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0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3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中国金粟兰科植物拾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122.
本文报道了在西沙群岛采集的木耳属二新种,命名为西沙木耳和网脉木耳,并附汉文和拉丁文描述。此外,还讨论了新种与近似种之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123.
【目的】为了分离鉴定对花生侵脉新赤壳菌果腐病病原菌Neocosmospora vasinfecta具有抑制作用的根际芽孢杆菌。【方法】利用平板稀释法从花生的根际土壤分离芽孢杆菌,再采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出对N.vasinfecta具有抑制作用的根际芽孢杆菌,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多相分类方法对生防根际芽孢杆菌进行分类鉴定,检测脂肽类抗生素合成基因类型,并进行花生侵脉新赤壳菌果腐病的田间防治试验。【结果】从花生根际土壤中分离到28株芽孢杆菌,其中对花生果腐病病原菌具有明显抑制作用有8株。多相分类法结果显示2株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6株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myloliquefaciens)。脂肽类抗生素合成基因检测显示,8株生防芽孢杆菌含有至少1种脂肽类抗生素,其中所有生防菌均含有丰原素B合成基因,推测这些芽孢杆菌对N.vasinfecta的抑制机制可能与脂肽类抗生素的合成相关。田间防病实验结果显示,B.amyloliquefaciens GF-3和GF-22制备的生物有机肥均能有效降低NPRP的发病指数,其防治效率分别为32.35%和79.41%,增产率分别为19.12%和25.85%。【结论】分离鉴定了2株对花生侵脉新赤壳菌果腐病具有明显防治效果的根际芽孢杆菌,这不仅为花生侵脉新赤壳菌果腐病的生防制剂研制提供了菌株,还为研究防治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4.
【目的】凹唇壁蜂Osmia excavata Alfken是我国北方果园重要的授粉昆虫,为明确人类管理措施对凹唇壁蜂种群动态的影响,本文主要探索人工巢管(芦苇管)的内径尺寸与凹唇壁蜂基本种群参数的关联,从而为维持凹唇壁蜂种群以传粉为目的扩繁确定最合适的巢管尺寸。【方法】通过在苹果园放置不同内径大小的巢管,收集凹唇壁蜂种群,进一步比较了3种不同内径尺寸(6、8、10 mm)的巢管中凹唇壁蜂蜂重、茧长、性比、寄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异。最后,综合以上结果评价了巢管内径尺寸对凹唇壁蜂种群参数的影响。【结果】(1)凹唇壁蜂具有雌雄体型性二型现象,雌蜂茧重是雄蜂的1.67倍,雌蜂茧长是雄蜂的1.15倍。(2)一定范围内增加巢管的内径可以显著增加凹唇壁蜂后代的性比(雌蜂比例)、蜂重和茧长。(3)凹唇壁蜂亲本对后代的投资随着巢管内径的增加而增加。【结论】凹唇壁蜂可根据外界筑巢条件的变化调整其对子代的亲本投资和性别分配比例。直径较小的巢管中,对应亲本所产后代偏向个体较小的雄性;直径较大的巢管中,对应亲本所产后代偏向个体较大的雌性。可获得的孔穴的尺寸能够通过影响凹唇壁蜂后代种群的体型和性比,进而影响当地壁蜂种群的结构和稳定性。因此,在半驯养独居蜂的繁育过程中,可以通过人工控制巢管内径尺寸,以筑巢直径8-10mm为最适合范围,来调整后代的蜂重、茧长、性比等,进而优化对半驯养独居蜂的种群管理。  相似文献   
125.
【目的】凹唇壁蜂Osmia excavata Alfken是近年来被迅速应用的一种传粉昆虫。明确凹唇壁蜂对油菜的授粉行为、授粉效果,评估凹唇壁蜂对油菜的授粉功能量及经济服务价值,有利于加深社会对凹唇壁蜂的认知并促进其在油菜上的推广应用。【方法】在油菜田内,于油菜开花前,把油菜区域划定为凹唇壁蜂授粉区、隔离授粉区两个区域,实验过程中用摄像机记录凹唇壁蜂授粉行为和效果。采用蜜蜂依存度市场估价法,结合我国国情,评估2015年间油菜凹唇壁蜂授粉的经济价值,并探索凹唇壁蜂对油菜生产的重要性。【结果】60%以上的凹唇壁蜂在上午7:00到8:00出巢,下午4:30到5:30归巢,日出巢活动时间约9.58 h。凹唇壁蜂在每朵花上平均停留时间达10.89 s。凹唇壁蜂授粉区在单角果鲜重、结角果率、单角果籽粒数上比隔离授粉区分别提高2.74%、4.81%、11.48%。结合2015年数据,计算得出凹唇壁蜂对我国各省份油菜的授粉功能量超过373.3万吨,授粉服务总价值超过194.102亿元,从凹唇壁蜂授粉功能量和服务价值来看,凹唇壁蜂具有极大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结论】凹唇壁蜂具有传粉优势,组织凹唇壁蜂在油菜花期进行辅助授粉,是提高油菜产量的一条重要途径,对提高油菜产生的经济效益具有积极的作用。凹唇壁蜂授粉是应该得到重视的生产投入,应当提高民众对凹唇壁蜂授粉价值的认知度。  相似文献   
126.
