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4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黄琪  刘治昆 《蛇志》2013,25(2):160-161
目的 探讨五步蛇咬伤患肢行早期切开以促进消肿的护理.方法 收集五步蛇咬伤患肢肿胀行早期切开的患者91例,比较切开前后患肢肿胀情况的变化,并给予及时有效的护理.结果 全部患者痊愈出院,无1例大出血,无伤肢残疾.结论 五步蛇咬伤患肢行早期切开并给予良好的护理,可促进消肿,降低伤残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92.
目的:观察髓芯减压联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45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采取随机原则对2011年11月至2012年3月期间在我院骨科住院治疗的54例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接受髓芯减压治疗,治疗组接受髓芯减压联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治疗。结果:术后随访一年,治疗组的Harris评分为(86.78±9.48)分,对照组为(71.18±8.36)分,两组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优良率为84.38%,对照组的优良率为55.17%,治疗组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髓芯减压联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效果显著,优于单纯髓芯减压治疗。  相似文献   
93.
目的:对老年腰椎管狭窄的两种治疗方式,微创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术和传统全椎板切除术的治疗疗效进行比较,以及研究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7月至2013年1月来我院治疗的76例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43例采用微创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术(A组),33例患者接受全椎板切除手术(B组)。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后随访6个月~2年,平均随访时间1年零7个月。比较分析两组的手术情况、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JOA评分情况。结果:A组的患者手术切口小,术中出血量少及住院时间缩短,并且较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JOA评分明显优于B组患者,说明A组疗效优于B组。结论:老年腰椎管狭窄患者采用微创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手术方法创口小,术中出血量少,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疗效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4.
目的:观察Coflex固定加椎板开窗减压在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8月至2012年8月在我院治疗,经CT诊断为腰椎椎管狭窄的患者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例。观察组行Conflex固定加椎板开窗减压治疗,对照组行常规手术治疗。观察和比较两者患者1年后的健康情况、术后满意程度、VAS评分及Barthel指数。结果:观察组术后满意度90.2%,对照组为65.9%,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满意度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8,P0.001);两组患者健康情况的比较:观察组优良率(82.9%)较对照组(56.1%)高,两组健康情况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1,P0.001);观察组随访VAS评分2.34±1.02,对照组VAS评分4.31±1.33,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43,P0.0 01);观察组Barthel指数(92.3±5.1)优于对照组(81.2±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1,P0.0 01)。结论:Conflex固定加椎板开窗减压对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95.
包括温度感受器、机械感受器在内的许多感受器中,各单个感受器的感受域显著不同,分工编码刺激的不同强度范围,因而保证感觉中枢明确区分刺激的水平和感知刺激的变化.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是血压变化的感受装置.以往研究认为,血压升高募集更多的压力感受器产生传入放电,表明各个压力感受器启始传入放电时对应的血压水平不同.然而,压力感受器是否随血压升高终止放电,各个感受器终止放电的血压水平是否不同,尚未见报道.本研究系统观察了家兔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随血压升高启始和终止放电的血压水平,发现不同的压力感受器产生传入放电的血压范围具有显著差异.压力感受器可能通过去极化阻滞的机制随血压升而高终止放电.研究确认,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具有明确有限的感受域,不同感受器分工感受不同范围的血压变化.观察的85个感受器中,近1/2的感受域的上限压力阈值存在于动脉血压的生理范围内,在血压的生理范围,募集的压力感受器数目已经达到最大,编码血压进一步升高需要通过放电频率增加或者其他途径实现.本文以新颖结果确认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群体,利用各个感受器不同的感受域进行群体分工编码,更新了关于动脉血压压力感受器的经典观点,提示动脉血压的神经调节可能具有更为细致的新机制,因而具有基础性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96.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全麻在腰椎管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5年7月至2019年8月于我院手术治疗84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观察组于麻醉诱导前静脉泵入0.5μg/kg右美托咪定并在术中以0.2μg/kg·h麻醉维持,对照组于麻醉诱导前静脉泵入生理盐水。对比两组麻醉诱导前(T0)、诱导后(T1)、插管后1 min(T2)和5 min(T3)、拔管1 min(T4)和5 min(T5)的心率(HR)、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的数值,同时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苏醒时间、瑞芬太尼用量及12 h内吗啡用量。比较各时间点VAS评分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与T0比较,两组患者T1时HR、SBP、DBP均显著降低(P<0.05),与T1比较,两组患者T2、T3和T4时HR、SBP、DBP均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在T3、T4和T5时HR、SBP、DBP均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各时间点VAS评分及瑞芬太尼用量和24 h吗啡用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全麻能够维持术中血液动力学稳定,减少术中麻醉药物和术后镇痛药物用量,改善术后镇痛效果,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97.
摘要 目的:对比开窗减压术与颌骨囊肿刮治术治疗颌骨囊肿的疗效及术后血清疼痛介质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颌骨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的区别分为A组(颌骨囊肿刮治术,28例)和B组(开窗减压术,32例),观察两组手术指标情况、术后恢复指标、并发症及术后血清疼痛介质变化。结果:与A组相比,B组的术中出血量更少,手术时间更短,术后疼痛评分更低,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相比,B组的骨密度水平更高,骨质增生厚度更厚,囊腔体积缩小率更大,囊肿愈合时间更短,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2 h、术后12 h血清神经肽Y(NPY)、P物质(SP)、神经生长因子(NGF)水平低于A组,β内啡肽(β-EP)水平高于A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颌骨囊肿刮治术治疗颌骨囊肿相比,开窗减压术在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患者术后疼痛、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方面优势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98.
目的:比较经胰管预切开与双导丝技术在困难胆管插管中的插管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收集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60例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反复进入胰管的困难胆管插管患者,将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分别经胰管预切开及双导丝技术辅助插管,对两组患者插管时间、插管成功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插管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插管成功率为96.7%,显著高于对照组(73.3%,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10.0%、13.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困难胆管插管患者,采用经胰管预切开的方式辅助插管操作简单,插管时间短,成功率高,且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99.
通过对65例气管切开病人的护理经验。观察和分析了与护理措施落实情况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总结了对预防和处理这些并发症的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探究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治疗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于我科经MVD治疗的TN患者,分析其预后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120例TN患者中,单纯静脉压迫所致TN患者13例,单纯动脉压迫所致TN患者60例,混合性血管压迫所致TN患者46例。单纯静脉压迫患者术后1天、3月、1年、3年的缓解率分别为84.6%、76.9%、69.2%、61.5%。单纯动脉压迫患者为88.3%、85.0%、83.3%、70.0%。混合型压迫患者为93.5%、93.5%、91.3%、87.0%。A组患者术后1年、3年缓解率低于C组患者(P<0.05)。A组与B组、B组与C组术后1天、3月、1年缓解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C组术后3年缓解率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单纯静脉压迫TN患者MVD术后缓解率较单纯动脉压迫TN患者及混合性压迫TN患者低,混合性压迫TN患者长期缓解率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