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8篇
  免费   93篇
  国内免费   45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87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50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65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杜建会  严平  董玉祥 《生态学杂志》2012,31(8):2137-2144
斑块状分布是植被在水分匮乏环境中长期适应的结果,其演替过程可以作为生态系统响应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产生突变的"指示器"。本文通过对斑块状植被的起源、生态水文过程及其对干旱区植被恢复的启示等方面进行综述,提出了我国干旱区植被恢复中目前尚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斑块状植被的形成可能受气候变化、人类活动、植物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环境胁迫的适应等方面的影响,但不是主要因素,植被斑块和裸地斑块之间在不同空间尺度的水分再分配是其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并且能够维持稳定的关键。斑块状植被是一个高效的雨水集流系统,裸地斑块是整个系统径流的"源",而植被斑块是整个系统径流的"汇",保护植被斑块的同时维持一定面积的裸地对于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斑块状植被也是一个非常脆弱的生态系统,气候的剧烈波动以及人类的过度活动都可能导致生态系统功能丧失,最终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因此需要加以严格保护。  相似文献   
152.
百草枯和草甘膦对多刺裸腹溞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晓伟  席贻龙 《生态学杂志》2012,31(8):1984-1989
采用急性毒性实验方法研究了两种常见除草剂百草枯和草甘膦对多刺裸腹溞(Moina macrocopa)的48hLC50值,应用生命表实验方法研究了亚致死浓度的百草枯(0、0.01和0.04mg·L-1)和草甘膦(0、0.4和1.6mg·L-1)对多刺裸腹溞生命表统计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百草枯和草甘膦对多刺裸腹溞的48hLC50值分别为0.626和26.287mg·L-1;百草枯浓度对多刺裸腹溞的生命期望、世代时间、净生殖率和种群内禀增长率有显著影响(P<0.01),草甘膦浓度对多刺裸腹溞的生命期望、世代时间和种群内禀增长率有显著影响(P<0.01),百草枯和草甘膦的交互作用对多刺裸腹溞的世代时间和种群内禀增长率有显著影响(P<0.01)。多重比较显示:当忽略草甘膦的影响时,0.01mg·L-1的百草枯使多刺裸腹溞的生命期望显著延长,而0.04mg·L-1的百草枯则相反,0.04mg·L-1的百草枯使多刺裸腹溞的净生殖率显著降低;当忽略百草枯的影响时,0.4和1.6mg·L-1的草甘膦均使多刺裸腹溞的生命期望显著缩短;与空白对照组相比,0.01mg·L-1的百草枯和1.6mg·L-1的草甘膦混合液使多刺裸腹溞的世代时间显著延长;而0.04mg·L-1的百草枯和0、0.4、1.6mg·L-1的草甘膦混合液均使多刺裸腹溞的世代时间显著缩短,种群内禀增长率显著降低。随着草甘膦浓度的升高,0.04mg·L-1的百草枯对多刺裸腹溞的毒性显著降低,表现出明显的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53.
采用常压柱色谱、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以及制备型薄层色谱等色谱技术结合重结晶等分离纯化手段,从刺楸根中分离得到6个酚性化学成分,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鉴定所得化合物分别为苔色酸乙酯(1),2-羟基-4-甲氧基-3,6-二甲基苯甲酸(2),香草醛(3),原儿茶醛(4),原儿茶酸(5)和3-甲氧基苯甲醛(6).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获得.  相似文献   
154.
本文重点在于提高酪酸梭状芽孢杆菌活菌数量,降低发酵培养基成本。通过对发酵培养基中不同碳源、氮源、生长因子等进行单因素研究,得到最佳培养基组成:可溶性淀粉10/L,豆粕(中性蛋白酶水解3h)20g/L,玉米浆3g/L。用此培养基在37℃培养24h,采用高层半固体琼脂试管法对酪酸梭状芽孢杆菌进行活菌计数,活菌数可达8.2×10^8cfu/mL.培养基中添加K2HPO45g/L、MgSO4·7H2O0.2g/L、MnSO3·H2O0.2g/L培养32h时,酪酸梭状芽孢杆菌芽孢转化率可达95%。  相似文献   
155.
用分离纯化复壮、淘汰法复壮及虫体复壮三种复壮方法对一株多杀菌素生产能力已经衰退的刺糖多孢菌进行复壮研究.结果显示:淘汰法复壮可显著提高菌株的杀虫毒力及多杀菌素的产量.通过红霉素抗性复壮筛选得到菌株杀虫死亡率达到100%,多杀菌素相对效价达1058.83%;通过NaCl抗性复壮筛选得到一菌株杀虫死亡率达到95%,多杀菌素相对效价达825.80%,因此淘汰法可作为有效的复壮方法.  相似文献   
156.
