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3篇
  免费   85篇
  国内免费   623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80篇
  2010年   89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238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78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63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5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8篇
  1958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71.
百合属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中国百合属(LiliumL.)植物资源丰富,特有种多,分布范围广,利用历史悠久,是世界百合杂交育种的不可多得的原始材料,已培育许多著名的新品种。为了发挥我国百合资源优势,必须对百合种质资源进行监控,及早解决珍稀濒危种的就地保护问题,恢复和扩大种群分布范围,制定符合我国经济和文化发展要求的杂交育种计划,选育抗热、抗病、矮化的品系,加强种球营养生长、开花生理及休眠机理研究,解决种球复壮及周年供花的关键技术,充分发挥鳞茎的综合利用效益,以达到积极保护和科学利用我国百合资源的目的。  相似文献   
972.
为探索玉米-大豆套作系统中作物对N素吸收的差异特性,揭示减量施N对玉米-大豆套作系统的N高效利用机理。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结合小区套微区多年定位试验,研究了玉米单作(MM)、大豆单作(SS)、玉米-大豆套作(IMS)及不施N(NN)、减量施N(RN:180 kg N/hm2)、常量施N(CN:240 kg N/hm2)下玉米、大豆的生物量、吸N量、N肥利用率及土壤N素含量变化。结果表明,与MM(SS)相比,IMS下玉米茎叶及籽粒的生物量、吸N量降低,15N%丰度及15N吸收量增加,大豆籽粒及植株的生物量、吸N量及15N吸收量显著提高;IMS下玉米、大豆植株的N肥利用率、土壤N贡献率、土壤15N%丰度降低,15N回收率显著增加。施N与不施N相比,显著提高了单、套作下玉米、大豆植株的生物量、吸N量、15N丰度及15N吸收量;RN与CN相比,IMS下,RN的玉米、大豆植株总吸N量提高13.4%和12.4%,N肥利用率提高213.0%和117.5%,土壤总N含量提高12.2%和11.6%,土壤N贡献率降低12.0%和11.2%,玉米植株15N吸收量与15N回收率提高14.4%和52.5%,大豆的则降低57.1%和42.8%,单作与套作的变化规律一致。玉米-大豆套作系统中作物对N素吸收存在数量及形态差异,减量施N有利于玉米-大豆套作系统对N肥的高效吸收与利用,实现作物持续增产与土壤培肥。  相似文献   
973.
李愈哲  樊江文  胡中民  邵全琴 《生态学报》2018,38(22):8194-8204
为了解管理利用方式变化对原本以放牧利用为主的草地生态系统的碳交换及碳平衡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在中国北方温性草原区域利用连接同化箱的便携式红外分析系统,在相互毗连的地块调查了3种典型草地管理利用方式植被生长旺季的生态系统碳交换及其精细组分。结果表明,相比放牧草地,开垦农用显著降低生态系统的日均碳交换(下降56%,P0.05),而长期围封也趋向降低生态系统的日均碳交换,但变化并不显著(P0.05)。与之近似,NPP在放牧与禁牧草地间差异不显著,开垦农用使NPP显著下降,但降幅小于NEP。GPP在3种管理利用方式间差异相对较小。生态系统总呼吸、自养、异养、地上和地下呼吸在放牧和禁牧草地间均无显著差异,均显著低于开垦后的麦田,根系呼吸在3种管理利用方式间无显著变化。相比草地放牧,草地开垦显著增加自养呼吸在总呼吸中的占比,而土壤呼吸和根系呼吸的占比均显著下降,禁牧对呼吸组成的影响不明显。不同管理利用方式草地的地下生物量能很好的解释土壤呼吸占比(95%)和根系呼吸占比(77%)的变化,而LAI则与自养呼吸占比显著正相关(P0.001)。草地开垦利用增强生态系统的碳释放、减少CO_2固定,相比开垦农用,禁牧对放牧草地碳交换及其组分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974.
阿维菌素衍生的第三代基因工程药物多拉菌素是目前世界上效果最好、最有开发潜力的抗寄生虫新药。但是,该产品长期为国外垄断,国内制药企业买不到生产菌株。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与浙江海正药业集团公司联合攻关,构建了有序排列的除虫链霉菌的基因组文库,通过对阿维菌丝工业菌株进行基因敲除,获得了产生多拉菌素的基因工程菌株。  相似文献   
975.
