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223篇 |
免费 | 122篇 |
国内免费 | 2383篇 |
专业分类
672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0篇 |
2023年 | 172篇 |
2022年 | 180篇 |
2021年 | 200篇 |
2020年 | 196篇 |
2019年 | 146篇 |
2018年 | 138篇 |
2017年 | 166篇 |
2016年 | 167篇 |
2015年 | 176篇 |
2014年 | 251篇 |
2013年 | 211篇 |
2012年 | 251篇 |
2011年 | 281篇 |
2010年 | 243篇 |
2009年 | 309篇 |
2008年 | 334篇 |
2007年 | 262篇 |
2006年 | 245篇 |
2005年 | 282篇 |
2004年 | 248篇 |
2003年 | 202篇 |
2002年 | 215篇 |
2001年 | 207篇 |
2000年 | 215篇 |
1999年 | 157篇 |
1998年 | 130篇 |
1997年 | 129篇 |
1996年 | 107篇 |
1995年 | 113篇 |
1994年 | 94篇 |
1993年 | 122篇 |
1992年 | 99篇 |
1991年 | 97篇 |
1990年 | 98篇 |
1989年 | 66篇 |
1988年 | 26篇 |
1987年 | 38篇 |
1986年 | 19篇 |
1985年 | 54篇 |
1984年 | 13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8篇 |
1980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66年 | 7篇 |
1963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7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乳杆菌是维持女性阴道环境的重要菌群。惰性乳杆菌是发现最晚、基因组最小的一种乳杆菌,也是健康女性阴道内众多乳杆菌中的一种。惰性乳杆菌表现出的特性与以往认识的乳杆菌不同,其存在往往与阴道微生态紊乱有关。由于常能在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或BV中间型患者阴道中检测到该菌,因此有研究认为惰性乳杆菌通过某种机制促进阴道内致病菌的定植和侵袭,从而间接参与BV的发病。以惰性乳杆菌为优势菌的阴道环境明显比以卷曲乳杆菌为优势菌的阴道环境更容易定植假丝酵母。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患者阴道菌群丰富度明显降低,并以惰性乳杆菌为优势菌,而卷曲乳杆菌含量明显减少。惰性乳杆菌在HIV感染、HPV感染及沙眼衣原体感染女性的阴道中具有较高的定植率,有研究表明其存在率也与宫颈上皮内瘤变有关。 相似文献
132.
本文报告用气相色谱法对8株梭菌代谢产物中的挥发性及非挥发性有机酸进行测定。采用程序升温方法,样品中各种成份分离较好,所需样品量少,操作方便,样品分析结果与标准菌株及文献对照比较,为梭菌的分类鉴定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3.
植酸及其盐类占土壤非有效态磷30%~40%,利用转基因技术结合常规育种手段培育能够分解利用植酸磷的作物新品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新途径。本研究以农杆菌转化子叶节所获得的JL35-phyA为试材,采用PCR与RT-PCR进行目的基因检测,获得转基因阳性材料;随后将这些阳性材料与38个常规大豆杂交,实现phyA向不同大豆品种的转育。结果表明,利用农杆菌转化技术已将phyA转入吉林35,且基因在大豆根系能够正常转录表达,转基因株系的单株荚数、粒数、粒重及百粒重显著高于野生型,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与野生型差异不显著;利用这些转基因株系,通过杂交转育获得F1阳性单株427个,涉及上述38个不同组合,说明目标基因phyA已转移到杂交后代;将F1阳性单株自交后筛选得到部分组合的阳性F2植株及F3子粒,经农艺性状考察,这些后代材料中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并在杂交后代中选育出一些转有目标基因的优良株系,为今后培育转phyA大豆新品种(系)提供了一批重要的遗传资源。 相似文献
134.
目的 :观察枯草芽胞杆菌喷雾剂对家兔皮肤创伤愈合的影响。方法 :采用家兔皮肤创伤为模型 ,连续给药 6 d,第 11天测定创面面积 ,并于第 17天记录创面愈合数。结果 :枯草芽胞杆菌喷雾剂高剂量组和磺胺嘧啶银组创面面积显著小于空白对照组 ( P<0 .0 5 ) ;枯草杆菌喷雾剂的愈合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 P<0 .0 5 )。结论 :枯草芽胞杆菌喷雾剂能够缩小家兔创面愈合 ,增加创面愈合率 相似文献
135.
