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11.
不同盐度下鲻鱼幼鱼鳃和肾组织结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组织切片技术,研究了不同盐度下鲻鱼幼鱼鳃和肾的显微结构变化,探讨这些变化与渗透压调节的关系.结果显示,随着盐度升高,鳃小片逐渐变窄,间距变小,鳃丝和鳃小片上泌氯细胞数量增多,体积变大.泌氯细胞集中分布在鳃小片基部,且向两侧扩布.高盐度组的S40组,鳃小片上皮出现分离脱落现象.随着盐度梯度的升高,肾小球及各级肾小管的结构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萎缩现象.  相似文献   
112.
长江口刀鲚耳石年轮确证和年龄与生长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洄游性刀鲚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渔业资源,20世纪70年代以来,其资源量严重下降。研究以耳石为年龄鉴定材料,对长江口刀鲚渔获物的年龄结构和生长进行研究,主要目的在于确证刀鲚耳石上年轮,分析刀鲚渔获物的年龄结构和生长特征,评价刀鲚资源状况。2006年4月至2007年8月在长江口逐月采样,共采集了576尾洄游性刀鲚。对矢耳石横截面分析发现,从耳石核出发,腹侧生长轴具有周期性的直-弯生长模式,直线生长发生在4到12月,弯曲生长在10月到第二年的6月;边缘轮纹增长率分析也表明,这种直-弯生长模式具有年周期性,可以用来鉴定年龄。弯曲生长向下一个直线生长的转换发生在4月至6月间,将此转换定义为年轮标志。年龄分析表明,长江口刀鲚渔获物包括0龄至4龄共五个年龄组,以1龄和2龄个体为主,雌雄个体年龄组成相似,生长趋势也比较接近,拟合的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为SL=327.691-e-0.51(t+0.28)(n=576,r2=0.71,P3.36(n=576,r2=0.95,P<0.05)。与20世纪70年代渔获物调查结果相比,现在长江口刀鲚种群明显低龄化和小型化,表明刀鲚资源已严重过度利用。降低刀鲚的捕捞强度是刀鲚资源保护和恢复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3.
长江口沿岸碎波带刀鲚仔稚鱼的日龄组成与生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研究了长江口沿岸碎波带刀鲚仔稚鱼的日龄组成、孵化期、早期生长率和滞留时间。从2007年5-10月在长江口沿岸碎波带采集的刀鲚仔稚鱼中,共选取594尾(体长范围为3.0-30.5mm),划分发育阶段,并取矢耳石进行日龄分析。仔稚鱼日龄范围为7-34d,以13-18d日龄比例较高,占总数的50.1%;仔稚鱼体长(L,mm)与日龄(D,days)呈显著直线关系:L=0.73D+5.09,R2=0.74;孵化期为5月23日至10月4日,高峰期集中在5月末至8月上旬,且早期个体在孵化后7d左右开始进入到碎波带,在碎波带滞留约23d。    相似文献   
114.
从线粒体控制区全序列变异看短颌鲚和湖鲚的物种有效性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经克隆测序获得我国七丝鲚(Coilia grayii)、凤鲚(C. mystus)、刀鲚(C. nasus)和短颌鲚(C. brachygnathus)以及太湖湖鲚(C. nasus taihuensis)等4个种和1亚种32尾个体的mtDNA D-loop区全序列, 以日本鳀(Engraulis japonicus)和秘鲁鳀(E. ringens)为外类群构建了中国鲚属的分子系统发育树, 并讨论了短颌鲚和湖鲚的物种有效性。结果显示, 七丝鲚的D-loop区全序列长1,208 bp, 凤鲚1,279–1,361 bp, 刀鲚1,252–1,290 bp, 短颌鲚1,214–1,252 bp, 湖鲚1,252–1,442 bp, 除七丝鲚外的其他种类个体间均表现出序列长度的多态性。短颌鲚、刀鲚和湖鲚三者间的平均K 2-P遗传距离仅为0.011–0.020, 明显小于它们与凤鲚、七丝鲚及外类群间的遗传距离(0.051–0.349)。以邻接法和最大简约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表明, 刀鲚、短颌鲚及湖鲚均未各自构成单系, 而是共同构成一个单系群, 三者并未发生显著分化。研究表明, 短颌鲚和湖鲚为刀鲚的淡水生态型种群, 并非有效物种。系统发育分析表明, 中国鲚属3个有效物种间以凤鲚最为原始, 刀鲚和七丝鲚为姐妹群, 处于较进化的位置。推测凤鲚可能是鲚属祖先种最早从起源中心扩散到西北太平洋的后裔, 而刀鲚和七丝鲚则是凤鲚在演化过程中分别适应寒冷和温暖气候而分化出的物种。  相似文献   
115.
