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8篇
  免费   236篇
  国内免费   1078篇
  2562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63篇
  2022年   78篇
  2021年   72篇
  2020年   89篇
  2019年   81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73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79篇
  2014年   130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109篇
  2011年   124篇
  2010年   92篇
  2009年   102篇
  2008年   138篇
  2007年   91篇
  2006年   93篇
  2005年   90篇
  2004年   81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91篇
  2001年   80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56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39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0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甘南尕海湿地退化过程中植被生物量变化及其季节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尕海湿地退化过程中植被生物量变化规律,以尕海泥炭沼泽和沼泽化草甸为例,采用定位样地调查方法,研究了不同退化程度湿地植被生物量的时空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随着湿地退化演替,两类湿地植被地上生物量逐渐减小,泥炭沼泽未退化(PⅠ)、退化阶段(PⅡ)地上生物量依次为334.19,290.72 g/m~2,沼泽化草甸未退化(SⅠ)、轻度退化(SⅡ)、中度退化(SⅢ)地上生物量依次为378.40,308.07,261.21 g/m~2;地上生物量季节动态规律均为单峰型,8月中下旬达到峰值;同一湿地类型各退化阶段地上生物量绝对增长率(AGR)和相对增长率(RGR)在同一年份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但不同年份间存在差异,而同一湿地类型不同阶段AGR和RGR的大小存在差异。2)地下生物量也随退化程度加剧显著减小(P0.05),PⅠ,PⅡ地上生物量依次为23081.46,12607.72 g/m~2,SⅠ,SⅡ,SⅢ地下生物量依次为4583.16,3008.63,1290.73 g/m~2;地下生物量季节变化均表现出愈接近生长季始末值愈大;地下生物量由土壤表层向深层显著下降(P0.05),总体呈"T"形分布,0—10cm土层,泥炭沼泽、沼泽化草甸地下生物量都最大,分别占各自总地下生物量50%和70%以上。3)尕海2类高寒湿地5—9月平均根冠比均表现未退化高于退化,根冠比季节动态为越接近生长季始末值越大,生长旺盛季值越小。  相似文献   
52.
高寒草甸地下根系生长动态对积雪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11月至2014年8月在青藏高原东缘红原县高寒草甸通过人工堆积的方法,进行了积雪量野外控制试验。以自然降雪的积雪量为对照(CK),设置了S1、S2和S3(积雪量分别为自然对照的2倍、3倍和4倍)3个处理,运用微根窗法追踪研究了积雪量改变后高寒草甸植被根系生长动态,并测定了积雪变化对土壤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寒草甸植被根系生长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根系表面积、根尖数量及现存量逐渐增加并在8—9月达到最大值;当冬季积雪量达到143.4mm(S1),对根系生长最为有利(根系表面积、根尖数量、现存量及生产量最大),根系生长旺盛期(净生产速率较高)有所提前和延长,但随着积雪量进一步增加,积雪对根系生长的正效应逐渐降低,根系生长旺盛期逐渐推迟甚至消失;研究还发现,随着积雪量增加,0—10 cm土层土壤温度逐渐降低,相似的变化规律也出现在10—20 cm土层,但在时间上有所延迟;相关性分析表明,在不同土层中,根系生长与土壤温度均呈正相关。因此,积雪变化通过改变土壤温度影响高寒草甸植物根系的生长发育,最终可能会影响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碳分配与碳循环过程。  相似文献   
53.
长江河口中小型浮游动物数量分布、变动及主要影响因素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于1999年枯水期(2~3月份)、丰水期(8月份)、2000年枯水期(2~3月份)对长江河口浮游动物采样调查,研究了长江河口浮游动物的数量分布、变动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99年枯水期浮游动物平均数量仅为79.07ind/m3,浮游动物在河口内与口外海滨形成两个高丰度区,浮游动物个体数量从口门内向近岸及近外海逐渐递减,优势种数量分布情况决定了该期浮游动物总数量分布.1999年丰水期,浮游动物平均数量高达300.89ind/m3,浮游动物分布不均匀,数量由河口内向近岸水域与近外海水域递增.2000年枯水期,浮游动物数量分布总体趋势与1999年枯水期相同.1999年枯水期、丰水期,2000年3月枯水期,桡足类数量占浮游动物总数量分别为95.54%、85.82%、84.83%,桡足类数量在浮游动物总数量中占绝对优势,并在浮游动物数量分布中起关键作用.浮游动物数量分布受潮周期影响显著,优势种在浮游动物数量潮周期分布中起重要作用.由各样站的浮游动物数量与盐度做回归分析,在枯水期均不成线性关系,在丰水期则成线性相关,回归方程为:y=0.34134 0.0112x(r=0.9341, n=8).此外,长江口浮游动物数量季节变化与温度、径流量、海流及食物等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4.
