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3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4 毫秒
71.
摘要 目的:回顾性分析单针阳性患者的术后病理特征及Gleason评分的变化情况。方法:收集2018年9月-2020年6月在本院泌尿外科行穿刺活检,病理诊断为单针阳性的86例前列腺癌患者展开研究,按患者年龄、手术前PSA检测值、Gleason评分、临床分期(cTNM)进行分组,其中:年龄组(年龄≥70岁、年龄<70岁)、术前PSA组(PSA<10 ng/mL、≥10 ng/mL)、术前Gleason评分组(6分、3+4=7分、4+3=7分、≥8分)、临床分期组(cT1期组、cT2期组)。所有患者均采用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和单针穿刺活检,观察纳入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分析不同组别患者术后病理特征的差异和临床意义。结果:不同年龄患者病理特征无差异,PSA≥10 ng/mL组Gleason评分≥7分和Gleason评分升级患者占比显著高于PSA<10 ng/mL组(P<0.05);cT2期组占比较低(P<0.05);cT2期组患者Gleason评分≥7分患者占比显著高于cT1期组(P<0.05),但两组切缘阳性和Gleason评分升级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Gleason评分患者术后pT0、切缘阳性、Gleason评分升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Gleason评分患者术后病理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leason评分为4+3=7分患者病理分期>2显著高于6分、3+4=7分和≥8分(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0岁、PSA≥10 ng/mL、cT2期和Gleason评分≥7分是影响术后病理特征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前列腺单针阳性患者存在Gleason评分术后升高情况,部分患者伴有切缘阳性、病理分期≥T2特征,所以临床中无法将穿刺单针阳性作为前列腺癌患者低风险检测指标,需要结合患者其它各项指标对其进行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2.
摘要 目的:探讨系统活检联合超声造影及弹性成像靶向活检在前列腺活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394例可疑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前期组(2015年1月至2017年4月,采用12针系统活检法,共186例),和近期组(2017年5月至2019年12月,采用8针系统活检联合新技术(超声造影及弹性成像)靶向活检法,共208例)。前期组行12+X针系统穿刺活检。近期组患者先行彩虹灌注及实时弹性成像检查,确定可疑区域后,于该区域行靶向穿刺活检,然后行8针系统穿刺活检,有重复区域者适当减少穿刺针数。结果:近期组阳性患者99例;前期组阳性患者63例,前列腺癌检出率分别为47.6%(99/208)、33.87%(63/1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期组与前期组总穿刺针数分别为1929、2200针,近期组平均9.0 1.8针,前期组平均11.8 1.6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期组与前期组穿刺针数阳性率分别为23.89%(461/1929)、11.82%(260/2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期组与前期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7.40%(57/208)、43.01%(80/1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活检联合超声造影及弹性成像靶向活检对前列腺癌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3.
寻找一种高特异性高灵敏度的方法对于前列腺癌的早期发现和及早干预,进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十分重要。适配体(Aptamer)是由一段寡聚核苷酸链折叠形成的特定三维结构,能高亲和性、高特异性地靶向不同的分子。自上世纪90年代,许多研究者致力于适配体的研究,目前,适配体在药物递送、肿瘤诊疗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本文将对前列腺癌适配体新近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将来进一步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4.
目的:检测前列腺癌及癌旁正常前列腺组织中RNA结合蛋白QKI-5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前列腺癌及与之匹配的癌旁组织124例,通过免疫组化染色、Western blot、实时PCR方法检测其QKI-5的表达水平,并分析QKI-5的表达与前列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前列腺癌组织中QKI-5蛋白及m RNA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癌旁正常前列腺组织,并且随着Gleason评分的增高而降低(P0.05)。前列腺癌组织中QKI-5的表达与其Gleason评分(r=-0.939,P0.05)、TNM分期(r=-0.913,P0.05)、血清PSA值(r=-0.743,P0.05)均密切相关。结论:QKI-5在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抑癌基因的作用,并可能作为前列腺癌的诊断、病情分析和预后评估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讨围术期心理干预对老年前列腺癌去势患者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5年1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前列腺癌患者150例,根据围术期干预方法的不同将所选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分别于干预前后应用生活质量核心问卷(QLQ-C30)评价患者生活质量,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价患者焦虑情况,应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患者抑郁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QLQ-C30、SAS和SDS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QLQ-C30、SAS和SDS评分均显著优于干预前,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QLQ-C30、SAS和SDS评分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术期心理干预对老年前列腺癌去势患者具有较好的干预效果,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6.
