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47篇
  免费   596篇
  国内免费   2114篇
  2024年   65篇
  2023年   163篇
  2022年   189篇
  2021年   198篇
  2020年   167篇
  2019年   160篇
  2018年   118篇
  2017年   151篇
  2016年   157篇
  2015年   174篇
  2014年   284篇
  2013年   203篇
  2012年   226篇
  2011年   242篇
  2010年   201篇
  2009年   181篇
  2008年   886篇
  2007年   160篇
  2006年   163篇
  2005年   164篇
  2004年   150篇
  2003年   147篇
  2002年   221篇
  2001年   110篇
  2000年   75篇
  1999年   88篇
  1998年   76篇
  1997年   57篇
  1996年   69篇
  1995年   58篇
  1994年   54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42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择校是指,在义务教育阶段过程中,由于教育资源不合理配置等原因,使得部分学生不满意按地区划片招生就学,通过各种方法获得具有优势的学校就读资格的行为。本文采取问卷法和座谈法对阜新市的择校现象进行研究,分析当前阜新市的择校现象及社会影响,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2.
 以国家农业部指定的20种恶性入侵植物为目的种, 在海南岛开展其分布特征与入侵强度的调查研究, 重点研究了陆域环境中6种广布入侵植物——飞机草(Chromolaena odorata)、假臭草(Praxelis clematidea)、含羞草(Mimosa pudica)、苏门白酒草(Conyza sumatrensis)、三裂叶蟛蜞菊(Wedelia trilobata)、马缨丹(Lantana camara)在7种生态系统(天然次生林、农田、村落、种植园、林缘、弃耕地、草地)中的入侵频率及入侵植物对本地植物的影响。结果表明: 1)海南岛有恶性入侵植物11种, 占调查目的种总数的55.0%。2)海南岛的东北、西南部分布的入侵植物种数较多, 东南部次之, 中部地区最少。3) 6种入侵植物的整体入侵强度为: 假臭草>飞机草>含羞草>三裂叶蟛蜞菊>马缨丹>苏门白酒草; 苏门白酒草、马缨丹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的入侵频率无显著差异; 而假臭草在种植园及弃耕地, 含羞草在农田, 三裂叶蟛蜞菊在种植园生态系统中的入侵频率均显著高于其他生境。4)种植园、弃耕地和农田生态系统是植物入侵的主要生境类型, 而林缘和天然次生林生态系统均对植物入侵表现出抵御作用。5)植物入侵对当地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存在正、负及无关联效应, 并主要影响群落中的草本植物功能群; 样地中入侵植物盖度总值与本地植物平均种数在种植园、农田和村落生态系统中无相关性, 在林缘和弃耕地生态系统中, 两者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而在草地生态系统中, 在一定盖度范围内, 入侵植物盖度总值与本地植物平均种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3.
海南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60ha动态监测样地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热带山地雨林是海南岛最占优势的植被类型,以往对热带山地雨林的研究通常基于小尺度,缺乏大尺度上的长期固定样地监测。作者基于海南岛尖峰岭地区60 ha(1,000 m×600 m)植被动态监测大样地,详细描述了该样地所属典型热带山地雨林的群落结构特征,以期为更深入地揭示我国热带雨林地区的物种多样性及其维持机制提供背景资料。尖峰岭大样地20 m×20 m样方水平上海拔和坡度分别在866.3–1,016.7 m和1.7°–49.3°间变化。大样地内共记录到439,676株存活的胸径≥1.0 cm的乔灌木植株,除61个植株未确定种名外,其他分属于62科155属290种。单位面积植株密度为0.7328株/m2(含萌条和分枝),20 m×20 m尺度上单位面积物种数量为32–120种,平均80种。植物属区系成分以热带性质为主,共有136属,占总属数的88.3%;另有鼠李科鼠李属(Rhamnus)为世界分布,木兰科拟单性木兰属(Parakmeria)为中国特有分布。按物种重要值排序,大样地内最具优势(重要值大于2.0)的6个种分别为:大叶蒲葵(Livistona saribus)、白颜树(Gironniera subaequalis)、厚壳桂(Cryptocarya chinensis)、油丹(Alseodaphne hainanensis)、四蕊三角瓣花(Prismatomeris tetrandra)和海南韶子(Nephelium topengii)。优势科为樟科、壳斗科、茜草科和棕榈科,重要值均超过了5.0。取样面积达到7.5 ha或取样数量达到2万株时,计数到的物种数量达到261种,占总物种数量的90.0%。大样地内稀有种和偶见种各占所有物种的20.7%和37.6%。样地内所有个体平均胸径5.22 cm,植株径级分布呈明显的倒"J"形。本文为后续尖峰岭大样地的研究提供了背景资料,尖峰岭大样地的建立也为热带地区生物多样性长期变化监测提供了一个基础平台。  相似文献   
164.
