年   158篇
  1993年   132篇
  1992年   151篇
  1991年   122篇
  1990年   91篇
  1989年   76篇
  1988年   29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30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19篇
  1977年   4篇
  1963年   4篇
  1960年   4篇
  1959年   4篇
  1955年   2篇
  1953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背景】小菌落变异株(smallcolonyvariant,SCV)是一种具有独特的表型及致病特征且生长缓慢的细菌亚群,而国内鲜有关于食源性沙门菌SCV的研究报道。【目的】为食源性沙门菌的防治及动物性食品安全提供实验数据。【方法】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羊源胆汁中分离的沙门菌进行实验室诱导得到SCV,然后分别对野生株和诱导株的菌落形态、生长、生化特性、营养缺陷型检测、运动性、耐药性检测及耐药基因、毒力基因、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经卡那霉素诱导获得一株血红素依赖型沙门菌SCV,与野生株相比,诱导株生长缓慢,低于野生株84%,不利用柠檬酸盐,溶血能力增强40%,对磺胺类和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受性增强,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减弱45%,运动能力减弱78%。【结论】沙门菌SCV的生长和生理生化特性与野生株相比有显著差异,使得沙门菌SCV的分离鉴定尤为困难;并且SCV的致病性与耐药性等方面的变化可能给沙门菌病的防治带来更大挑战,其机制还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2.
【背景】由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引起的梨轮纹病是梨栽培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目的】对梨轮纹病菌具有较高拮抗活性的菌株FJAT-55034进行鉴定、生长特性及抑菌活性评价,为梨轮纹病的生物防治提供菌种资源。【方法】采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测定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进行拮抗菌株FJAT-55034的鉴定;通过生长曲线、培养温度和pH测定,研究该菌株的生长特性。采用抑菌圈法测定该菌株的抑菌谱;采用共培养、显微镜观察和果实回接,测定菌株FJAT-55034对梨轮纹病菌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拮抗菌株FJAT-55034鉴定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velezensis)。该菌株在20-50℃(最适温度30℃)和pH 5.0-9.0 (最适pH值7.0)均能够生长,NaCl添加量为0-5%时,该菌株均能够较好地生长。菌株FJAT-55034对6种果树不同病原真菌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抑菌圈直径范围为19.8-29.1 mm;与梨轮纹病菌共培养后,菌株FJAT-55034对菌丝生长的抑制率为77.2%。菌株FJAT-5...  相似文献   
163.
随着植物合成生物学的发展,质体逐渐成为许多具有商业价值的次生代谢产物和治疗性蛋白异源生产的理想平台。与核基因工程相比,质体基因工程在外源基因高效表达和生物安全性等方面具有其独特优势。然而,外源基因在质体系统中的组成型表达或对植物生长不利,因此需进一步挖掘、设计调控元件实现对外源基因的精准调控。本文概述了质体基因工程调控元件的研究进展,内容包括操纵子设计与优化思路、多基因共表达调控策略及新型表达调控元件的挖掘等,为植物合成生物学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4.
【目的】本研究旨在调查不同冷藏温度下日本刀角瓢虫Serangium japanicum成虫生物学特性及F1代的生长发育,明确日本刀角瓢虫成虫最适冷藏温度。【方法】将日本刀角瓢虫成虫置于不同低温(7,10,13和16℃),贮藏10 d时测定其存活率、单雌产卵量、寿命和对烟粉虱Bemisia tabaci 4龄若虫的日捕食量,以及日本刀角瓢虫F1代存活率和发育历期;qRT-PCR测定日本刀角瓢虫成虫体内热激蛋白基因Hsp70和Hsp90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日本刀角瓢虫成虫在16℃低温贮藏10 d时,其存活率、雌雄成虫寿命、单雌产卵量和日捕食量以及F1代存活率均与贮藏在26℃的对照无显著差异(存活率:99%vs 100%;雌成虫寿命:110.65 d vs 106.87 d;雄成虫寿命:123.12 d vs 108.79 d;单雌产卵量:399.19粒vs 422.63粒;日捕食量:34.70头vs 31.95头;F1代存活率:80.39%vs 94.12%);但其F1代发育历期...  相似文献   
165.
