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21篇
  免费   161篇
  国内免费   905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81篇
  2021年   97篇
  2020年   77篇
  2019年   87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68篇
  2016年   104篇
  2015年   117篇
  2014年   163篇
  2013年   150篇
  2012年   155篇
  2011年   129篇
  2010年   124篇
  2009年   126篇
  2008年   221篇
  2007年   134篇
  2006年   133篇
  2005年   130篇
  2004年   112篇
  2003年   126篇
  2002年   97篇
  2001年   96篇
  2000年   72篇
  1999年   71篇
  1998年   53篇
  1997年   65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44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48篇
  1991年   44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7篇
  195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蝇蛹金小蜂Pachycrepoideus vindemmiae Rondani是家蝇Musca domestica蛹期常见寄生蜂种类。本文探讨蝇蛹金小蜂对寄主日龄的选择策略以及该寄生蜂的寿命、产卵历期和后代数量等规律。结果表明寄生蜂可利用各日龄的蝇蛹,寄生高龄期蝇蛹时,寄生蜂后代产量显著降低,既未出蜂也未出蝇的死亡蝇蛹比例显著增加;寄生蜂寿命为(11.89±6.99)d,产卵历期为(9.58±6.67)d,单个雌蜂后代产量为(33.74±18.08)头,雄性后代的发育历期显著短于雌性后代,随着寄生蜂产卵历期的延长,寄生蜂后代产量下降,雄性后代比例增加。  相似文献   
992.
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鳞翅目:螟蛾科)是我国北方地区的重大农牧业害虫.但国内外对草地螟的交配行为和能力尚无报道.为了阐明草地螟的大发生机理及改善其监控技术水平,本文在(22±1)℃、相对湿度70±5%、光周期为L:D=16:8的条件下研究和揭示了草地螟的交配行为和能力.首次获得的结果表...  相似文献   
993.
吕慎金  杨燕  魏万红 《生态学报》2011,31(17):4881-4888
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Focal Animal Sampling)和全事件记录方法(All-occurrence Recording),观察统计了江苏省扬州市平山堂养殖场及扬州市动物园共48只梅花鹿昼间日常行为节律。以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为目的基因,采用PCR-SSCP方法,研究梅花鹿行为性状与基因多态性之间的关联。结果表明,在P-4引物,AA与BB基因型在卧息行为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运动行为上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在P-5引物,CC/DD/CD基因型在观望行为上两两差异显著,并且CC和DD基因型在卧息与修饰行为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研究表明,BDNF基因多态性和动物日常行为性状存在一定相关。  相似文献   
994.
于2008年6月至2009年1月期间,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记录了甘肃兴隆山马麝驯养场的54头圈养马麝的刻板行为发生频次,按性别、年龄及年龄组、繁殖季节、动物来源和繁殖成效等变量区分样本动物,比较各类别间的刻板行为表达强度.结果表明,圈养马麝在单位取样时间(5 min)内平均表达(0.084±0.025)次刻板行为(n=54).圈舍活动场面积对马麝刻板行为表达强度的效应不显著,在面积较小圈舍中的马麝刻板行为的表达有较多的趋势.因雌麝的哺乳及育幼等原因,雌麝的刻板行为发生频次((0.07±0.03)次,n=31)显著低于雄麝((0.11±0.04)次,n=23,P<0.05),但雌雄马麝的刻板行为频次均无显著月间差异,呈连续变化趋势,从8月开始,雌麝的刻板行为频次逐月攀升至1月的最大值( (0.020±0.012)次),而雄麝的刻板行为频次升至12月即急剧下降.马麝非交配季节的刻板行为频次( (0.037±0.017)次,n=47)显著少于交配季节((0.140±0.05)次,n=32).虽年龄较大的马麝的刻板行为有表达较强的趋势,但年龄及年龄组对马麝的刻板行为频次的效应均不显著.自繁圈养个体的刻板行为发生频次((0.10±0.06)次,n=15)有高于野捕圈养个体((0.07±0.02)次,n=30)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性不活跃雌麝的刻板行为频次((0.17±0.12)次,n=10)显著地多于性活跃雌麝((0.05±0.02)次,n=15,P<0.05),性不活跃雄麝的刻板行为频次((0.10±0.04)次,n=13)高于性活跃雄麝((0.06±0.02)次,n=9),但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995.
