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2篇
  免费   315篇
  国内免费   96篇
  1263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71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74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77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本文旨在观察18β-甘草次酸(18β-glycyrrhetinic acid,18βGA)对微动脉平滑肌细胞膜电流的影响。分离出豚鼠小脑前下动脉(an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AICA)和肠系膜动脉(mesenteric artery,MA)后,用酶消化法制备单个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平滑肌细胞外向电流的变化。结果显示:(1)1mmol/L4氨基吡啶(4-aminopyridine,4-AP)和1mmol/L tetraethylammonium(TEA)都可以部分抑制微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外向电流。(2)18βGA电压和浓度依赖性地抑制微动脉平滑肌细胞外向电流。18βGA主要抑制0~+40mV电压区间的激活电流,其中对+40mV激活电流的抑制作用最强。10、30和100μmol/L18βGA对AICA平滑肌细胞外向电流(+40mV)的抑制率分别为(25.3±7.1)%、(43.1±10.4)%和(68.4±3.9)%,对MA平滑肌细胞外向电流(+40mV)的抑制率分别为(13.2±...  相似文献   
42.
目的:观察动脉全血和静脉血清钾离子浓度结果的差异。方法:76例患者同时采集动脉抗凝血气血与静脉血,用丹麦生产RADIOMETER---ABL90的全自动血气分析仪和迈瑞公司生产的迈瑞BS-8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测定钾离子浓度,比较两组间的差异和相关性。结果:动脉全血和静脉血清的钾离子浓度差异有显著性(P<0.01),动脉全血的钾离子浓度明显低于静脉血清,并且动脉全血和静脉血清中钾离子浓度存在着一定的线性关系[1]。结论:动脉全血中钾离子浓度不能等同于静脉血清中的钾离子浓度,根据笔者推导的直线方程:静脉血清钾离子[K+]V=0.8×动脉全血钾离子[K+]A+1.36(mmol/L),在知道动脉全血血气分析中钾离子浓度时,可以大致推算出静脉血清钾离子浓度,临床医生可用以判断患者有无钾离子异常。[2]  相似文献   
43.
目的:通过品管圈活动提高静脉输液速度准确率。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以提高静脉输液速度准确率为主题展开调查研究,针对要因提出方案并实施。结果:通过品管圈活动前后对比,得出进步率为62.24%,高出预期完成计划。  相似文献   
44.
目的:研究低氧暴露对大鼠脑和肺微动脉内皮功能的影响以及埃他卡林(Ipt)对以上微动脉的扩张作用特征。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常压常氧组(control)和低氧暴露组(hypoxic),后者置于常压低氧暴露舱内(O27.8%)8 h。分离大鼠管径为(204±5)μm的脑基底动脉、肺微动脉组织,利用DMT微血管张力测定仪在6nmol/L内皮素-1(ET-1)致血管预收缩条件下,利用乙酰胆碱(ACh)考察微动脉内皮功能及观察不同浓度Ipt对脑和肺微动脉张力变化的影响。结果:与常压常氧组对比,10-5 mol/L乙酰胆碱(ACh)对低氧暴露脑肺微动脉扩张率显著降低(P0.05);新型A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剂Ipt在(10-11~10-3)mol/L对低氧暴露肺微动脉呈剂量依赖性扩张作用,明显强于对常压常氧组(P0.01),在(10-11~10-3)mol/L对低氧暴露脑微动脉呈剂量依赖性扩张作用,但与常压常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低氧暴露可导致脑基底动脉和肺微动脉内皮功能受损,Ipt具有选择性增强扩张低氧暴露肺微动脉的作用,但不影响以上条件低氧暴露后脑基底动脉的扩张作用,提示该药可应用于改善低氧暴露所致的肺微血管收缩,为Ipt发展为新型治疗肺动脉高压的药物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5.
摘要 目的:分析颈性眩晕中医证型与经颅超声脑动脉血流检测结果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3年5月收治颈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中医证型分为痰湿中阻组、肝阳上亢组、肝肾阴虚组和气血亏虚组,每组各纳入20例;并另选取健康体检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均给予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不同中医证型者与对照组者多普勒超声检查特征与脑动脉血流变化[左右椎动脉、基底动脉及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平均血流速度(Vm)、舒张期峰值血流速度(Vd)及搏动指数(PI)]。结果:痰湿中阻组、肝肾阴虚组和气血亏虚组左右椎动脉、基底动脉及大脑中动脉VS均低于对照组(P<0.05);肝阳上亢组左右椎动脉、基底动脉及大脑中动脉VS均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中医证型组间VS比较,肝阳上亢组>痰湿中阻组>肝肾阴虚组>气血亏虚组;痰湿中阻组左右椎动脉、基底动脉均高于对照组(P<0.05),大脑中动脉Vm均低于对照组(P<0.05);肝阳上亢组左右椎动脉、基底动脉及大脑中动脉Vm均高于对照组(P<0.05);肝肾阴虚组左右椎动脉、基底动脉及大脑中动脉Vm均低于对照组(P<0.05);气血亏虚组大脑中动脉Vm均低于对照组(P<0.05),左右椎动脉、基底动脉Vm和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中医证型组间Vm比较,肝阳上亢组>痰湿中阻组>气血亏虚组>肝肾阴虚组;痰湿中阻组左右椎动脉、基底动脉Vd均低于对照组(P<0.05),大脑中动脉Vd均高于对照组(P<0.05);肝阳上亢组左右椎动脉、基底动脉及大脑中动脉Vd均低于对照组(P<0.05);肝肾阴虚组左右椎动脉及大脑中动脉Vd均低于对照组(P<0.05),基底动脉Vd和对照组无差异(P>0.05);气血亏虚组左右椎动脉Vd均低于对照组(P<0.05),基底动脉Vd和对照组无差异(P>0.05),大脑中动脉Vd均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中医证型组间Vd比较,气血亏虚组>痰湿中阻组>肝肾阴虚组>肝阳上亢组;痰湿中阻组和气血亏虚组左右椎动脉、基底动脉及大脑中动脉PI均低于对照组(P<0.05);肝阳上亢组和肝肾阴虚组左右椎动脉、基底动脉及大脑中动脉PI均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中医证型组间PI比较,肝阳上亢组>肝肾阴虚组>痰湿中阻组>气血亏虚组。结论:不同中医证型的眩晕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脑动脉血流动力学异常,且不同组间存在差异,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以对眩晕中医证型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苓桂术甘汤联合电针风池供血穴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11月-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VBI性眩晕患者145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联合组(75例)和对照组(70例).在基础治疗的前提下,联合组采用苓桂术甘汤联合电针风池供血穴治疗,对照组采用西比灵治疗.