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7篇
  免费   245篇
  国内免费   1295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76篇
  2022年   89篇
  2021年   79篇
  2020年   91篇
  2019年   96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81篇
  2016年   81篇
  2015年   98篇
  2014年   154篇
  2013年   99篇
  2012年   126篇
  2011年   149篇
  2010年   116篇
  2009年   137篇
  2008年   198篇
  2007年   128篇
  2006年   118篇
  2005年   115篇
  2004年   114篇
  2003年   82篇
  2002年   123篇
  2001年   93篇
  2000年   70篇
  1999年   66篇
  1998年   64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63篇
  1995年   52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43篇
  1992年   43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81.
松嫩草原拂子茅种群热值、生物量和能量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拂子茅(Calamagrostis epigejos)全株的叶的热值和季节变化规律相似,呈双峰曲线,2个峰值分别出现在6月中旬和8月初,茎热值的变化呈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8月初,穗笔立枯体的热值变化呈波动型,穗的最大值出现在9月初,立枯估出现在6月中旬,地上部能量现状量的季节变化与生物量变化同步,呈单峰曲线,不同季节能量在各器官中分配比率为:6月中旬为叶>茎>穗,7月初为叶>茎>立枯体>穗,7月中旬为叶>茎>穗>立枯体,8月至9月为叶>茎>立枯体>穗,能量的垂直分配,地上部为从地表至20cm高度逐渐增加,最大值在10-20cm层占地上部总能量的26.91%,然后逐渐下降,地下部能量垂直分布规律是随着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少,能量集中分布在地下0-10cm层在占地下部总能量69.01%。  相似文献   
982.
核孔是介导所有大分子入核出核的唯一通道。在整个生命活动中,核孔复合体的组成蛋白总是处于动态变化中。核孔复合体的动态组装改变了核质转运状态,并最终改变了细胞的功能。  相似文献   
983.
浙北地区不同种植方式下春玉米生长发育的动态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MACROS模型基础上根据田间试验和文献资料组建了春玉米动态模拟模型,经验证模型能较好地反映不同种植方式下春玉米的生长发育过程,利用模型研究了浙北地区大麦/春玉米-晚稻种植制度中春玉米的播种日期对其生育期、产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3月底至4月上旬是这一地区理想播种期;与单作相比,套作玉米应适当增加植株密度。  相似文献   
984.
水稻光合生产与干物质累积的动态模拟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综合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兼顾模型的机理性与实用性的平衡,构建了水稻光合生产与干物质累积的模拟模型.模型采用高斯积分法有效地计算冠层每日的总光合量,并考虑了冠层消光系数随生理发育时间(PDT)的动态变化,模型较充分地量化了生理年龄、温度、叶片含氮量及水分亏缺因子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及维持呼吸系数与PDT的动态变化关系、利用独立的试验资料对模型核实的结果显示,模型可以较好地预测不同生长条件下的生物量累积动态,具有较强的机理性与实用性.  相似文献   
985.
马尾松毛虫种群动态的时间序列分析及复杂性动态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张真  李典谟  查光济 《生态学报》2002,22(7):1061-1067
自从May(1974)指出即使是简单的种群模型也能揭示混沌动态以来,自然种群是否存在混沌一直具有争论,如何检测自然种群的混沌行为也成为种群动态研究的一个难点,通过时间序列分析和反应面模型建模的8方法分析了马尾松毛虫的复杂性动态,用自相关函数对马尾松毛虫发生的时间动态分析的结果认为动态是平衡的,其周期性不显著,而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这种类型可以是减幅波动,有限周期或弱混沌,波动主要由系统内因引起,进一步采用反应面模型估计全局李雅普若夫指数和局域李雅普若夫指数结果均为负,显示马尾松毛虫种群动态不存在混沌现象,但是在增加一个小的噪音以后,局域李雅普若夫指数变为在0以上的波动,说明系统对噪音非常敏感,噪音对松毛虫种群动态具有很大的影响,可以将其从非混沌状态变为混沌,研究结果认为全局郴雅普若夫指数λ是一定时间内两个变动轨迹的总平均偏差,而随着种群动态的波动,指数也是波动的,所以对于检测自然种群的混沌来说不是一个好的指标,局域李雅普若夫指数λM能更好地表示自然种群混沌的存在和产生混沌的条件,对害虫管理来说对种群暴发初期的预测是尤其重要的,而此时又最难于预测,所以对种群动态的监测就尤为重要,由于马尾松毛虫的代间种群动态为第一级密度相关,前一代的虫口密度与下一代的虫口密度相关性最强,所以前一代预测下一代是最可靠的。  相似文献   
986.