为比较山美水库两种入侵齐氏罗非鱼(Coptodon zillii)和伽利略罗非鱼(Sarotherodon galilaeus)种群的繁殖生物学特征,于2021年3—10月份在山美水库逐月采样,分析了繁殖时间、性比、绝对繁殖力、相对繁殖力和成熟卵径等特征。结果表明,两种罗非鱼均于4月份开始繁殖,齐氏罗非鱼繁殖高峰为7月, 10月结束繁殖;伽利略罗非鱼繁殖高峰为6月, 9月结束繁殖。齐氏罗非鱼平均绝对繁殖力为(4009.85±1305.69)粒、平均体重相对繁殖力为(67.32±15.63)粒/g、平均体长相对繁殖力为(31.31±5.03)粒/mm;伽利略罗非鱼平均绝对繁殖力为(1701.85±591.29)粒、平均体重相对繁殖力为(6.46±0.87)粒/g、平均体长相对繁殖力为(8.22±2.33)粒/mm;齐氏罗非鱼的绝对繁殖力、体重相对繁殖力和体长相对繁殖力均显著高于伽利略罗非鱼,平均成熟卵径则显著小于伽利略罗非鱼。齐氏罗非鱼和伽利略罗非鱼繁殖群体的雌雄性比分别为1.59和1.83,两个种群的雌雄性比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偏离1﹕1。研究表明两种共同入侵的罗非鱼种群具有不同的繁殖...  相似文献   
166.
生物活性物的生物制造是指利用包括细胞、微生物和酶在内的生物系统生产具有生物活性的天然或合成分子的过程。这些分子可用于制药、化妆品、农业和食品工业等领域,对提高生命质量、延长生命长度具有重要意义。在合成生物学和自动化等技术的推动下,生物制造领域迅速发展,为创造新产品和替代传统产品提供了绿色可持续的生产模式,为生物经济的增长、创新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结合生物活性物研发及生产情况,简要梳理并分析了国内外生物活性物的现有市场和未来发展。生物制造作为一种绿色、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将在生物经济发展中持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7.
细胞凋谢相关基因及调节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68.
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研究了血管活性肠肽(VIP)阳性神经元在家鸽(Columba livia)视顶盖和峡核中的分布,实验结果表明.在顶盖中VIP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在Ⅱ_1层.并有少数VIP阳性神经元位于Ⅱ_1和Ⅲ层,在峡核大细胞部(Ime)和峡核小细胞部(Ipc),VIP阳性神经元基本呈均匀分布,在Imc和Ipc内分别占细胞总数的80%和50%.  相似文献   
169.
本研究比较了连丹皮、刮丹皮、栓皮、木心、须根这五个牡丹根加工过程中分成的不同部位成分差异,探究牡丹药用部位的科学性,评价牡丹根部非药用部位的开发利用的价值。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建立牡丹根不同部位特征图谱,通过化学计量学进行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ing analysis, H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 PLS-DA)等模式识别技术对牡丹根不同部位中酚及酚苷组分、单萜及其苷组分、鞣酸组分等类别化学成分进行差异性分析,筛选的10个差异性成分中可指认的7个及含量大于0.1 mg/g的化学成分作为定量分析指标,进行成分含量测定。特征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表明连丹皮、刮丹皮和须根三者化学成分相似;木心和栓皮与前三者的化学成分存在明显差异,木心中化学成分较少,且含量均较低;栓皮化学成分最为丰富,且单萜及其苷类成分占比较大。本研究表明连丹皮、刮丹皮与栓皮等部位在主成分上无显著性差异,为牡丹皮在产地加工中...  相似文献   
170.
研究玉米秸秆及其生物质炭输入对毛竹林土壤有机碳化学组分和碳降解功能基因(cbhI)丰度与群落结构组成的影响,可为亚热带毛竹林土壤增汇减排技术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亚热带毛竹林为对象,设置对照(0 t C·hm-2)、玉米秸秆(5 t C·hm-2)和玉米秸秆生物质炭(5 t C·hm-2)3个处理,开展为期1年的野外控制试验,在试验处理后的第3和12个月分别采集土壤样品,利用13C-固态核磁共振、实时荧光定量PCR和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土壤有机碳化学组分和cbhI功能微生物的数量及群落结构。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玉米秸秆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碳中烷氧碳含量,降低了芳香碳含量,而玉米秸秆生物质炭处理则产生了相反的效果;玉米秸秆处理增加了cbhI功能基因丰度和青霉属、顶囊壳属、小皮伞属等优势菌种的相对丰度,而玉米秸秆生物质炭处理则降低了这些基因的丰度。相关性分析显示,土壤cbhI优势菌种的相对丰度与烷氧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芳香碳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冗余分析表明,玉米秸秆处理通过改变土壤烷氧碳含量,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