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84篇
  免费   311篇
  国内免费   1678篇
  7073篇
  2024年   62篇
  2023年   149篇
  2022年   170篇
  2021年   206篇
  2020年   170篇
  2019年   141篇
  2018年   129篇
  2017年   163篇
  2016年   149篇
  2015年   185篇
  2014年   359篇
  2013年   235篇
  2012年   375篇
  2011年   386篇
  2010年   284篇
  2009年   313篇
  2008年   420篇
  2007年   313篇
  2006年   305篇
  2005年   319篇
  2004年   281篇
  2003年   278篇
  2002年   282篇
  2001年   209篇
  2000年   187篇
  1999年   161篇
  1998年   112篇
  1997年   89篇
  1996年   105篇
  1995年   66篇
  1994年   73篇
  1993年   52篇
  1992年   56篇
  1991年   53篇
  1990年   61篇
  1989年   62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8篇
  1963年   1篇
  1955年   2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51.
核酸序列中包含一定的蛋白质结构信息。根据通常情况下遗传密码表中密码子中间位的碱基配对时产生的氢键数目,尝试将20种氨基酸划分为两类,并用自编的计算机软件对蛋白质二级结构数据库中两类氨基酸的类聚现象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使用这种方法对氨基酸进行划分后,氨基酸残基具有较大概率与划入同一类的氨基酸残基相邻出现,并且这种聚集体对二级结构具有一定的偏好性。最后按照该方法设计了一段氨基酸序列并给出了预测服务器预测得到的结构。  相似文献   
152.
水稻基腐病细菌毒素的遗传特性和产毒相关的分子标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水稻基腐病(Erwinia chrysanthemi pv.zeae)是水稻上重要的细菌病害之一,本论文对该病菌的毒素遗传特性和产毒相关的分子标记进行了研究.[方法]通过化学诱变方法,筛选基腐细菌去质粒的突变体Ech7-mu1;应用RAPD技术,筛选产毒素相关的分子标记.[结果]毒素活性测定结果表明,野生菌Ech7和去质粒菌株Ech7-mu1都能产生毒素.从260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出引物K10,该引物能从不产生毒素的突变株Ech7-4中扩增出大小为2139bp的DNA特异片段,但不能扩增野生菌Ech7,将该片段克隆,测序分析,设计特异引物,在突变体Ech7-4中获得了与毒素产生相关的SCAR分子标记(标记符合率为100%).该基因片段有5个ORFs,其中2个ORFs分别编码NADH-黄素还原酶和N-乙酰转移酶,另外2个不完整的ORFs编码的蛋白分别与Pseudomonas aerginosa(ZP00136947)和Yersinia Pestis(ZP01177873)的抗菌素代谢转运蛋白通透酶(DMT)具有66%和46%的同源率.[结论]水稻基腐细菌毒素的生物合成是由染色体基因编码,与质粒无关.不产生毒素的突变菌株基因突变的位点位于SCAR标记DNA的3'末端.  相似文献   
153.
生物膜是由脂质、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组成的令人惊讶的多功能“海洋” ,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物质运输、代谢调节、分子识别、细胞免疫及激素与药物的作用 )。然而 ,我们目前对于膜的组织结构、动力学和功能等许多方面仍知之甚少。要全面阐明真核细胞的全生理过程就必须详细了解生物膜的各种性质 ,这就要求我们所用的实验手段要与现有的各种研究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方法不同 ,并寻求在多种层面上研究生物膜。本文简介以美国Purdue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为主提出的从 2 0 0 3年 2月开始近 5~ 10年开展有关生物膜和膜蛋白研究的…  相似文献   
154.
细胞内肌动蛋白(actin)通过与actin结合蛋白(actin binding proteins,ABPs)相互作用,形成以F-actin为基础多种ABPs参与装配的高度有序的超分子聚合结构,行使各种重要生理功能。在体外聚合条件下,不存在F-actin稳定剂时纯化的actin主要通过自装配形成大尺度的聚集堆积结构;这种表观无序的结构体系由于被认为不具备细胞功能活性而受到忽视。利用激光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e,AF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技术,对actin体外通过自装配过程形成的大尺度聚集结构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分析。研究发现,actin在体外通过自装配过程除了形成无序的蛋白堆积物之外,还能够聚合形成复杂的离散结构,包括树状分支的纤维丛、无规卷曲的纤维簇以及具有不同直径的长纤维等;这些大尺度纤维复合物明显不同于在ABPs或过量F-actin稳定剂参与下形成的由单根微丝和微丝束构成的聚合结构。表明无ABPs或F-actin稳定剂存在的情况下,体外聚合的F-actin在一定条件下可进一步聚集缠绕形成复杂的纤维结构或无序的蛋白堆积物。事实上,actin自装配过程反映了其固有的聚合热力学特性,深入探索将有助于理解ABPs在体内actin超分子聚合结构体系装配中的调控作用及其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55.