蓝藻水华预报模型及基于遗传算法的参数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蓝藻水华预报是应对水危机,保障水资源供给的一项重要工作。以太湖北部三湾(竺山湖、梅梁湾、贡湖)为研究对象,采用动态空间环境建模技术,构建了蓝藻水华预报模型,并通过实地观测建立了模拟的初始参数集。利用2008年04-09月太湖水环境、气象等实测数据,采用遗传算法优化叶绿素a浓度预报模型中敏感度较高的4个参数。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在蓝藻水华空间分布的预报上达到了一定的精度;采用遗传算法能全面、高效地进行参数优化,降低了模拟结果的相对残差,提高了模型预报精度。  相似文献   
987.
耕作方式对麦红吸浆虫种群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不同耕作方式对麦红吸浆虫Sitodiplosis mosellana (Géhin)种群动态的影响, 2010年和2011年, 在中国科学院河北省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不同耕作方式的小麦样地中, 通过淘土、 成虫网捕和剥穗等方法对麦红吸浆虫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两年取土筛检出的幼虫数量依次为秸秆还田免耕田>秸秆站立免耕田>秸秆还田旋耕田, 但2011年网捕调查显示, 秸秆还田旋耕田中的成虫数量高于另外两种样地。两年剥穗检查出的幼虫数量的排序与取土筛检出的幼虫数量的排序相反, 依次为秸秆还田旋耕田>秸秆站立免耕田>秸秆还田免耕田。分析表明免耕有利于幼虫的越冬, 但免耕田麦穗受害较轻。旋耕对幼虫越冬不利, 但抽穗后受害较严重。在耕种方式是旋耕的情况下, 漫灌可加重吸浆虫的危害。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大范围耕作方式的变迁对麦红吸浆虫发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988.
非稻田生境褐飞虱卵寄生蜂群落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稻田周围田埂和路边上能寄生褐飞虱的卵寄生蜂群落的动态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冬季休耕期,卵寄生蜂群落变化趋势为先降后升;夏季休耕期,因为水稻收割,部分寄生蜂迁移到田埂和路边,卵寄生蜂数量呈直线上升趋势;早稻生长期,田埂和路边的飞虱卵寄生蜂的数量变化同稻田褐飞虱卵寄生蜂和褐飞虱呈正相关的关系;晚稻移栽后,田埂和路边上飞虱卵寄生蜂数量下降,以后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晚稻后期,数量急剧上升随后很快下降,害虫防治史影响着稻田周围生境中8飞虱卵寄生蜂群落,综防区试验田周围生境中飞虱卵寄生蜂群落的寄生蜂数量、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均优于非综防区。  相似文献   
989.
利用不同方法测定红松人工林叶面积指数的季节动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2种异速生长方程法、凋落物法、综合法(对光学仪器法进行木质部分及集聚效应校正后结合凋落物法)和光学仪器法测定了小兴安岭红松(Pinus koraiensis)人工林的叶面积指数(LAI)。首先利用光学仪器法测定有效叶面积指数(Le)的季节动态;其次为获得相对准确LAI,基于生长季节(5—8月)的展叶调查,结合凋落物法、综合法和2种异速生长方程法分别测定LAI的季节动态。结果表明:生长季节红松叶片8月初停止生长,迟于其他树种约两周;不同方法测定红松人工林LAI的季节变化均呈单峰型,且在8月初达到峰值,分别为异速生长方法-B(10.58)凋落物法(7.90)异速生长方法-A(6.70)综合法(4.41)光学仪器法(1.81);在整个调查期内(5月至11月),相对于异速生长方法-B、凋落物法、异速生长方法-A和综合法,光学仪器法分别平均低估81.69%、75.50%、70.18%和48.90%。本研究探讨了非破坏条件下测定红松人工林LAI季节动态的直接方法,并比较了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研究结果可为有效测定常绿针叶林LAI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0.
解脂假丝酵母(Candida lipolytica)对铜的吸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会霞  尹华  彭辉  叶锦韶  王俊 《生态科学》2004,23(4):305-309
研究了解脂假丝酵母的表面特性及培养时间、pH值、铜浓度、菌体投加量、吸附时间等因素对铜吸附的影响,并探讨了吸附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菌体表面可能有-OH和-PO43-,培养96 h的菌体吸附性能最佳,适宜pH为4.0-6.0,适宜菌体投加量为25.0g·L-1(湿重)。在初始浓度为20mg·L-1的铜溶液中投加25.0g·L-1(湿重)的菌体,吸附2h,铜的去除率最高达86.5%。铜浓度为5,10mg·L-1时,铜的去除率高达95%以上。动力学分析表明,在实验设定的浓度范围内解脂假丝酵母对铜的吸附基本符合Freundlich吸附模型。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吸附后-OH吸收峰蓝移18cm-1,其它吸收峰没有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