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31.
32.
为研究预感染旋毛形线虫后BALB/c小鼠抵御夏氏疟原虫攻击感染的能力,实验组(TPC)分别在小鼠感染旋毛形线虫1 w(TPC1)和3 w(TPC3)后感染夏氏疟原虫,对照组(PC)单独感染夏氏疟原虫,观察小鼠原虫血症及体重的变化,并采用Real-Time RCR扩增法分析转录因子T-bet和Gata-3表达水平的消长。与PC组相比,TPC1组原虫血症峰值降低,T-bet表达水平升高,Gata-3表达水平降低;TPC3组原虫血症出现时间推迟,峰值升高,T-bet表达水平降低,Gata-3表达水平升高;TPC组体重均下降,TPC组与PC组均于感染后25 d左右自愈。旋毛虫预感染使小鼠对疟原虫的抗感染能力增强,但混合感染并不影响宿主最终清除疟原虫的能力。  相似文献   
33.
目的 观察不同种株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在不同体外培养条件下向无鞭毛体的转化.方法 将6个对数生长期的不同种株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接种于含M199和RPMI 1640复合培养液的24孔板内,在不同温度、pH值、血清、CO2下培养,第3天和第6天分类计数不同形态的原虫.结果 当培养温度为26℃,而其他培养条件发生变化时,利什曼原虫的增殖速度发生变化,大多数原虫保持前鞭毛体典型性形态,运动活跃.当培养温度上升至37℃,不论其他培养条件如何变化,原虫均沉积于培养孔底,停止增殖,运动减缓,显著地向中间体和无鞭毛体转化,酸性pH值和5%CO2可促进前鞭毛体转化为无鞭毛体,新生小牛血清可延长无鞭毛体的成活.但相同的培养条件下,杜氏利什曼原虫转化效率低于其他种株利什曼原虫.结论 温度是影响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转化为无鞭毛体的基本因素,酸性pH值与CO2可协同温度促进转化,不同种株利什曼原虫的遗传异质性可影响转化效率.  相似文献   
34.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包括双向电泳和质谱技术的蛋白质组学作为基因组学研究的补充和终点,不断增加我们对基因功能的理解,逐渐成为医学研究的中心。原虫作为医学研究的对象和工具,研究内容十分广泛。本文将从原虫生活史、致病机理、潜在疫苗以及抗药性等方面对原虫的蛋白质组学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5.
霍乱弧菌的越冬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乱弧菌至今已引起7次世界性的霍乱大流行,人们对于霍乱弧菌生物学特性的了解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关于霍乱弧菌在疫区流行间歇期的季节性生存(即越冬机制)问题仍远未清楚.霍乱弧菌的生理和生化变化、遗传变异的理论尚无法解释其越冬生存,而霍乱弧菌复杂的微生态学特征、水环境宿主等方面为理解霍乱弧菌越冬过程和新出现霍乱的流行机制提供新的思路.本文就温度对霍乱弧菌的生存影响、霍乱弧菌的遗传变异、水生态学及环境宿主(包括浮游生物、自由生活阿米巴原虫包囊内)方面阐述霍乱弧菌的越冬机制.  相似文献   
36.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瘤胃原虫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瘤胃原虫是瘤胃微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直接影响饲料中碳水化合物、含氮物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的消化和利用。分子标记和基于小亚基核糖雄RNA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在基因和分子水平上为研究瘤胃原虫提供可靠而丰富的依据。有必要应用此技术,深入研究瘤胃原虫功能,及其与其他瘤胃微生物的互作。  相似文献   
37.
cDNA文库构建和筛选是基因克隆的重要方法之一,它是目前发现新基因和研究基因功能的基本工具.从cDNA文库中可以筛选到目的基因,并直接用于该基因的表达.由于cDNA文库在基因分离和克隆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其应用也日益广泛.简要介绍自cDNA文库创建以来,发展起来的各类文库及其构建cDNA文库的方法.作者重点阐述了弓形虫、利什曼原虫、阴道毛滴虫、疟原虫等原虫cDNA文库的构建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38.
Ribokinase (EC 2.1.7.15) from Leishmania major was cloned, sequenced and overexpressed in Escherichia coli. The gene expressed an active enzyme that had comparable activity to the same enzyme studied in E. coli. It specifically phosphorylated D-ribose. Under defined conditions, the Km for the substrates D-ribose and ATP were 0.3±0.04 mM and 0.2±0.02mM, respectively. The turnover numbers of the enzyme for the substrates were 10.8s~(-1) and 10.2 s~(-1), respectively. The enzyme product ribose 5-phosphate inhibited the phosphorylation of D-ribose with an apparent K_i of 0.4 mM, which is close to the K_m (0.3mM) of Dribose, suggesting that it might play a role in regulating flux through the enzyme.  相似文献   
39.
高斌  吴远祥 《四川动物》1996,15(4):174-174
四川北川县发现一严重感染内脏利什曼病的病犬高斌,吴远祥,李国茹,刘昌弟,王顺高1.四川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成都61ll412.绵阳市卫生防疫站3北川县卫生防疫站四川省北川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边缘,龙门山北段西侧。西、北面与茂县、松潘和平武3县相接。全境...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