章平  金莹  张方 《动物学杂志》2018,53(6):841-848
2017年4月17日,在黄山浮溪完整地记录了2只雄性凹耳蛙(Odorrana tormotus)之间争夺领地的打斗过程、争斗鸣声以及其中一只蛙打斗后的鸣声,并用摄像机记录了此行为的过程。争斗大约持续了8 min,并产生了一个胜利者和一个失败者。实验共录了胜利蛙的争斗鸣声17声,打斗后鸣声7声,失败蛙的争斗鸣声6声,其中两只蛙同时鸣叫了1声。随后通过Praat语音软件获取鸣声的时域参数和频谱参数,并利用T检验来判断两只蛙争斗鸣声参数是否具有显著差异,以及胜利蛙打斗时与打斗后的鸣声参数是否具有显著差异。对两只蛙争斗鸣声的时域和频谱参数分析发现,胜利蛙以多音节鸣叫为主,其平均基频(8 150 ± 1 305)Hz、最大基频(9 741 ± 1 283)Hz、最小基频(5 809 ± 1 139)Hz以及最大最小基频差(3 932 ± 1 122)Hz都高于失败蛙,尤其是平均基频和最大基频(P < 0.05),而最小基频以及最大最小基频差二者差异并不显著(P > 0.05),但是胜利蛙的主频却要略低于失败蛙(P > 0.05);失败蛙的鸣声中非线性片段时长占总时长的百分比更大,甚至超过50%。将胜利蛙的争斗鸣声与打斗后鸣声进行比较,发现总时长、非线性片段时长和平均基频在争斗后都有明显减小(P < 0.05),最大基频、最小基频有略微减小(P > 0.05),而音节间隔时间占总时间的百分比和大小基频差都有所增大(P > 0.05),这可能是为了在争斗过程中更快地击退对手。因此,推测胜利蛙获取胜利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其具有较高的鸣叫率以及较低的主频。本文描述了雄性凹耳蛙争斗过程中的鸣声特征,可对凹耳蛙雄性之间的竞争过程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27.
本文对叉草蛉属Dichochrysa中国已知种类予以订正,共包括了44种,其中40种是新组合的。文中还就属的分类地位作了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128.
拟凹背蝗属二新种:蝗总科:斑腿蝗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在四川省大山地区采到拟凹背蝗属2新种,即凉山凹背蝗Pseudop-tygonotus liangshanensis sp.nov。及相岭拟凹背蝗Pseudotygonotus xiangilngensis,sp .nov。  相似文献   
129.
REVISION OF THE GENUS CALIROA O.COSTA(HYMENOPTERA:HETERARTHRIDAE)FROM CHINA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系统厘定了中国粘叶蜂属种类,报道了分布于中国的粘叶蜂属10种,其中包括6新种:陷齿粘叶蜂C.caviserrulasp.nov.,波粘叶蜂C.curvatasp.nov.,大粘叶蜂C.megasomasp.nov.,大眼粘叶蜂C.megommasp.nov.,小粘叶蜂C.parvulasp.nov.,塞氏粘叶蜂C.sainisp.nov..光额粘叶蜂C.glabrifronsMalaise和榉粘叶蜂C.zelkovaOkutani为中国新记录种。编制了粘叶蜂属中国和中南半岛已知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130.
独行菜属植物叶片脉序的比较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独行菜属(Lepidium)8种,1变种进行了叶片脉的比较观察,结果表明:它们的一级脉中等粗细,基部1~2对侧生,一级脉与二级脉连志成拟环结两行羽状脉;三级脉贯穿型或结网型,叶缘末级脉为不完全型,网眼大小,形状不规则,发育均为不完善型,可为探讨十字花科的系统演化提供一些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