森林是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它通过特有的养分循环机制维持其结构和功能.其中氮素对林木生长和发育十分重要,而且常是森林生产力的限制因素.另一方面,森林氮动态又常受到人类活动干扰的影响.根据国内外研究结果综述了采伐和火烧对森林氮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采伐后环境因素的变化将影响森林N动态,其中最为关注的是采伐后一系列因素引起的N损失,如:N淋溶增加、伴随生物量的N迁移以及因径流或侵蚀增加造成的枯枝落叶层和土壤层N流失.这些N损失又将影响更新林分的生长和生产力.此外,采伐后N吸收速率一般下降,但随着植被快速生长N吸收速率将不断增加.采伐后氨化和硝化过程增强,但因短期内同化作用较弱,生态系统中大部分N将发生损失.火烧对森林N动态的短期影响主要包括:第一,火烧时N直接挥发损失;第二,火烧后N有效性增加,这主要由灰分沉积、根和微生物死亡及有机质N矿化增强等综合造成.随着时间延长,N有效性逐渐降低,这可能与火烧引起的有机质损失、植物N吸收增加、淋溶或侵蚀损失有关.然而,目前关于火烧造成的长期生态影响,如火烧后地上植被恢复与地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变化有何联系仍不太清楚.未来研究应着重于探讨氮素对森林采伐和火烧作出的短期响应将如何长期影响森林的结构和功能.此外,建议在实施营林方案时需考虑采伐和火烧对生态系统氮的影响.  相似文献   
55.
佛坪自然保护区6种有蹄动物的活动痕迹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生动物监测在保护管理自然资源以确保可持续利用上占有关键地位.然而,我国对大型哺乳动物的长期监测基本尚未纳入常规.佛坪自然保护区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大熊猫等珍稀动物及其栖息环境展开了长期监测.以该保护区2000~2006年监测数据为基础,探讨了该地有蹄类动物(除扭角羚外)的资源动态及在生境因子利用上的差异.结果表明该保护区内有蹄类动物资源在不同区域的分布并不均衡,以三官庙区域的痕迹密度最高而以龙潭区域为最低.监测期间有蹄类动物资源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物种两两之间在海拔、坡度等生境因子的利用上大多存在显著差异,表现出不同的微生境利用模式.最后就监测对象的确定以及监测方法的选择进行了探讨,该保护区所采用的监测方法较为科学有效.  相似文献   
56.
若尔盖高原湿地甲烷排放的时空异质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集中于北美落基山高山湿地甲烷排放的零星报道远不能解析全球高山湿地甲烷源强. 因此,世界范围内其他区域高山湿地甲烷排放的研究对于合理估计全球高山湿地甲烷源强,意义重大.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基于3种典型湿地类型的甲烷排放数据,认为若尔盖高原湿地生长季甲烷的平均排放量为4.69 mg CH4 m-2 h-1.同时根据2a数据,初步分析了甲烷通量及其对环境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甲烷排放昼夜变化具有双峰模式 (主峰出现在15:00,次峰出现在06:00),可由土壤温度以及植物气孔开启来解释.(2)若尔盖湿地甲烷排放季节动态较为典型,即在7月份或8月份出现排放高峰,冬季甲烷排放较少.生长季,对3类群落类型,表面温度与甲烷排放显著相关 (r2=0.55,P<0.05,n=30),地表水位和植物群落高度与甲烷排放相关性更为显著 (r2=0.32,0.61,P<0.01,n=30).分析认为该季节节律是由温度以及植物生长状况直接影响的,而水位则是使该节律发生波动的原因(高原气候).(3)群落尺度下,物候学上相当重要的两个时期,甲烷排放通量均有较高的空间变异 (植物生长高峰变异系数为38%,积雪融化高峰为61%).通过逐步回归线性分析,发现植物生长高峰期,地表水位和群落高度是影响甲烷排放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 (r2= 0.43,0.59,P<0.01,n=30).(4)景观尺度下,生长季,景观尺度下甲烷排放有较大的空间变异,湖滨湿地甲烷平排放量最高为11.95 mg CH4 m-2h-1,其次为宽谷湿地,其排放量为2 12 mg CH4 m-2h-1,河岸湿地表现为甲烷吸收,其吸收量为0.007 mg CH4 m-2h-1.地表水位、植物地上生物量以及植物高度能够很好地解释甲烷排放的景观差异.  相似文献   
57.
