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9篇
  免费   336篇
  国内免费   901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154篇
  2022年   132篇
  2021年   144篇
  2020年   104篇
  2019年   87篇
  2018年   89篇
  2017年   89篇
  2016年   100篇
  2015年   100篇
  2014年   125篇
  2013年   99篇
  2012年   100篇
  2011年   94篇
  2010年   94篇
  2009年   93篇
  2008年   147篇
  2007年   77篇
  2006年   93篇
  2005年   87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51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63篇
  1994年   63篇
  1993年   70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91.
基于外溢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晶晶  李玲玲  徐琳瑜 《生态学报》2021,41(17):6994-7001
由于不同的区域存在着资源分配、经济发展的不平等性,区域间的生态补偿日益受到关注。但区域生态补偿的依据一直存在争议,中国尚没有完善的区域综合生态补偿机制。提出了一种生态系统服务外溢理论,以扣除当地生态服务使用量后外溢的生态价值作为生态补偿依据,建立了区域综合生态补偿框架,同时考虑区域生态服务外溢占用情况和经济发展水平,有针对性地制定了9种补偿方案。由于生态系统服务具有流动性,生态补偿的受偿方和补偿方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所以各行政区域之间进行补偿资金的。横向转移需要在全省或全国层面进行统筹和保障,最后统筹结果的少量盈缺再由中央财政或地方政府通过纵向转移支付辅助调平。构建了生态补偿模型和方案,针对现有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结果,利用综合生态补偿机制分别分析了2015年长江流域上海、江西、四川等6个典型地区的生态补偿支付方案。结果表示需要接受生态补偿的地区有青海、四川、湖南和江西,应分别得到横向转移支付资金32.26亿元、153.3亿元、59.08亿元、67.1亿元;需要提供生态补偿的地区有浙江、上海,应该分别支付横向转移支付资金1.97亿元和47.31亿元。建立的补偿框架提高了各区域的参与度,对促进生态建设、统筹区域的协调发展、体现社会公平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2.
青弋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与权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特征及多种服务之间的权衡协同关系,对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修订的当量因子表,结合2000、2009、2018年3个时期遥感解译获取的土地利用数据,运用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度模型、敏感性分析、空间自相关、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模型等分析了青弋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s Value,ESV)的时空演变特征及9种生态服务之间的权衡协同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09及2018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别为285.19、351.26和294.68亿元,价值总量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其中2009-2018年间总ESV下降了16.1%,生态服务趋于退化。整个研究时段内,林地对ESV的贡献量最大,其次是耕地和水域。(2)2000-2009年,单项生态系统服务间以协同关系为主导,协同率为77.8%,食物生产服务与本研究中的其他服务之间均为权衡关系;2009-2018年间生态系统服务间的关系与前9年基本一致,但食物生产服务与其他服务功能之间的权衡度呈增强的趋势。(3)敏感性分析表明,各时期的敏感性指数(CS)值均小于1,表明基于修订的当量因子表计算获得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符合青弋江流域的实际情况,计算结果可靠。(4)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存在较强的正向空间自相关,但集聚程度有下降的趋势。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当土地利用程度增强时,生态系统提供的总服务价值或单项服务价值均会降低。研究结果可为青弋江流域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调整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93.
漓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大化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何毅  唐湘玲  代俊峰 《生态学报》2021,41(13):5214-5222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是促进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而生态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优化生态系统服务,使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达到最大化。选择典型生态脆弱区漓江流域为研究区,将整个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最大化作为研究目标,首先结合野外实验和五期Landsat高分遥感影像获取基础数据,对研究区1998-2018年各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估算,然后结合灰色线性模型对2018-2028年价值进行预测,借助Lingo软件提出生态效益最大化的土地结构优化方案,进而对优化前后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表明:(1)近20年间研究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一直以林地与耕地为主,所占比例保持在整个流域的95%。水域与耕地面积逐年减少,林地、建设用地及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增加。此外,未利用地面积发生的变化最为显著,增加了近30倍,主要由林地与耕地转变而来。(2)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约减少了19.55×106元,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并将长期处于下降趋势,至2028年时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将减少至8067.43×106元。在流域整体生态系统中,林地价值最高,在历年约占流域总价值的86%,其次是水域及耕地,分别占比8%、6%。(3)对研究区进行优化后,漓江流域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长了2%,其中主要来源于林地与水域面积的增加,提高了生态系统调节服务的供给能力,耕地、建设用地面积略微增加,未利用地面积显著减少,基本与2008年水平持平。本研究通过优化喀斯特地区关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该区域生态管理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94.
朱玉鑫  姚顺波 《生态学报》2021,41(9):3331-3342
为探讨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间的协调程度,选取2000、2005、2010和2015年4期的陕西省107个县(区)数据,利用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人均GDP构建环境经济协调度指数。结合空间自相关分析和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分析了环境经济协调度指数的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表明:(1)从时间上看,陕西省环境经济协调度指数整体呈现缓慢下降趋势;从空间上看,大部分县(区)已处于基本协调和中度协调状态,并形成了陕北地区优于陕南地区,陕南地区优于关中地区的空间格局。(2)陕西省环境经济协调度指数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效果比较明显。(3)退耕还林工程、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降水量是提升协调度指数的关键因素,气温则是制约协调度发展的约束要素。未来应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的发展战略,以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5.
