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2篇
  免费   96篇
  国内免费   463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87篇
  2008年   74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50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65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目的】温度适应性是决定昆虫分布和扩散的重要因素。为探索茶淡黄刺蛾Darna trima(Moore)对温度胁迫的耐受性,本研究测定了温度胁迫对4种抗氧化酶的活力和总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分别将茶淡黄刺蛾老熟幼虫置于﹣5、0、5、26(对照)、35、37.5、40℃下处理2、4、6 h,测定其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ST)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活力变化。【结果】茶淡黄刺蛾的4种抗氧化酶的活力和总抗氧化能力在不同温度和时间之间均存在显著变化,但不同指标对温度胁迫具有不同的响应模式。低温胁迫尤其是﹣5℃对各指标影响最为显著,而高温胁迫影响较小。【结论】SOD、CAT、POD、GST和T-AOC在茶淡黄刺蛾应对温度胁迫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可为判断茶淡黄刺蛾在茶区的分布范围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2.
蚤消化系统的研究:14种蚤前胃的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萍 《昆虫学报》1994,37(1):51-58
蚤的前胃结构与其传病机制密切相关。 本文应用解剖、组织切片和扫描电镜研究14种蚤的前胃。前胃的外部形态可分为:球状、椭球状、管状和圆台状。前胃刺内部有原生质。 前胃刺的末端形态可分为:钩形、弯叉形、叶形、针形、矛形、喇叭口形、“W”形、大叉形、小叉形、马刀形、锥形和舌形。 前胃刺包括有齿刺和无齿刺两类,有齿刺上齿的分布茫固有:1/2、1/3、1/4、2/3和刺全长。未观察到花蠕形蚤 yermipsylla alakurt 和缓慢细蚤Leptopsylla sehnis的前胃刺上有齿。 前胃刺末端形态和齿的分布呈现出科的相似性。 前胃刺基部的形态有:四棱形、正方形、五边形、不规则五边形、六边形、卵形和圆形。致痒蚤Pulex irrirans和印鼠客蚤Xenopsylla cheopis的前胃刺较粗长、骨化强、在刺两侧具较密的齿且多分布于刺的一半以上,这些特征可能适宜于鼠疫杆菌的生存与大量聚集。没有观察到俊潜蚤Tunga callida的前胃和前胃刺。  相似文献   
173.
<正> 为了在谷类和牧草中有效地应用遗传修饰新方法,必须要能使单细胞可靠而快速地再生出植株。许多物种的未成熟胚、幼花序和未展开的叶可获得胚性愈伤组织培养物,诱导胚性愈伤组织所需的养分比较简单,多数情况下用MS培养基添加2,4一D即可。 ,供体组织的发育和生理  相似文献   
174.
四个嗜热真菌中国新记录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报道四个嗜热真菌中国新记录种:嗜热子囊菌光孢变种Thermoascus aurantiacus var.levisporus;埃默森篮状菌Talaromyces emersonii;杜邦青霉Penicillium dupontii及丝衣霉状拟青霉Paecilomyces byssochlamydioides,对其进行了描述和讨论。研究标本保存在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标本室(HSAUP)。  相似文献   
175.
成年动物脊髓损伤后神经元不能再生,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抑制性损伤微环境的存在和损伤神经元内在的再生能力低下.阻断和/或中和髓鞘及瘢痕组织中的抑制成分以及它们共同的信号通路是目前促进脊髓损伤后再生的主要策略之一,但仅阻断微环境中的抑制信号而不改变神经元内在生长状态,不足以诱导广泛的再生.因此,目前对如何提高成年神经元内在的再生能力,如提高成年神经元内cAMP/PKA水平、阻断神经元内Rho/ROCK信号通路、调节转录因子等,使其不再对抑制环境中抑制分子起反应,已成为研究成年脊髓再生的热点之一,本文综述了该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6.
本文对现代海洋以及海洋沉积物中四种来源的有机质(海水的可溶有机质,海雪和颗粒有机质,底质表面的生物席以及陆源输入的有机质)的形成机理和沉积规律进行了解析与归纳;介绍了当前海洋学所流行的观念,列举烃源岩生烃母质研究的部分实例,展示了寒武、奥陶、志留和二叠纪烃源岩中保存的显微与超显微有机组份(寒武系细菌状化石、可能的微微型疑源类以及寒武系与志留系的胞外聚合物、二叠系微微型浮游生物状化石)。可以认为粘土有机复合体,海雪、生物席和有机质的陆源输入是从源头上影响烃源岩发育的四大主要母质类型。它们的各自发育又受许多因素的控制。但是,在有机质沉积和埋葬过程中,我们总能发现微生物的身影。  相似文献   
177.