选择多种植物及不同生长阶段的植物作为材料,设计并实施2种类型模拟酸雨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发现实验效果较好的实验材料,拓展实验设计思路,为教学实施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65.
目的:探讨观察2型糖尿病(T2DM)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昼夜节律的的变化。方法:采用动态血压监测(ABPM)仪,测定50例T2DM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观察组)和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对照组)的24h血压、日间血压及夜间血压,计算血压昼夜差值。结果:观察组24h血压平均值、日间血压平均值、夜间血压平均值及血压昼夜差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性(P0.05)。结论:T2DM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时对患者的昼夜血压调节功能损害较大。改善T2DM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体内糖代谢状况,可能有助于改善T2DM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系统血流动力学,从而减少心血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6.
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高中生物学新课程也将生态学基础知识列入学习内容之一。种群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在高中生物学中主要阐述了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动态及调节。本文将探讨“种群”部分的教学组织。  相似文献   
167.
郑霞林  王攀  王小平  雷朝亮 《生物学通报》2010,45(2):11-14,F0004
鳞翅目昆虫的主要化蛹场所为地下(即入土化蛹)和地上(寄主植物及地表)。入土化蛹的昆虫挖掘蛹道,进入土壤并分泌丝状物和粘液将土粒粘在一起做成一定形状的蛹室化蛹。在地上化蛹的部位较多,有茎杆、叶片和果实等,以在茎杆内和叶片上化蛹居多。蝶类幼虫多在寄主植物上化蛹,常见种类的蛹可分为悬蛹和缢蛹。对鳞翅目幼虫化蛹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温度、降雨和土壤湿度。通过研究鳞翅目幼虫的化蛹场所、化蛹行为及影响化蛹的因素,了解越冬蛹的化蛹场所,为野外调查、预测预报以及制定防治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8.
目的:了解社区居民对基因检测服务的知晓、需求状况及需求意愿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典型抽样方法,对杭州市下城区1647户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调查人群对基因检测知晓率为21.8%,需求率为12.7%,有需求意愿的占到61.9%。有无家庭成员患病(OR=1.619,95%CI=1.279-2.049)、对基因检测服务知晓情况(OR=2.368,95%CI=1.782-3.146)、有无家族遗传史(OR=2.784,95%CI=1.685-4.600)年龄(x2=27.210,P<0.001)、对婚前基因检测的认可度(x2=23.185,P<0.001)等五个因素对社区居民基因检测服务需求意愿有显著影响。结论:社区居民对基因检测服务需求意愿较强,但是知晓率、需求率均偏低。有待加强相关方面的宣传、教育、培训等工作。  相似文献   
169.
蒙古扁桃的开花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分布于宁夏的蒙古扁桃居群进行开花动态、繁育系统、花粉与柱头活性、生殖器官解剖结构与花粉管的生长观察以及人工授粉实验,分析其传粉生物学特性,以探讨影响蒙古扁桃结实率低下的原因.结果显示:蒙古扁桃为专性异交植物;花具有花柱多型性现象,同一个体中存在长花柱花、中花柱花、短花柱花3种花柱型花,在不同个体中三型花所占比例不同且差异显著;短花柱花不可育,中花柱花与长花柱花为可育花.研究表明,大量不育花的存在、早春稀少的传粉昆虫以及荒漠地区恶劣的气候环境和破碎化的生境是导致蒙古扁桃结实率低下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0.
利用ERDAS、GIS等技术,系统分析了1960—2005年间民勤典型绿洲 荒漠过渡带的景观格局与动态.结果表明:林地和耕地是影响过渡带景观变化的主导因素;研究期间,绿洲向外围扩张了2~3 km,且过渡带向荒漠位移,过渡带宽度由1960年的4 km增至1987年的约9 km,之后又迅速变窄;1978—1987年间,研究区景观变化强度达到历史最高水平,1998年后,景观格局相对稳定;整个过渡带景观破碎程度较大的时期出现在景观类型转化最快的1978—1987年,景观较破碎的区域出现在距绿洲边界2 km处和造林区.1960—2005年间,研究区乔木林趋于消失;灌木林在1987年前大面积增加,之后急剧减少;耕地开垦强度在1960—1998年间持续增加,1998年之后有所降低,但研究期间的弃耕率则呈直线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