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21.
为避免术后胰瘘的发生,在过去的100年间提出了多种胰肠吻合重建方式,但哪种方法最好一直备受争议.胰肠吻合后吻合针距间存在可能的间隙,这个问题或许成为胰肠吻合口瘘的爆发点,而且存在贯穿浆肌层缝合的胰腺表面外露的吻合针眼,如果缝针贯穿胰管小分支,胰液可能从针眼流出.这一假说构成了捆绑式胰肠吻合的基础.捆绑式胰肠吻合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预防术后胰瘘的吻合方式.  相似文献   
22.
目的:涎瘘为腮腺病变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术后放置负压引流结合绷带加压包扎1周或2周时间,已经成为腮腺术后预防涎瘘的常规方法。本研究着重于评价单纯负压引流在腮腺手术后涎瘘预防的临床价值,并根据术后引流量、引流天数与涎瘘的关系,寻找最佳的拔管时机。方法:不保留腮腺导管的腮腺浅叶切除的腮腺疾病病人194例,分为传统加压组(第一组)和单纯负压组(第二组),第一组病人拔除引流管后继续加压包扎,第二组病人拔管后不再加压包扎;记录术后涎瘘情况,对比两组涎瘘率的差异,同时分析单纯负压组引流量、引流天数与术后涎瘘的关系。结果:传统加压组涎瘘率(11.6%)与单纯负压组涎瘘率(15.5%)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单纯负压组,引流天数与涎瘘率对比无明显相关(P〉0.05),而引流量少于20mL与(20-30)mL对比术后涎瘘率差异显著。结论:单纯负压引流能代替传统拔管后继续加压包扎预防涎瘘,从而避免了因绷带加压包扎引起的诸多并发症;另外,在评估拔管时机时,引流量比引流时间更重要,且引流量小于20mL可作为最佳的拔管时机,这可作为一个指导临床治疗的共识。  相似文献   
23.
张霞  李跃华  谢添智  汪璇  朱莉莉 《生物磁学》2014,(18):3476-3478
目的:研究128层螺旋CT在透析患者上肢CT血管成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患者的64层CT图像(64层组)与39例患者128层CT图像(128层组),对扫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动脉分支级别、血管边缘、静脉干扰评分及瘘口显示情况的差异。结果:128层组前臂与手部动脉分支级别显示评分高于64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8层组肩部、上臂及前臂的血管边缘光滑度显示评分高于64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28层螺旋CT在透析患者上肢血管成像中血管、内瘘口以及流入流出道等细节方面显示效果更理想。  相似文献   
24.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白蛋白(AIb)、前白蛋白(PA)、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水平在直肠癌术后发生吻合口瘘评估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进行直肠癌手术患者90例患者进行研究,其中38例发生术后吻合口瘘,设为研究组, 52例未发生吻合口瘘作为对照组。分析患者术后血清AIb、PA、NLR水平变化情况,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血清AIb、PA、NLR对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评估作用。结果:研究组血清AIb、P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NLR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造口组术后血清AIb、PA水平显著高于未造口组,NLR水平显著低于未造口组,差异显著(P<0.05);ROC结果显示,血清AIb预测术后吻合口瘘的AUC为0.967,灵敏度为81.25%,特异度为90.14%,截断值为33.06 g/L;血清PA预测术后吻合口瘘的AUC为0.772,灵敏度为80.36%,特异度为89.56%,截断值为119.04 mg/L;血清NLR预测术后吻合口瘘的AUC为0.991,灵敏度为85.62%,特异度为93.23%,截断值为6.86。结论:监测血清AIb、PA、NLR水平有助早期发现直肠癌患者术后吻合口瘘。  相似文献   
25.
目的:评价尿液转流在修复尿道下裂术后复杂性尿瘘术中的作用。方法:将40例尿道下裂术后复杂性尿瘘患者随机分为尿液转流组和非尿液转流组两组进行比较。结果:尿液转流组:25例患者术后尿道皮肤瘘复发两例,手术成功率99.2%。非尿液转流组:15例患者中有6例(40%)发生尿瘘复发。结论:尿道下裂术后复杂性尿瘘修复术中应用尿液转流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6.