通过形态观察结合rbcL和COⅠ基因序列分析的方法, 对采自广东省汕头市、浙江省温州市和辽宁省大连市的对枝蜈蚣藻Grateloupia didymecladia Li et Ding的11个标本进行了重新鉴定。结果表明: (1)藻体单生或丛生, 红褐色或深红色, 质地黏滑、肉质、衰老时软骨质, 成熟藻体直立, 高15—50 cm, 主枝明显, 扁平, 宽3—15 mm, 厚约1 mm, 末端渐尖, 1—3回羽状分枝。小枝对生或互生, 生长在主枝上或主枝边缘, 基部缢缩, 长短不一, 最长可达15 cm; 配子体为雌雄异体, 果胞枝生殖枝丛和辅助细胞生殖枝丛均为Grateloupia型, 果胞枝生殖枝丛主枝由5个细胞组成, 辅助细胞生殖枝丛主枝由4个细胞组成(5cpb-4auxb型); 四分孢子囊由四分孢子体的内皮层细胞产生, 呈十字形分裂。以上特征均与亚栉状蜈蚣藻G. subpectinata Holmes一致。(2)基于rbcL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树显示, 11个样本之间无碱基差异, 形成独立的进化支, 与产于韩国和日本的亚栉状蜈蚣藻G. subpectinata Holmes碱基差异分别为1 bp (0.08%)和2 bp (0.17%), 属于种内差异; 基于COⅠ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树显示, 11个样本之间无碱基差异, 形成独立的进化支, 与韩国产的亚栉状蜈蚣藻碱基差异为1 bp (0.18%), 属于种内差异。根据形态、结构及基因序列分析, 确定对枝蜈蚣藻与亚栉状蜈蚣藻为同一种, 根据优先法则, 将对枝蜈蚣藻G. didymecladia Li et Ding作为亚栉状蜈蚣藻G. subpectinata Holmes的同物异名。亚栉状蜈蚣藻为中国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178.
臭柏异形叶解剖结构及其抗旱性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成熟臭柏(Sabina vulgaris)为试验材料,使用徒手切片法观测臭柏鳞叶和刺叶的解剖结构,分析叶片解剖结构与其抗旱适应的关系,以揭示臭柏异形叶机制的生态意义,为臭柏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恢复与重建中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鳞叶角质层厚度极显著大于刺叶,而近轴面和远轴面的表皮系统厚度均极显著小于刺叶,说明鳞叶主要通过较厚的角质层防止水分散失,而刺叶主要通过较厚的整个表皮系统来保持水分。(2)鳞叶的气孔开张比、气孔开张度、气孔长度和宽度均极显著大于刺叶,而气孔密度极显著小于刺叶,说明鳞叶较耐旱,刺叶依赖较大的气孔密度和灵敏的气孔关闭来应对干旱胁迫。(3)鳞叶和刺叶的叶片厚度和主脉厚度无显著差异,但鳞叶的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栅/海、叶片组织紧密度和树脂道面积均显著或极显著大于刺叶,木质部厚度、木/维和叶片组织疏松度均极显著小于刺叶,说明鳞叶可通过较大的栅/海、紧密的叶片结构来适应干旱,而刺叶通过增强输导组织来应对干旱。研究认为,鳞叶忍耐干早能力较强,而相对鳞叶来说,刺叶主要通过逃避的方式来应对干旱。  相似文献   
179.
目的:研究显微手术在矢状窦镰旁脑膜瘤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150例矢状窦镰旁脑膜瘤患者,根据投硬币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观察组采取显微手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开颅手术方式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手术切除率、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术中输血量、出血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切除程度、改善率、致残率及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显微手术治疗矢状窦镰旁脑膜瘤患者术中输血量和出血量较少,手术效果良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80.
目的:比较髁突-翼外肌解剖复位与游离复位治疗髁状突骨折的疗效,促进髁突形态恢复。方法:收治的80例单侧髁状突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A组行髁突-翼外肌解剖复位术,B组行髁状突游离复位术,术后3个月、6个月观察髁突形态及下颌骨运动功能变化。结果:A组治愈率为90%,高于B组的70.00%(P0.05);术后3个月A组髁状突吸收、张口受限、开口偏斜、咬合关系紊乱、关节弹响发生率分别为12.50%、15.00%、15.00%、7.50%、12.50%,均低于B组的32.50%、35.00%、37.50%、25.00%、35.00%(P0.05);术后6个月A组张口受限、关节弹响发生率为5.00%、2.50%,均低于B组的20.00%、20.00%(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髁突-翼外肌解剖复位术保留髁状突骨折患者骨折断端血运,髁突形态及下颌骨运动能力恢复良好,疗效优于髁状突游离复位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