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4篇
  免费   237篇
  国内免费   1682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102篇
  2022年   144篇
  2021年   142篇
  2020年   121篇
  2019年   120篇
  2018年   135篇
  2017年   109篇
  2016年   120篇
  2015年   91篇
  2014年   104篇
  2013年   112篇
  2012年   112篇
  2011年   108篇
  2010年   116篇
  2009年   112篇
  2008年   128篇
  2007年   87篇
  2006年   85篇
  2005年   97篇
  2004年   87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4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3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01.
流域尺度上河流水质与土地利用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苏子河流域内54个水质采样点为基点,生成6种尺度的河岸带缓冲区,并借助FRAGSTATS软件计算景观水平和类型水平上的8种景观指数.分别从景观空间格局与景观类型组成两方面,对景观指数与水质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区域景观格局在不同缓冲区内对流域水质具有不同的效应.当缓冲区距离≤300 m时,旱地、建筑用地、水田为主要的景观类型组成,其面积比例、斑块数量、斑块密度、最大斑块指数、最大形状指数、景观斑块聚集度指数均较高,农田的连通性较高,对水质的影响较大.在距离河流较远的区域(缓冲区距离>300 m),林地面积比例较高,林地聚集连通程度较好,对水质改善具有一定作用,但不明显.该流域耕地、建设用地等对水质有着关键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902.
白马鸡繁殖早期栖息地选择和空间分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贾非  王楠  郑光美 《动物学报》2005,51(3):383-392
2003年1-6月和2004年4-6月考察了分布于四川省稻城县著杰寺周围的白马鸡(Crossoptiloncrossop-tilon)种群,分析繁殖早期白马鸡繁殖对的栖息地选择和空间分布特征。雌雄个体配对前,对整个研究区域进行系统取样并测量若干环境变量的参数。配对后,利用随机样线调查繁殖对出现的位置和数量。有繁殖对出现的栅格定义为探测栅格,反之为非探测栅格。水源距离、灌木盖度、灌木高度和草本高度等变量在探测和非探测栅格间差异显著。将显著差异变量及这些变量间的一级互作经单变量逻辑斯蒂回归进行筛选,以保留变量为自变量进行向前筛选的逐步逻辑斯蒂回归,最后选择具有最小AICC值的回归等式为最佳的回归模型。模型表明繁殖对的栖息地选择与水源距离负相关,与灌木盖度正相关。2004年进行了重复调查,获得实际的探测和非探测栅格与模型预测值之间无显著差异。计算繁殖对在0°(东-西),45°(东北-西南),90°(南-北)和135°(西北-东南)4个方向上的变异函数。结果表明:繁殖对的方向性变异函数可用球状模型来拟合,拟合曲线和实验曲线间的拟合程度达到显著水平,繁殖对呈明显的各向异性聚集分布[动物学报51(3):383-392,2005]。  相似文献   
903.
[目的]了解酸性土壤环境里中度嗜酸链霉菌的多样性,调查其物种资源.[方法]用分散和差速离心法及选择性分离培养基从14份云南酸性土壤样品中分离到367株具有链霉菌培养特征的放线菌,并进行了颜色分群.从各颜色类群中选取代表菌株共97株,通过显微形态观察和pH梯度生长实验确定其中的中度嗜酸链霉菌.进一步从中筛选出16株中度嗜酸链霉菌代表菌株,进行16SrRNA基因序列的相似性和系统发育分析,并结合基因组DNA-DNA相关性数据.[结果]分离菌株归为12同的颜色类群,其中80%属于中度嗜酸链霉菌,其代表菌株在系统发育树上形成了8个距离较远且与已知种不同的进化分枝,可能代表链霉菌属内至少8个不同的新基因种.[结论]用以上方法筛选出的中度嗜酸链霉菌可归为8个不同于已知种的进化群,说明云南酸性土壤含有丰富多样的中度嗜酸链霉菌新物种.  相似文献   
904.
黄河靖南峡-黑山峡河段的生态敏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GIS空间分析、栅格运算与叠加及RS图像地物提取方法,针对黄河靖南峡-黑山峡河段存在的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土壤盐渍化等生态问题,开展了单因子生态问题敏感性和综合生态敏感性分析.研究表明:中、高度生态敏感区几乎覆盖研究区整个流域,包括景泰县五佛乡、靖远县北湾镇以北和乌兰镇、糜滩乡、东湾镇、三滩乡及平川区的陡城到红柳滩一带;针对高、中和轻度敏感性区域,相应地将研究区规划为禁止开发建设区、中度开发建设区和深度开发建设区.在区域水电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积极保护措施,以实现流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05.
一摸香叶精油对致倦库蚊的生物活性及其成分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参照“农药登记卫生用杀虫剂的室内药效评价/驱避剂GB/T 17322.10—1998”,研究了一摸香鲜叶的水蒸汽蒸馏精油对致倦库蚊的驱避作用;参照“电热片蚊香的室内药效测定方法GB 13917.5—1992”,测试了该精油对致倦库蚊成蚊的熏杀效果;采用浸液法测试了其对致倦库蚊幼虫及蛹的毒杀活性;并用GC-MS测试分析了其化学成分.结果表明:一摸香叶精油在1.5 mg·cm-2剂量下对实验室饲养的未吸血致倦库蚊雌成蚊的驱避100%保护时间为(6.54±0.17) h,对成蚊的熏杀24 h LC50值为6.895 μg·cm-3,对成蚊的熏蒸KT50值为6.46 min (熏蒸剂量为11.850 μg·cm-3),对Ⅳ龄期幼虫的24 h毒杀LC50值为119.020 μg·ml-1.精油中共鉴定出17种化合物,占该精油挥发性成分总量的97.4%.说明一摸香叶精油对致倦库蚊具有显著的驱避作用和极强的毒杀活性.  相似文献   
906.