采用刚果红染色法,从废弃矿山周边土壤中筛选出一株产纤维素酶的甲醇利用细菌,命名为xt - 04.形态特征、生理试验及16S rDNA序列和gyrB序列分析表明,该菌株属于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为提高该菌所产纤维素酶的降解能力,首先通过单因子实验考察了底物CMC -Na浓度、反应温度及缓冲液pH值对纤维素酶活力的影响;然后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影响纤维素酶活力的3个单因子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单因素实验得出的适宜反应温度、缓冲液pH和底物浓度分别为70℃、5.0和2% (20 mg/mL);响应面法得出的最高酶活力条件:反应温度、pH和底物浓度分别为66.1℃、4.81和19.01mg/mL.在最优条件下,酶活力达到17.85 U/mL,比优化前的酶活力12.84 U/mL提高了39.01%.因此,鉴于这种纤维素酶能耐受较高温度和酸性条件,该菌株所产纤维素酶可能在工业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76.
微生物从发现、发展到现在已经有多年历史,其利用价值的开发也不断的被广大科研人员所研究,从最初的单一发酵食品到现在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卫生、植物疾病防治、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等均表现出微生物在人类、动植物乃至所有生物及非生物方面均有不可比喻的利用价值.本研究以霉菌和酵母菌两个菌属的不同菌种为例对其作用、发展前景及相关内容进行阐述,并对微生物系列中的微生态制剂进行探讨,表明微生物是一种潜在的可利用资源,其在未来的世界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977.
介绍了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武生院)生活污水的现状以及污水处理工程,讨论了武生院生活污水再生利用的可行性;提出了各种再生水利用模式及其水质要求、再生利用的主要工艺及其要求,以及武生院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后的水资源化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978.
2011年10月3日,丰田汽车公司公开了生物技术绿化研究所,公布了生物燃料生产用酵母、停车场和墙面用城市绿化资材、模拟绿化效果的“coolspot”形成技术等生物技术及绿化事业行动。  相似文献   
979.
中国大陆鸟类栖息地选择研究十年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蒋爱伍  周放  覃玥  刘迺发 《生态学报》2012,32(18):5918-5923
栖息地选择研究一直是鸟类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10年期间中国大陆鸟类学家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的鸟类栖息地选择研究的论文进行分析,对我国鸟类栖息地选择研究提出展望。10年间,我国鸟类学家共发表有关鸟类栖息地选择或利用的论文170篇,共涉及到鸟类10目31科73种。在这10年里,中国大陆有关鸟类栖息地选择或利用的文章持续增长。然而,我国鸟类栖息地选择的研究也存在着如下问题:(1)存在栖息地选择和栖息地利用误用的现象,这种现象在10年内并无明显改善;(2)在选择研究方法时,很少考虑个体的可获得性、种群密度及抽样尺度对栖息地选择的影响;(3)大多数的栖息地选择的论文没有对鸟类的栖息地选择行为进行研究,也缺乏对其选择的适合度背景去进行研究。根据这些问题,对我国未来的鸟类栖息地选择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80.
甲烷利用细菌降解三氯乙烯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GYJ3菌株细胞微细结构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它具有Ⅱ型甲烷利用细菌的特征,应归属于Ⅱ型菌。考察了Cu2+浓度、培养气相中甲烷浓度对菌株细胞中甲烷单加氧酶(EC1.14.13.25,简称MMO)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液中Cu2+浓度为1.5μmol/L,培养气相中甲烷:空气比为2∶1时,可溶性甲烷单加氧酶占细胞中MMO总量的95%。研究了GYJ3菌株细胞悬浮液降解三氯乙烯过程。实验结果表明,GYJ3菌株能够降解不同浓度的三氯乙烯,较高浓度的三氯乙烯对降解反应没有明最的抑制作用。加入甲酸盐作为电子给体能够提高三氯乙烯降解反应速率。实验中观察到GYJ3菌株降解三氯乙烯过程中反应速率随着反应的进行而下降,在三氯乙烯降解过程中三氯乙烯氧化产物是导致细胞失活的主要原因。实验室中测定了GYJ3菌株单位重量细胞降解三氯乙烯极限量,它可作为评价细菌降解三氯乙烯能力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