鱼鳔作为硬骨鱼类重要的功能器官,其发育对多种环境污染物都较为敏感。氟唑菌酰胺(fluxapyroxad)是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家族的一员,对鱼类具有神经、心血管和发育毒性。为探究氟唑菌酰胺对斑马鱼鱼鳔发育的潜在影响,将斑马鱼胚胎暴露于不同浓度的氟唑菌酰胺后,记录斑马鱼幼鱼鱼鳔的表型,通过组织学切片染色手段检测幼鱼鱼鳔的形态差异,并采用整体原位杂交实验比较鱼鳔发育关键基因的表达图式变化。结果表明,氟唑菌酰胺暴露会引起斑马鱼幼鱼鱼鳔发育异常、鱼鳔充气受阻及鱼鳔发育标记基因elovl1a和anxa5b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该研究对于评估氟唑菌酰胺对斑马鱼幼鱼鱼鳔发育的影响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并可能有助于深入了解氟唑菌酰胺对水生生态系统构成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116.
小黑瓢虫与其竞争种作用系统研究:种间竞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Delphastus catalinae and Serangium japonicum are the important natural enemies of Bemisia tabaci, of which, the former is exotic, and the latter is indigenous. In this paper, the influence of interspecies competition on the population growth of D. catalinae and S .japonicum was studied under conditions of single and mixed rearing, and Lotka-Volterra equation was used to simulate the competition when more and less preys provided for the two ladybird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opulation growth of D. catalinae was greater than that of S. japonicum when single rearing, and the population growth of S. japonicum was greater than that of D. catalinae when mixed rearing. In the competition system of the two ladybirds, S. japonicum was dominant, while D. catalinae could exist simultaneously.  相似文献   
117.
以大菱鲆幼鱼(7.56±0.03 g)为试验对象,在水温17~19℃下,设计了4个摄食水平梯度(1.0%、1.5%、2.0%和饱食)和3个投喂频率梯度(1、2和3次·d-1),探讨了不同摄食水平和投喂频率对其生长及生化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摄食水平的升高,大菱鲆幼鱼的终末体重、相对增重率和摄食率显著升高(P<0.05);特定生长率随摄食水平的增加呈线性升高;湿重、干重、蛋白质和能量转化效率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摄食水平对鱼体的体成分和组间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影响(P>0.05);不同投喂频率下,终末体重、相对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及转化效率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在2次·d-1时取得最大值;投喂频率对鱼体的体成分和组间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影响(P>O.05).  相似文献   
118.
中国鲚属鱼类的矢耳石形态特征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分析了205尾分布于中国的4种2龄鲚属鱼类的矢耳石形态特征。结果显示,这4种鱼类的矢耳石都具有翼叶和基叶,但无后基叶和副基叶,中央突也不明显。背侧有脊突,叶形晶状突呈小三角形,仅限于腹侧。主凹槽明显,直管状,后端封闭。4种鱼矢耳石长轴长为体长的1.68%~2.82%,矢耳石重为体重的0.26‰~1.71‰;不论绝对重量或面积,均以七丝鲚和凤鲚的最大,刀鲚的次之,短颌鲚的最小,显现出与在海水中生活的时间呈正相关性。刀鲚和短颌鲚的矢耳石较轻薄,单位面积均重1.22~1.40mg/mm2;七丝鲚和凤鲚的较厚重,单位面积均重约1.86mg/mm2。矢耳石的长轴、短轴和单位重量等的变异系数,均要小于其体长特别是体重的变异系数,矢耳石形态的稳定性显著优于其身体形态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9.
目的探讨自凝刀治疗宫颈糜烂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个月内未接受其他方法治疗的宫颈糜烂患者,按糜烂程度和糜烂类型进行分组治疗并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按糜烂程度分的三组之间临床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按糜烂类型分组的单纯型与颗粒型之间临床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而单纯型及颗粒型与乳头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自凝刀治疗宫颈糜烂一次性治愈率高达98%以上,有效率100%,且治疗时间快,愈合时间短。  相似文献   
120.
安徽省淮河水系短颌鲚群体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短颌鲚(Coilia brachygnathus)是一种小型经济鱼类,同时也是大型肉食性鱼类和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的饵料,在食物链中占据重要地位,受过度捕捞、环境污染以及栖息地破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短颌鲚野生资源面临严重威胁。目前有关淮河短颌鲚遗传资源的数据仍然缺乏。本研究采用微卫星分子标记对安徽省淮河水系短颌鲚5个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10个微卫星位点在所有短颌鲚样本中均具有高度多态性,多态信息含量(PIC)0.852 ~ 0.942;5个短颌鲚群体均显示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期望杂合度He为0.879 ~ 0.903,多态信息含量(PIC)0.851 ~ 0.881。分子方差分析(AMOVA)显示,大多数遗传变异存在于群体内(97.88%),群体间的遗传变异仅为2.12%。5个群体遗传分化水平较低(Fst < 0.05),其中,遗传分化系数最小的是浍河和颍河群体(Fst = 0.004 )且二者间遗传距离最近(Da = 0.161);遗传分化系数最大的是凤台和王家坝群体(Fst = 0.041)且其间遗传距离最远(Da = 0.560)。群体遗传结构分析表明,5个短颌鲚群体可划分为3个组群。5个群体都可能经历过瓶颈效应,尤其是怀远和凤台群体。但安徽省淮河水系短颌鲚仍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具有潜在的开发与利用价值,建议将其作为一个保护单元进行保护和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