北京城区常见树种生长季树干液流的时滞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2008年4-9月,应用热消散技术测定了北京市常见树种银杏、七叶树、玉兰、刺槐、油松、雪松的树干液流,并将液流与总辐射和水汽压亏缺数据进行逐行错位分析,探讨不同树种树干液流与蒸腾驱动因子之间的时滞效应.结果表明:6个树种树干液流(Js)的变化与总辐射(Rs)和水汽压亏缺(D)显著相关,且Js均滞后于Rs,提前于D;Js与Rs之间最大相关系数(0.74~0.93)通常比Js与D之间最大相关系数(0.57~0.79)高,表明日尺度上Js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Rs的变化.除油松外,其他树种Js与Rs之间时滞范围(10~70 min)比Js与D之间时滞范围(47~130 min)短,其中刺槐、油松和雪松种间差异显著;城市树种Js与蒸腾驱动因子之间的时滞主要受树形(胸径、树高、冠层投影面积、边材面积)以及夜间水分补充量的影响,而与树种无关.  相似文献   
907.
松嫩平原盐渍化区土壤的微域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野外定位观测和室内分析,探讨了松嫩平原盐渍化区土壤的微域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由高平地、微坡地、洼地边缘和洼地4种微地貌单元组成.洼地发育均腐土,洼地边缘、微坡地和高平地发育碱积盐成土.高平地土壤的碱土碱化层出现在15~30 cm,碱化度(ESP)60%.微坡地土壤表层的ESP最大可达75%.洼地边缘的ESP分布在10~30 cm土层,最大为30%~40%.洼地的土壤几乎没有碱化层.研究区不同微地貌部位发育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存在明显差异.微坡地土壤饱和含水率最大仅为25%,而洼地土壤0~10 cm饱和含水率高达45%.不同微地貌单元的冻融过程存在明显的差异.微坡地和洼地的最大冻结深度分别为157和136cm.冻结期,洼地土壤表层含水率由冻结前的20%增加到50%.微坡地土壤表层含盐量变化在4个微地貌单元中最明显;冻融前后微坡地土壤表层含盐量增幅达80%.  相似文献   
908.
利用全林木定位的方法, 对地表火干扰1年后的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L. var. mongolica Litv.)林进行调查, 并通过假设检验和成对相关函数对其林火及林分结构特征和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林火强度相似的同一场地表火干扰下, 不同林分的密度均大大降低, 胸高断面积仅略有下降, 林分结构特征则有趋同的态势。不同林分的空间格局也有相似的变化趋势, 烧死木均表现为显著的双尺度聚集分布及显著的正相关, 活立木也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 地表火干扰前后, 樟子松林的空间格局均为显著的聚集分布, 但地表火干扰后其聚集分布的尺度范围变小; 存活林木中, 大树和幼树则呈现出相互独立或略微排斥的关系。显然, 地表火驱动下, 不同樟子松林的空间格局呈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 并推动其向着成熟林方向演替, 这对天然樟子松林的资源保护和经营管理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09.
明确大尺度物种丰富度的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一直是生态学及生物地理学领域的核心议题之一,其对于预测全球环境变化背景下生物多样性的响应和制定减少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保护方案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全国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沼泽野外调查数据,结合气候、地理、土壤等环境因子,探讨了中国芦苇沼泽植物物种丰富度的分布格局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中国的芦苇沼泽植物物种丰富度总体表现为亚热带湿润区和温带湿润半湿润区较高,青藏高原区、温带干旱半干旱区和滨海区较低的特点;(2)芦苇沼泽植物物种丰富度与年降水、土壤有机碳、土壤总氮、纬度均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年均温、最冷月最低温、土壤pH值、海拔之间表现为显著负相关;(3)土壤因子特别是土壤pH值是影响芦苇沼泽植物物种丰富度的最主要因素,其次分别为淹水状况、气候因子和地理因子;(4)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土壤因子、淹水状况和气候因子直接影响植物物种丰富度,而地理因子通过调控土壤因子、淹水状况与气候因子间接影响植物物种丰富度。总体而言,中国芦苇沼泽植物物种丰富度具有空间异质性,其分布格局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土壤因子是影响植物物种丰富度...  相似文献   
910.
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土地覆盖格局研究——以深圳市为例   总被引:55,自引:3,他引:55  
袁艺  史培军  刘颖慧  谢锋 《生态学报》2003,23(9):1832-1840
研究一个以城市化过程为主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选择景观生态学中的景观格局的研究方法,对快速城市化地区——深圳市的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利用/覆盖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具体选择景观格局指数中的破碎度指数、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和聚集度指数,来表征斑块水平、景观水平、区域水平3个不同层次的土地覆盖格局。首先在区域水平上,分析了深圳全市,以及经济特区和特区外的宝安区、龙岗区的土地覆盖格局变化。在此基础上,以研究区的镇级行政单元为景观单元,计算了镇级行政区域以及镇级行政区海拔0~30m的区域的景观格局指数,在景观水平上分析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以及地形因素对土地覆盖格局变化的影响。随后分析了研究区各土地覆盖类型以及不同时期的斑块水平上的土地覆盖格局。最后以城镇用地比例表征城市化水平,讨论了城市化水平与土地覆盖格局变化的关系。在城市化初期,景观类型多样性和斑块破碎化程度出现上升趋势,空间聚集性下降,生态安全问题开始突现。在城市化水平20%~40%之间,其景观类型多样性和斑块破碎化程度达到较高水平,而空间聚集度水平较低,生态安全水平明显下降;随着城市化过程的不断深入,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景观类型多样性和斑块破碎化程度又出现了较为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