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8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3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目的:探讨脑脉利颗粒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神经功能、血液流变学和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选取南京市中心医院及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在2022年7月-2023年7月收治的ACI患者14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70,常规治疗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治疗)和观察组(n=70,对照组基础上接受脑脉利颗粒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神经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血液流变学和氧化应激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更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红细胞压积、丙二醛(MDA)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脉利颗粒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治疗ACI患者,有助于调节血液流变学,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减轻氧化应激,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92.
鲁德全 《植物研究》1995,15(2):185-186
本文发表石竹一新变种:三脉石竹 Dianthus chinensis L. var.trinervis D.Q.Lu。  相似文献   
93.
国产五味子科五种植物叶片脉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首次报道了国产五味子科5种植物的叶脉特征,对科、属、种的特征作了描述,编排有分种检索表.通过与八角科叶脉的比较,支持建立五味子科与八角科的观点,认为五味子属的系统位置在南五味子属之后,并讨论了八角目的演化趋势  相似文献   
94.
李后魂  郑乐怡 《昆虫学报》1999,42(4):411-417
报道了鞘蛾科 (Coleophoridae) 脉鞘蛾组 (Colephora follicularis group) 5个分布于中国的种, 其中有3个新种和2个中国新记录种:矛尖脉鞘蛾(新种)Coleophra jaculatoria sp. nov. 分布于陕西(周至);奇脉鞘蛾Coleophora frankii Schmidt新记录于新疆(巩留),国外分布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南斯拉夫,德国和意大利;隐脉鞘蛾 Coleophora pseudociconiella Toll 新记录于新疆(塔城),国外分布奥地利,意大利,捷克和土耳其;四叉脉鞘蛾(新种) Coleophora quadrifurca sp. nov.分布陕西(杨陵、澄城);榆中脉鞘蛾(新种)Coleophora yuzhongensis sp. Nov. 分布甘肃(榆中)。文中提供了分种检索表和新种的外生殖器特征图。模式标本保存在南开大学生物系。  相似文献   
95.
丽叶蝉属( Calodia Nielson) 隶属于叶蝉科( Cicadellidae)、离脉叶蝉亚科( Coelidiinae)、离脉叶蝉族( Coelidiini),由 Nielson 建立于1982年。它是离脉叶蝉族中较大的1个属,现已知57种,分布于整个东洋区。国内张雅林于1994年在其专著《中国离脉叶蝉分类》一书中系统描述了中国丽叶蝉属19种。本文记述1新种和1中国新记录种。至此全世界已知丽叶蝉属58种,中国已知21种。1. 叉突丽叶蝉 Calodia bifurcata, 新种(图1)♂:体长8.5m m 。正模♂:贵州宽阔水,1984- Ⅷ- 7,李子忠采。模式标本存放于安徽农业大学植保系。本种雄性外生殖器特征相似于粗突丽叶蝉 Calodia robusta Nielson,但本种阳基侧突长,亚端部分二叉,而后者阳基侧突粗壮,亚端部扩大,不分叉。2. 刺板丽叶蝉 Calodia bispinosa Nielson, 中国新记录(图2)♂:体长7.8m m ~8.0m m 。分布:泰国:中国(云南)。该种为 Nielson (1982) 根据泰国1雄虫标本建立的新种,作者首次发现中国云南亦有其分布。本种雄性外生殖器特征相似  相似文献   
96.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水平与患者颅内大动脉血管有无狭窄和短期转归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25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颅脑MRA、颅脑CTA及DSA结果,将卒中患者分为颅内大动脉分为血管狭窄组(n=146)和非狭窄组(n=79),并将狭窄组按狭窄程度分为1-6组,每组代表一个等级。在入院24 h内检测血清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尿酸、甲功、血脂、血糖等生化指标,入院当天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在出院时或发病后14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临床转归。结果:颅内大动脉血管狭窄组血清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水平显著高于非狭窄组(P0.01)。血清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优势比(odds ratio,OR)1.003,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01~1.005);P0.05]水平升高是脑梗死患者血管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入院时血清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水平升高与短期转归不良有关(P0.01),但校正其他混杂因素后丧失统计学意义(OR:0.998,95%CI:0.993~1.002;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水平是脑梗死患者血管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但与血管狭窄组狭窄程度及短期转归无关短期转归无关。  相似文献   
97.
林沁文 《植物研究》2015,35(6):803-806
描述了中国福建蜂斗草属(野牡丹科)一新种,即三脉蜂斗草(Sonerila trinervis Q.W.Lin)。本新种与直立蜂斗草(Sonerila erecta Jack)相似,区别在于本种的茎圆柱形,无翅,有卷曲的微柔毛;叶面被极细的微柔毛,仅具基部3出脉;花瓣白色,近圆形,直径约2 mm;雄蕊长约2.5 mm,花药长约1 mm,易于区别。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讨入侵杂草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对棕榈害虫红脉穗螟Tirathaba rufivena的产卵忌避活性。【方法】采用室内生物测定法,研究薇甘菊不同溶剂提取物对红脉穗螟的产卵忌避作用和杀卵活性。【结果】产卵忌避试验结果表明,薇甘菊各提取物中,以正己烷和三氯甲烷提取物对红脉穗螟的产卵忌避效果最好,两者的选择性忌避率分别为43.64%和44.20%,非选择性忌避率分别为51.60%和59.20%。对卵孵化率的影响显示,各溶剂提取物均对红脉穗螟具有一定的杀卵活性,其中三氯甲烷提取物对卵孵化率的影响最大,校正孵化率最低,仅为53.39%,而且三氯甲烷提取物引起的1龄幼虫的死亡率最高,可达42.64%。在薇甘菊三氯甲烷提取物的不同溶剂萃取物中,正丁醇萃取物对红脉穗螟的产卵忌避和杀卵活性均显著高于其他溶剂萃取物。【结论】薇甘菊提取物具有一定的产卵忌避和杀卵活性,具有用于红脉穗螟的生态防控的潜力。  相似文献   
99.
李俊  任毅 《西北植物学报》2008,28(2):267-271
对马兜铃属植物北马兜铃(Aristolochia contorta Bge.)花形态发生的扫描电镜观察表明:其花萼在发生时与苞片相似,6枚雄蕊呈4枚先发生、2枚后发生的方式,心皮的发生以6个胎座突出到子房室中为特征,由侵入的侧膜胎座合生为中轴胎座。在胎座发生发育过程中,在花药的腹面各产生一个突起,此突起后来与胎座上端相连,最终发育为合蕊柱裂片。结合文献资料,我们认为北马兜铃的花被与苞片是同源的,其合蕊柱裂片来自于雄蕊,中轴胎座是次生的。  相似文献   
100.
本文记述了寡脉摇蚊亚科北摇蚊属一中国新纪录种--长毛北摇蚊Boreochlus longicoxalsetosus Koba-yashi et Suzuki,2000.文中给出了详细描述和特征附图.该种可借生殖节下附器远端表面上有两根显著且长的刚毛而与本属其他已知种相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