白念珠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病原真菌,常引起黏膜、皮肤的感染如念珠菌性龟头包皮炎、口腔黏膜念珠菌感染,以及深部的侵袭性念珠菌感染如念珠菌血症等,由白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尿道炎并不常见。我们在工作中遇到1例实施膀胱造瘘术后发生的尿道念珠菌感染,现报告如下。1病例资料男性,54岁,因"尿道分泌物并疼痛1个月余",于2010年4月26日就诊于我科。查体:体温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氧含量差(Pcv-aCO_2/Ca-cvO_2)变化率在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高乳酸脓毒血症患者病情及预后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月到2018年9月入住急诊重症监护室的48例高乳酸(乳酸大于4 mmol/h)脓毒血症患者,均按2016年脓毒症指南进行液体复苏治疗。采集复苏前(T0h)和开始复苏后6h(T6h)、24h(T24h)的动脉血、上腔静脉血气分析以及动脉血乳酸浓度。计算并记录各时间点的乳酸,乳酸清除率,中心静脉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Pcv-aCO_2)值,中心静脉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氧含量(Pcv-aCO_2/Ca-cvO_2)值及其变化率。根据治疗24h改良SOFA评分是否改善将患者分为两组,即改良SOFA改善组和未改善组,观察和比较两组间基本临床资料及化验参数,并分析各时间点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以及这些参数能否有效预测高乳酸脓毒血症患者病情危重程度和预后。结果:45例患者纳入最终分析,3例因为24h内死亡或者自动出院脱落。其中,17例24hSOFA改善,28例未改善;20例死亡,25例存活。两组患者复苏前各项一般临床资料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24hSOFA改善组与未改善组患者Pcv-aCO_2/Ca-cvO_2(T24h)、Pcv-aCO_2/Ca-cvO_2变化率(0-24h)存在组间差异(P0.01)。45例患者的乳酸清除率(0-24h)与Pcv-aCO_2/Ca-cvO_2变化率(0-24h)呈显著相关性(r=0.906,P=0.034)。ROC分析显示Pcv-aCO_2/Ca-vO_2变化率(0-24h)能有效预测24hSOFA评分改善,同其他指标相比,曲线下面积最大(AUROC=0.851),最佳界值是0.307(30.7%),敏感度是76.5%,特异度是92.9%;Pcv-aCO_2/Ca-vO_2变化率(0-24h)也能有效预测脓毒症患者院内死亡,AUROC=0.696,AUROC较24h乳酸值小,但不存在统计学差异,最佳界值是0.181(18.1%),敏感度是65%,特异度是68%。结论:液体复苏前到开始复苏后24h的Pcv-aCO_2/Ca-cvO_2变化率可以有效预测高乳酸脓毒症患者的器官功能改善情况,也能有效预测脓毒症患者院内死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玫瑰圈在人工造瘘口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3年1月~2014年6月我科按品管圈实施原则组建科室玫瑰圈,并对接受肠造瘘口术的50例患者通过对人工造瘘口周围皮肤出现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后制定对策及实施,观察患者出院时人工造瘘口周围皮肤状况及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结果经实施玫瑰圈护理后,本组中26例患者出院时造瘘口周围皮肤均无红肿、破溃以及粪便排泄不畅等,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达97.5%。结论玫瑰圈有利于提高人工造口周围皮肤安全,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29.
谢翔  胡建军  王贵学 《遗传》2012,34(9):1123-1132
胚胎血管系统发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其进程受多种刺激和抑制信号的调控, 这些信号必须协调作用, 以确保血管发育的每个阶段得以正常进行。血管发育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基因控制的, 而且其研究也在很广的范围展开。但是近年研究发现, 生物力学作用是胚胎血管发育的必要因素, 胚胎血管发育过程中涉及到不同的细胞生物力学机制。文章主要就生物力学因素在血管系统发育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最新相关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30.
目的:回顾性分析脑动静脉畸形(AVM)的MRA诊断方法及诊断价值。方法:51例AVM病人,男30人,女21人,年龄为9-66岁。均进行MR平扫及3D-TOF MRA或3D-PC MRA扫描。结果:MRI能清晰显示瘤巢及AVM的继发改变,MRA可基本显示AVM的全貌。结论:MRA是诊断AVM的有效方法,但常需结合DS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