比...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对结肠癌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炎症反应及免疫球蛋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于新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腹腔镜下结肠癌根治术患者189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对照组(n=94,丙泊酚麻醉)和研究组(n=95,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血流动力学、炎症反应及免疫球蛋白水平,记录两组术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苏醒时间、拔管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麻醉诱导10 min(T2)、术毕拔管后10 min(T3)时间点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较T1时间点降低,T3时间点高于T2时间点(P0.05),研究组T2时间点HR、MAP较T1时间点降低(P0.05);研究组T2、T3时间点HR、MAP高于对照组同时间点(P0.05)。研究组术后1h(T4)、术后1d(T5)时间点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低于对照组同时间点(P0.05)。研究组T4、T5时间点免疫球蛋白A(Ig A)、免疫球蛋白M(Ig M)、免疫球蛋白G(Ig G)高于对照组同时间点(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肠癌手术中使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可有效改善围术期各项指标,维持机体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机体炎症反应、免疫抑制,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48.
摘要 目的:探讨利多卡因经气管内给药和静脉给药对全麻苏醒期患者镇静镇痛效果、血流动力学和呛咳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8月于我院在气管内全麻下完成泌尿外科、腹部外科并预计于术后可以迅速拔除气管导管的患者63例,上述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n=31)和B组(n=32),A组患者给予利多卡因静脉给药,B组患者给予利多卡因经气管内给药,比较两组患者苏醒时间、拔管时间、镇静镇痛效果、血流动力学及呛咳反应。结果:两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插管时、拔管时、拔管后10 min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且B组插管时、拔管时、拔管后10 min的HR、SBP、DBP均低于A组(P<0.05)。两组拔管时、拔管后10 min组内及组间镇静-躁动评分(S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拔管后10 min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高于拔管时,但B组低于A组(P<0.05)。B组患者插管时、拔管时呛咳反应发生率均低于A组(P<0.05)。结论:与静脉给药相比,全麻苏醒期患者给予利多卡因经气管内给药,镇静镇痛效果确切,可减轻血流波动,降低插管时、拔管时呛咳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49.
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model of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大鼠模型,研究阿加曲班对大鼠不同时间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血小板功能的影响。将12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Model)和阿加曲班给药组(Argatroban),其中Argatroban组分为4组:Argatroban+30 min组、Argatroban+1 h组、Argatroban+3 h组和Argatroban+7 h组,Sham组和Model组40只,其余各组每组10只。线栓法制备大鼠MCAO模型,术中输注Argatroban,剂量为0.3μg·kg^-1·min^-1,完成手术前5 min停止输注。手术完成后,Sham组和Model组分别于术后30 min、1 h、3 h和7 h处死10只取样;Argatroban给药组5个时间点处死取样。检测大鼠血浆血细胞数量,并计数骨髓有核细胞数的变化。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platelet-leukocyte aggregates,PLA)表达水平,观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血小板计数变化,ELISA检测血浆D-二聚体和TAT。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Model组大鼠的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红蛋白含量(HGB)和中性粒细胞(GR)数都显著升高(p<0.05),且与给药组没有统计学差异。Sham组、Model组和Argatroban给药组的骨髓有核细胞数也没有统计学差异。与Sham组相比,Model组PLA表达水平极显著升高(p<0.01),Argatroban+30 min组PLA表达水平却低于Sham组,但没有统计学差异,Argatroban+1 h组高于Sham组和Argatroban+30 min组(p<0.05),Argatroban+3 h组和Argatroban+7 h组高于Argatroban+1 h组低于Sham组。术后各组的血小板计数均高于Sham组(p<0.05),Argatroban各组的血小板计数要低于Model组(p<0.05),并在30 min时达到最低,30 min以后血小板升高,但是1 h以后血小板不再升高,趋于稳定。Argatroban各组PT和APTT虽略有降低,但是与Sham组和Model组并没有统计学差异。造模后各组TAT、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Argatroban各组TAT水平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Argatroban+30 min组水平最低。MCAO模型大鼠血液呈现高凝状态,凝血功能和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血小板活化增强,阿加曲班可对此起到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50.
肽聚糖(peptidoglycan, PGN)是细菌细胞壁的主要结构,与体内多种受体信号分子如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蛋白1/2(nucleotide-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 protein 1/2, NOD1/2)、Toll样受体2(toll like receptor 2, TLR2)和PGN识别蛋白(peptidoglycan recognition proteins, PGRP)等结合后,参与人体如发烧、睡眠和骨生成等生理功能。研究发现,PGN作为病原微生物细菌的结构成分,在临床血流感染和自身免疫疾病诊断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就PGN在人体内的代谢、功能及疾病诊断应用价值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