中国兽类(即哺乳动物)种类繁多,对维持生态平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John R.Reeves于1829—1834年在我国广东开展兽类调查以来,近200年我国兽类分类及系统学研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进步和发展。目前中国已知的兽类物种数已达686种,约占全世界兽类种数的10%,是世界上兽类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随着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生态环境日益改善,但全球气候变化、生境破碎化、人类活动增加及人兽共患重大疫情涌现等问题仍十分突出,兽类多样性调查及分类学研究的必要性越发明显。同时,兽类分类学这门古老而传统的学科也在不断引入各种新方法与技术,如整合分类学、标本数字化、模式标本测序、便携式测序技术及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物种识别鉴定等,分类学研究的成果及应用在近年得到了飞速发展。动物分类学作为传统的基础学科,是遗传学、生理学、生态学、医学、药学等现代生物学的基石。然而,由于学科特征和差异等原因,该学科近年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出现了学科萎缩和分类学人才后继无人的危机。因此,从国家层面对分类学、形态学等基础学科的人才培养、课题设置和资金投入等,予以特殊的政策支持,十分必要,也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96.
97.
当前,人们对自然景观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保护意识正在加强,但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纳入生态风险管控的研究和实践相对较少。本研究以子午岭区为例,基于2.5 km×2.5 km的评价小区,开展了1980、1990、2000、2010和2017年黄土高原林区——子午岭区景观格局类型格网化和重采样,定量评价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景观生态风险,揭示了二者时空变化及其关联性。结果表明: 1980—2017年,子午岭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其中心地带向外缘递减,总量由123.45亿元增长为126.33亿元;子午岭区景观生态风险从其中心地带向外缘递增,子午岭区的景观生态风险有所降低,生态状况总体好转。子午岭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景观生态风险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及明显的负向空间关联性;高价值-低风险区主要为子午岭林区,未来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可能会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98.
庄剑云  凌金锋  徐彪 《菌物学报》2021,40(4):912-919
描述了无性型锈菌新种龙眼夏孢锈菌Uredo longan;对荔枝翼孢锈菌Skierka nephelii补述了冬孢子阶段并指定了附加模式;报道了中国新记录刚果盾锈菌Uredopeltis congensis;新组合了克莱门斯层锈菌Phakopsora clemensiae comb. nov.和马唐层锈菌Phakopsora digitariae comb. nov.。引证的标本采自我国台湾、广东、海南、四川等亚热带地区,均保存于中国科学院菌物标本馆(HMAS)。  相似文献   
99.
目的:研究超声评分法及肾动脉阻力指数(RRI)对胎儿肾积水预后的评价价值。方法:将从2016年1月2019年1月经我院超声检查发现的孕晚期肾积水胎儿210例纳入研究,测定其肾实质厚度(RPT)、肾盂前后径(APD)以及肾盂肾盏形态,对上述各项超声检测指标进行评分,累计计算分值。此外,对所有胎儿的积水肾脏肾门部位的RRI值进行测定,并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超声评分法与RRI值诊断胎儿肾积水预后类型的价值。结果:所有胎儿出生1年内分别行超声检查以及临床诊断,结果显示210例胎儿,共计420只肾脏,共发生285只肾积水,包括病理性肾积水84只(病理性组),非病理性肾积水201只(非病理性组)。病理性肾积水胎儿超声评分为13分的肾只数占比显著低于非病理性胎儿(P<0.05),而79分的肾只数占比显著高于非病理性胎儿(P<0.05)。病理性肾积水胎儿的平均RRI值为0.74±0.05,显著高于非病理性肾积水胎儿的0.63±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563,P=0.000)。超声评分法与RRI联合诊断病理性肾积水的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均显著高于超声评分法或RRI单独诊断(P<0.05)。结论:超声评分法及RRI诊断对胎儿肾积水预后评价具有较重要的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0.
摘要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儿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与预后的关系,并分析三者对脓毒症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我院于2016年8月~2020年6月期间收治的脓毒症患儿60例开展回顾性研究,作为脓毒症组,选取同期于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儿童4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SAA、PCT、CRP水平。根据脓毒症患儿1个月内的生存、死亡情况,分成生存组(n=42)、死亡组(n=18),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及血清SAA、PCT、CRP水平,经COX回归模型分析脓毒症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SAA、PCT、CRP对脓毒症的诊断价值。结果:脓毒症组血清SAA、PCT、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死亡组器官障碍数量>2个、脓毒性休克患儿占比分别为55.56%、44.44%,显著高于生存组的19.05%、9.52%(P<0.05);死亡组入院后1 h内使用抗菌治疗患儿占比为38.89%,显著低于生存组的69.05%(P<0.05);死亡组血清SAA、PCT、CRP水平高于生存组(P<0.0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器官障碍数量>2、脓毒性休克及血清SAA、PCT、CRP水平升高是脓毒症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而入院后1 h内使用抗菌治疗是脓毒症患儿死亡风险的保护性因素(P<0.05)。血清SAA、PCT、CRP单独及三者联合诊断脓毒症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08、0.780、0.761、0.912。结论:脓毒症患儿血清SAA、PCT、CRP明显升高,三者升高均为脓毒症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且对脓毒症具有一定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