用分离纯化复壮、淘汰法复壮及虫体复壮三种复壮方法对一株多杀菌素生产能力已经衰退的刺糖多孢菌进行复壮研究。结果显示:淘汰法复壮可显著提高菌株的杀虫毒力及多杀菌素的产量。通过红霉素抗性复壮筛选得到菌株杀虫死亡率达到100%,多杀菌素相对效价达1058.83%;通过NaCl抗性复壮筛选得到一菌株杀虫死亡率达到95%,多杀菌素相对效价达825.80%,因此淘汰法可作为有效的复壮方法。  相似文献   
157.
将粗毛栓菌菌丝球与蜡状芽孢杆菌共固定为共固定菌.以粗毛栓菌菌丝球、蜡状芽孢杆菌和共固定菌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吸附时间、初始pH、吸附剂浓度和pb2+浓度对3种生物吸附剂吸附pb2+的影响,并将3种生物吸附剂吸附pb2+前后的红外吸收光谱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在吸附剂浓度为2g.L-1、pH为5.0、pb2+浓度为50 mg·L-1条件下对pb2+吸附lh效果良好,其吸附率分别为71.7%、91.0%和96.9%.生物吸附剂红外光谱主要由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含硫、磷酸基团的吸收带组成,表明对pb2+吸附起主要作用的官能团是羟基、羧基、磷酸基和含硫基团.  相似文献   
158.
目的:评价微型腹腔镜下缝扎鞘状突治疗小儿鞘膜积液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6月至2011年6月应用微型腹腔镜缝扎鞘状突治疗的小儿鞘膜积液101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单侧( 14.3± 3.7)min,双侧(22.1± 4.2)min.术后发生阴囊肿胀16例,皮下气肿3例,脐上缘切口大网膜突出2例,线结反应2例,均经及时处理后痊愈.无复发、肠粘连、腹腔内脏器损伤、切口感染、医源性隐睾及睾丸萎缩等并发症.结论:微型腹腔镜下鞘状突缝扎术治疗小儿鞘膜积液适用于各型鞘膜积液,具有手术时间短、效果好、损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并可发现并处理对侧隐性鞘状突未闭合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9.
根据线粒体COI基因片段分析,柑橘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 spiniferus (Quaintance)种群和茶园黑刺粉虱种群之间的遗传距离(0.185-0.247)明显高于柑橘黑刺粉虱不同地理种群之间的遗传距离(0.002-0.076),也明显高于茶园黑刺粉虱不同地理种群之间的遗传距离(0-0.053)。由此推断柑橘黑刺粉虱和茶园黑刺粉虱属于黑刺粉虱的不同生物型,或不同种的Aleurocanthus属粉虱。地理距离和柑橘黑刺粉虱遗传距离具有较大的相关性,同类寄主专化型黑刺粉虱,岳阳洞庭湖区地理种群与其他地区地理种群遗传距离最远。长沙不同柑橘品种上的黑刺粉虱种群之间遗传距离小于0.01。  相似文献   
160.
本文选择转Bt基因棉和其非靶生物棉蚜(Aphis gossypii)作为研究对象,对转Bt基因棉的生态安全性进行个案评价.利用刺探电位技术(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EPG)、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生物测定和化学分析等手段,研究了两种转Bt基因棉花(GK12和GK19)及其常规棉亲本泗棉3号叶片表面的物理和化学特征以及棉蚜在棉叶上的搜寻行为.EPG结果显示棉蚜在3种棉株上的取食搜寻行为存在差异;生物测定实验中,棉蚜对3种棉花叶片表面淋洗物的反应没有显著差异;对棉花叶片表面化学物质进行分析后发现,3种棉株的叶表面化学物质的成分和含量基本一致;但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下发现3种棉花叶片叶毛的密度存在显著差异.利用多元回归方法建立了叶片的物理特征和棉蚜的搜寻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模型,由模型可知腺毛和分支为5的覆盖毛对棉蚜的搜寻行为有明显的影响,其他分支的覆盖毛对棉蚜的影响关系较为复杂.由以上结果可以得出结论,所研究的这两种转Bt基因棉表面的物理特征异于其亲本,且这种差异会影响转Bt基因棉的非靶昆虫棉蚜在其上的取食刺探行为,棉蚜在两种Bt棉上较容易进行刺探和取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