探讨前列腺癌微环境中DCs与各类血细胞的关系及临床预后价值.选取16例良性前列腺增生和42例前列腺癌患者的前列腺组织作为研究对象,以S-100、CD83、CD208抗体作为不同状态的DC标记物进行MaxVision法免疫组化染色和Masson染色.采用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图像处理,其统计数据与患者外周血细胞计数进行统计学分析.S-100、CD83阳性细胞计数和胶原蛋白含量在前列腺增生组较前列腺癌组高(P<0.05).CD208阳性细胞计数在前列腺增生组和前列腺癌组无差异(P>0.05).S-100阳性细胞计数与Gleason评分呈负相关关系(r=-0.533,P<0.01).血小板计数在前列腺癌组较前列腺增生组高(P<0.05).单核细胞计数偏高为前列腺癌危险因素(P<0.05).各类型树突状细胞与血小板计数无直线相关关系(P>0.05).外周血各成熟类型细胞与前列腺癌微环境中DCs计数无明显相关关系.S-100标记的树突状细胞计数可能与前列腺癌患者的预后相关.更大量样本的分析有助于证实单核细胞计数与前列腺癌的发病以及S-100标记树突状细胞计数与前列腺癌的预后之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7.
目的:研究西达本胺对前列腺癌DU145、PC3细胞生长抑制及凋亡调控的作用。方法:设置西达本胺浓度分别为4、8、16、32和64μmol/L的5个处理组和对照组(未加西达本胺),分别处理DU145、PC3细胞不同时间,采用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抑制情况,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用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凋亡分析,用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内Bax、Bcl-2、caspase-3、caspase-9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西达本胺处理组可使细胞明显变圆、体积缩小、脱壁细胞增多;MTT法检测显示,随着西达本胺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对DU145、PC3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增强,并呈时间、剂量正相关(P<0.01);流式细胞术显示,对照组和16、64μmol/L西达本胺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42.24%、50.23%;随着西达本胺浓度的增加,Bcl-2的表达呈下调趋势,Bax、caspase-3、caspase-9的表达呈上调趋势,呈剂量正相关。结论:西达本胺对前列腺癌DU145、PC3细胞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Bax、Bcl-2、caspase-3及caspase-9凋亡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78.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ROZ)对体外培养细胞系LNCAP增殖及凋亡的作用.方法:20、50、100 μmol/LROZ作用LNCAP细胞24 h、48 h、72 h后,MTT法检测ROZ对LNCAP细胞生长的影响.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原位标记(TUNEL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LNCAP细胞中Casepase-3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ROZ(20μmol/L至100μmol/L)对前列腺癌细胞有显著的增殖抑制作用,以100μmol/L浓度最为明显.ROZ(100μmol/L)作用72h后最高增殖抑制率达78.58%.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LNCAP细胞凋亡数目随药物浓度的增加呈递增趋势;100μmol/LROZ作用72h后凋亡细胞数达48.11%.与此一致,TUNEL染色阳性细胞数目在ROZ处理组显著增多,Western Blot检测显示,ROZ显著增加LNCAP细胞中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结论:ROZ在体外对前列腺癌细胞系LNCAP有明显的增殖抑制及促进凋亡作用,有望成为前列腺癌患者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9.
俞海平  周正扬  朱斌  陈君坤 《生物磁学》2009,(13):2495-2498
目的:评估欧乃影介导的磁共振间质淋巴造影在诊断前列腺癌盆腔淋巴转移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所有30例病理确诊前列腺癌患者,采用1.5T菲利浦超导型磁共振成像仪检查。先完成盆腔前列腺平扫,接着皮下注射造影剂欧乃影行三维增强磁共振淋巴造影术(3D CE-MRL),最后欧乃影静脉注射盆腔前列腺增强扫描。结果:皮下注射后,欧乃影迅速吸收进入淋巴系统,引流区域各组淋巴结、淋巴管显示清晰。结论:皮下注射"欧乃影"行磁共振间质淋巴造影术诊断前列腺癌患者盆腔淋巴转移是可行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80.
Pin1和Cyclin D1在人类5种常见肿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人类的肽基脯氨酰异构酶(Pin1)在人类几种重要的肿瘤(肺癌、前列腺癌、乳腺癌、宫颈癌和胃癌)中的表达及与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的关系,并探讨它们在肿瘤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随机收集33例正常组织和171例癌组织(包括37例肺癌、35例前列腺癌、31例乳腺癌、36例宫颈癌和32例胃癌)。采取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显示Pin1和CyclinD1的表达。结果Pin1和CyclinD1在正常组织中不表达或者低表达,而在各种癌组织中有普遍性的高表达,在肺癌组织、前列腺癌组织、乳腺癌组织、胃癌组织和宫颈癌组织中,Pin1的表达率分别为48·7%、65·7%、48·4%、15·6%和69·4%,CyclinD1的表达率分别为56·8%、60·0%、54·8%、40·6%和58·3%。Pin1和CyclinD1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织中的表达(P<0·05)。Pin1和CyclinD1蛋白在肺癌、前列腺癌、乳腺癌和宫颈癌中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Pin1和CyclinD1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相关性不显著(P>0·05)。结论Pin1和CyclinD1在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如肺癌、前列腺癌、乳腺癌、宫颈癌和胃癌,Pin1与细胞周期代谢或调控有关。Pin1在某些肿瘤(如肺癌、前列腺癌等)中可作为肿瘤标记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