小麦赤霉病原菌拮抗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7M1产抗菌素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从小麦根际土壤分离鉴定一株赤霉病拮抗菌,对该菌产的抗菌素进行生物学性质研究、种类鉴定和抑菌实验。【方法】利用牛津杯法和光照培养箱实验对其抑菌活性进行测定,通过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对目标菌株的种属进行初步鉴定,根据抗菌素相关基因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利用在线软件Pro Param tool和TMHMM对编码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7M1菌体和抗菌素对禾谷镰刀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6.33±0.13 mm和15.43±0.21 mm,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其为芽孢杆菌,并与解淀粉芽孢杆菌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菌株7M1抗菌素对小麦赤霉病的温室防治效果为76.41%,而且热稳定性好,可被蛋白酶K、胰蛋白酶、胃蛋白酶降解,在p H 5.0-10.0有较好的抑菌活性,但是紫外线辐射会降低其抑菌活性。菌株7M1含有bac AB、itu C、bam D 3种基因,通过与Gen Bank中相关的抗菌素基因进行比对,发现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Gen Bank库中的芽孢杆菌溶素、伊枯草菌素和杆菌抗霉素D等抗菌素的相似性达到99%。bac AB编码蛋白和itu C编码蛋白是稳定蛋白,bam D编码蛋白是不稳定蛋白,此外,3种基因的编码产物不具有明显的跨膜结构。【结论】从该菌发酵液提取的抗菌素有很好的抗禾谷镰刀菌活性而且性质稳定,因而在小麦赤霉病的生物防治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6.
目的:总结细菌性肝脓肿(pyogenic liver abscesses,PLA)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经验,提高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75例PL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75例患者的平均年龄57岁,最大78岁,最小34岁。其中,男45例,女30例,男:女为1.5:1。75例患者中表现为发热者69例(92.0%)、寒战28例(37.3%)、右上腹痛66例(88.0%),伴恶心呕吐者28例(37.3%),黄疸15例(20.0%),肝肿大8例(10.7%)。有糖尿病病史患者28例(37.3%)。胆系疾病(78.7%)是本组资料主要的易患因素,其中53例患有胆囊炎(70.7%)。外周血白细胞增高67例(89.3%),血红蛋白降低41例(54.7%),白蛋白降低46例(61.3%);75例患者转氨酶升高58例(77.3%)。肝右叶单发脓肿多见(75例患者中36例,占48%)。51例B超确诊,24例行B超+CT或CT检查。48例行穿刺液细菌培养及25例血培养,其中肺炎克雷伯氏菌为主要病原菌。平均住院天数为19天,多数患者经皮下肝脓肿穿刺或置管引流而好转,1例漏诊为肺炎,2例患者反复入院,1例因菌血症死亡。结论:PLA的临床表现多样,以发热最为常见;多为肝右叶单发,部分患者血红蛋白及血清白蛋白降低。糖尿病为PLA最常见基础疾病,胆系疾病是主要的易患因素。肺炎克雷伯杆菌是本组PLA患者的主要致病菌。 相似文献
137.
苏云金杆菌4.0718菌株杀虫晶体65kD原毒素的质谱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苏云金杆菌4.0718菌株杀虫晶体65kD原毒素为材料,探索了从SDS-PAGE胶上回收蛋白质进行质谱分析的方法。蛋白纯化的步骤包括SDS-PAGE、电洗脱、脱盐、除SDS。电洗脱采用半透膜法,用超滤法脱盐,冷丙酮沉淀法除去SDS。结果表明,纯化的65kD原毒素经ESI-MS检测,分子量约64500Da。经MALDI-MS检测,未能有明显蛋白峰出现,这可能是该蛋白由于较强的疏水作用,溶解性差,在与基质混合时处于聚和悬浮态所致。 相似文献
138.
提高农杆菌转化水稻频率的研究 总被引:70,自引:1,他引:70
以16种重要的籼稻和粳稻栽培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影响农杆菌转化水稻频率的有关因素,结果表明,CC培养基是绝大多数水稻全国组织的最适诱导与继代培养基;添加2.5-5mg/L ABA可以有效地改善水稻愈伤组织的质量,籼稻愈伤组织所需的筛选剂浓度低于粳稻愈伤组织所需的浓度,根癌农杆菌EHA105菌株对水稻的转化效果优于LBA4404和AGL1菌株的效果,头孢霉素对农杆菌的抑制效果优于羧苄青霉素的效果,共培养后进行适当的干燥处理既可增强脱菌效果,又可提高转化频率,应用我们所优化的农杆菌转化技术体系,获得了10个品种的水稻转基因植株。 相似文献
139.
酪酸梭菌与婴儿型双歧杆菌对产气荚膜梭菌试管内生物拮抗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酪酸权菌(Clostridium butyricum)和婴儿型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Infantis)对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uim perfringens)进行试管内的生物拮抗试验。将酪酸梭菌、婴儿型双歧杆菌及酪酸梭菌和婴儿型双歧杆菌分别对产气荚膜酸菌以一定的比例等量混合接种于GAM液体培养基中进行厌氧培养。实验证明酪酸梭菌和婴儿型双歧能明显抑制产气荚膜梭菌的生长,并且比各自单独培养时显示了较强的生物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40.
嗜酸乳杆菌同化MRS培养基中胆固醇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对嗜酸乳杆菌在MRS液体培养基中同化胆固醇的能力进行初步研究。方法模拟人体不同胆固醇水平。结果 嗜酸乳杆菌对低胆固醇或正常水平胆固醇同化作用不明显,而对高胆固醇水平的同化作用比较明显。结论 嗜酸乳杆菌具有同化胆固醇的能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