基于物理模型实验的光倒刺鲃生态行为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卫明  陈求稳  黄应平 《生态学报》2011,31(5):1404-1411
建立了基于天然河道的物理模型,通过控制实验研究水环境因子对鱼类行为的影响。文中选取了金沙江下游2.6 km河段建立物理模型,以南方水系的经济鱼类光倒刺鲃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鱼的行为对底质和流速的响应实验。分析得出,光倒刺鲃对砂卵石底质的选择明显大于其它底质且差异极其显著(P<0.01),光倒刺鲃2龄幼鱼期的喜好流速范围为0.3-0.6 m/s;研究同时发现水流紊动强度对光倒刺鲃行为具有重要影响。该研究结果可以为光倒刺鲃栖息地模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6.
采用醋酸洋红压片法对响叶杨(Populus adenopoda)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进程中的染色体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响叶杨小孢子发生发育过程与其雄花芽/花序的外部特征和花药颜色有着密切关系;住其减数分裂进程中染色体行为正常,表明响叶杨同源染色体间表现出了较高的同源性,在中期Ⅱ平行纺锤体的出现与天然花粉中大花粉的存在可能有一定的联系;同时,减数分裂过程中核仁数目存在若动态变化,这种现象叮能与杨属植物占多倍性起源有关。同一花芽的不同部位,减数分裂进程较不同步,这种小同步性是响叶杨适应环境的一种进化表现。  相似文献   
997.
斑痣悬茧蜂对不同寄主密度斑块的选择和最优搜寻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圆柱形透明有机玻璃罩内,观察了斑痣悬茧蜂对不同寄主密度斑块的选择和滞留时间,并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了寄主密度、产卵次数和搜寻特征对斑痣悬茧蜂在斑块上的驻留时间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斑痣悬茧蜂对高密度寄主斑块的初次选择次数、访问次数均高于低密度寄主斑块,导致在高密度斑块上具有更高的寄生率;斑痣悬茧蜂在各斑块的驻留时间随寄主密度的增加而增加.Cox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斑块内寄主密度和产卵数均对其离开斑块的倾向起消极作用,即随寄主密度和产卵数的增加而倾向于留在斑块上;而寄主密度与产卵数的互作反而对寄生蜂离开斑块倾向具有促进作用,这两种作用可使寄生蜂利用寄主斑块获得最大适合度.  相似文献   
998.
不同蜂在温室草莓园的访花行为和传粉生态学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意大利蜜蜂、本土小峰熊蜂和引自欧洲的地熊蜂3种蜂在北京为温室草莓传粉,对其传粉行为和生态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意大利蜜蜂的出巢温度、工作起点温度、平均单花停留时间和访花间隔时间均显著高于小峰熊蜂和地熊蜂(P<0.01),而这些行为在2种熊蜂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3种蜂携带花粉回巢的比例依次为意大利蜜蜂>小峰熊蜂>地熊蜂,而其携带的花粉活性依次为意大利蜜蜂>小峰熊蜂=地熊蜂;2种熊蜂开始活动的时间比意大利蜜蜂早,日活动时间比意大利蜜蜂长;地熊蜂在一天中的活动频率最高(P<0.01);经3种蜂授粉的草莓果实营养品质差异不显著(P>0.05),与对照相比也无差异,而经过3种蜂授粉的草莓果实畸形率降低、单果质量增大;经2种熊蜂授粉的草莓果实畸形率低于意大利蜜蜂(P<0.05)。本土小峰熊蜂能够有效替代意大利蜜蜂或地熊蜂为温室草莓授粉。  相似文献   
999.
2003年和2006年的繁殖季节,对笼养条件下绿尾虹雉的行为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在48 480次行为记录中,非繁殖行为主要以走动(32.34%)、站立(12.78%)、静卧(16.32%)和静栖(16.52%)行为为主,理羽(2.65%)、进食(8.01%)和观望(9.56%)行为较少发生.绿尾虹雉的求偶炫耀行为独特,交配行为历时一般不超过5 s,雌鸟产卵过程甚短,只有几秒钟的时间.繁殖期笼养绿尾虹雉与野生个体之间在行为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000.
氨氮胁迫对黄河鲤幼鱼红细胞微核、核异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河鲤幼鱼为实验动物,研究氨氮暴露对鲤鱼红细胞微核、核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氨氮可引起鲤鱼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率发生明显变化,随着氨氮暴露浓度的增加,鲤鱼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率呈现规律性上升变化,且方差分析差异显著(P<0.01);随着氨氮暴露时间的延长,红细胞微核率呈现上升趋势,核异常及总核异常率呈现先升再降趋势,方差分析差异不显著(P>0.05).因此在试验浓度范围内氨氮对鲤鱼红细胞具有明显的遗传毒性,高密度养殖条件下氨氮的毒性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