李媛  陶建平  王永健  余小红  席一 《生态学报》2007,27(3):1041-1049
通过不同华西箭竹(Fargesia nitida)环境中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幼龄植株种群生命表及存活曲线、死亡曲线、消失率曲线和生存函数曲线,分析种群动态趋势,并根据野外取样分析华西箭竹对岷江冷杉幼龄植株生物量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暗针叶林下,岷江冷杉幼龄植株总的种群结构呈明显的金字塔型,存活曲线DeeveyⅢ型,幼苗个体丰富,死亡率高,进入小树阶段后有较高的生命期望。小密度华西箭竹增大了岷江冷杉幼苗、幼树的死亡率,该环境下的岷江冷杉幼龄植株种群存活曲线为DeeveyⅡ型,而无竹环境为DeeveyⅢ型。大密度华西箭竹环境中岷江冷杉小幼苗叶重比显著增大,异速生长显著增高。过于密集的华西箭竹严重抑制了岷江冷杉幼苗的定居,而小密度华西箭竹的存在对岷江冷杉的更新并非完全不利。  相似文献   
58.
西南岩溶区广西生态安全及资源利用效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玉鸣  张燕 《生态学报》2007,27(1):242-249
构建了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模型,然后基于生态安全评价指标,把数据驱动下动态计量经济学的单位根检验和与协整分析模型引进到生态安全与资源利用效率之间的动态均衡关系的研究中来。以西南岩溶区广西为例,首先采用生态足迹理论方法来测算1990~2003年广西生态安全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亏及生态压力指数,然后采用动态计量的协整分析方法对广西区域资源利用效率与生态安全状况诸指标之间的长期关系进行了协整分析。结果显示,广西生态足迹呈不断增加趋势,生态承载力呈不断下降趋势,出现了严重的生态赤字,生态足迹压力增幅明显,从临界安全状态发展到不安全状态;资源利用效率不高与生态安全指标之间呈现一种长期稳定的趋势,这表明岩溶区广西的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生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需要及时采取应对策略与措施加以调控。  相似文献   
59.
采用诱捕法于2010年7月至2011年12月对岳麓山周边地区实蝇的发生情况进行了监测,共获得实蝇类昆虫5种,包括离腹寡毛实蝇属Bactrocera 4种[具条实蝇B.scutellata (Hendel)、南瓜实蝇B.tau (Walker)、瓜实蝇B.cucturbitae (Coquillett)、桔小实蝇B.dorsalis(Hendel)]和合腹寡毛实蝇属Dacus 1种(棍腹实蝇Dacus sp.).其中,具条实蝇发生数量最大,占诱捕总数的76%,从5月到12月有2次数量高峰;其次为瓜实蝇占18%,南瓜实蝇和桔小实蝇数量最少,约各占3%;分析了不同诱剂对各种实蝇的诱捕效果,其中,Me性诱剂仅对桔小实蝇雄虫有引诱效果;Cue性诱剂可引诱具条实蝇、瓜实蝇和南瓜实蝇3种实蝇的雄虫;蛋白诱饵对具条实蝇、瓜实蝇、南瓜实蝇和桔小实蝇的雌、雄虫均有引诱效果.本研究结果可为长沙地区实蝇类害虫的监测和防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0.
黑线仓鼠种群数量动态预测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1984-1991年3-10月,每月中旬在中国农科院草原研究所试验场的不同牧草和作物地进行调查,1984-1991年共捕获鼠4093只,其中黑线仓鼠2920只占71.34%。黑线仓鼠种群数量季节和年度变化明显,利用电子计算机对黑线仓鼠种数量进行分析,提出种群数量繁殖指数和动态模型以及短、中、长期预测公式、预测准确率为90.0%。并对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