2015 年 11 月,美国、欧盟和日本共批准 36 个新药,包括新分子实体、新有效成分、新生物制品、新增适应证及新剂型药物。 对全球首次获得批准的新分子实体、新有效成分、新生物制品进行分析,重点介绍这些药物的临床研究结果和研发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56.
ISSR分子标记在棉花遗传育种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SSR是一种近些年发展起来的基于微卫星序列的新型分子标记。阐述了ISSR的基本原理、特点及其在棉花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分析、种质鉴定、遗传图谱构建、基因定位及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等方面的应用和进展。  相似文献   
157.
在对中国东北辽宁本溪中三叠统林家组的化石研究中,发现了木贼目瓣轮叶属一个新种——林家瓣轮叶(Lobatannularia linjiaensis sp. nov.)。该种叶轮小,明显分成两瓣,每瓣叶数约10–12枚。叶线形至倒披针形,叶长差别大,叶联合长度占叶长约1/3–3/4。自1927年Kawasaki建立瓣轮叶属以来,该属已至少发现了33种,其中大部分报道于二叠纪,少数见于三叠纪。瓣轮叶属作为晚古生代华夏植物群孑遗分子之一,当前该属新种的发现不仅丰富了瓣轮叶属的分类多样性,而且拓展了对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生物大灭绝及之后复苏过程中瓣轮叶属演化趋势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8.
通过对以荷兰温室无瘤黄瓜(Cucumis sativus )品种Z1和Z3为母本(tutu), 有瘤黄瓜品系东农129为父本(TuTu)的杂交后代F1和F2的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 在F1代, 2个组合果实都有果瘤, 有果瘤为显性; F2代果实有瘤与无瘤呈现分离, 其比例分别是2.92:1和2.95:1, 表明Tu基因是独立遗传的, 即有瘤(Tu)对无瘤(tu)为显性。为了获得与黄瓜果瘤基因连锁的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标记, 从129×Z3 F2群体中选取有瘤、无瘤单株的DNA各10个, 构建有瘤、无瘤近等基因池。用86对SSR引物在亲本及DNA混合池之间进行筛选, 并对F2群体的75个单株进行验证。筛选得到了5对与果瘤相关的SSR引物, 经MAPMAKER/EXP version 3.0b软件分析, 其中CSWGATT01B、CSWGATT01C、CSCT335和CSWGATT01A四个标记位于同一连锁群上, Tu基因位于这4个标记构建的连锁群中, 具体位置为CSWGATT01C-Tu-CSCT335, 距离两侧标记的遗传距离分别为20.0 cM和14.1 cM。  相似文献   
159.
用CO39近等基因系品种C101LAC(Pi-l),C101A51(Pi-2),C104PKT(Pi-3),C101PKT(Pi-4α),C105TTP-4L-23(Pi-4b)对稻瘟病菌菌株81278ZB15和GUY11及其有性后代进行毒性分析,结果表明,81278ZB15含Avr-Pil,Aur-Pi2,Aur-Pi4α,Aur-Pi4b无毒基因,有性后代在Pi-1,Pi-2,Pi-4α上的无毒,有毒分离比例符合1:1,有8个后代个体发生了这3个无毒基因座的重组,推断81278ZB15对Pi-l,Pi-2,Pi-4α的的无毒性是由3个不同的单一基因座控制的,且3个基因座紧密连锁,进一步采用rep-PCR法比较了亲本及其在性后代的DNA指纹,获得了与3个无毒基因座紧密连锁的DNA标记(RPF1.2),RPF1.2与Aur-Pil,Aur-Pi2,Aur-Pi4α的遗传距离分别为5.9cM,2.2cM和2.2cM,2个亲本对Pi-3,CO39均有毒性,对Pi-4b均无毒性,但是后代中出现3个对Pi-3,1个对CO39无毒的个体;8个对Pi-4α有毒的个体,对其中可能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0.
光间受体视黄类物质结合蛋白(IRBP)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间受体视黄类物质结合蛋白 (IRBP)是一种仅在脊椎动物视网膜的光间受体基质 (IPM)中发现 ,并由光受体细胞合成并分泌的较大的单亚基糖酯类蛋白 .由于它能够结合各种异构形式和化学形式的视黄类物质和脂酸 ,因而在视循环中作为转移视黄类物质和脂酸的主要运输工具 ,同时也具有保护视黄类物质免于降解和减少视黄类物质潜在的细胞毒性等作用 .除了上述功能外 ,IRBP在调控视黄类物质定位、新陈代谢以及各方面活性等方面也都有不同的特异性功能 ,因而是一种重要的蛋白质成分 .目前对此蛋白质基因结构的研究表明 ,IRBP基因是不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