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60篇
  10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通过野外试验和室内模拟相结合,系统研究了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混合落叶分解的生态过程。野 外试验采用网袋法,即1 mm和100μm网眼网袋,分别限制大型土壤动物和螨类的进入,从而分别观测小型 土壤动物(螨类)、线虫的分解作用;室内试验则通过控制温、湿度条件,采用灭菌_接种法分别观测微 生物和线虫对落叶的分解。研究结果表明,落叶的分解是一个先快后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存在分 解“滞留”阶段,分解速率变化发生波动,且波动的程度与食物链的复杂程度有关,食物链越复杂,波动 程度越强烈。利用单指数衰减模型xt/xo=exp(-kt)和双指数模型xt/xo=a×exp(-k1t)+b×exp(-k2t) 对 落叶分解过程进行模拟,后者将落叶前欺的快速分解和后期的慢速分解两个过程分别拟合,不但弥补了 分解前期单指数衰减模型与观测值之间不能吻合的缺陷,而且消除了单指数模型对长期分解进程的过高预 测,因此能更好地反映实际分解进程。利用双指数生物模型研究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对落叶分解速率的贡 献表明,土壤动物是影响分解进程的最重要因子,占影响因子总量的78.1%,非生物因素的作用为14.1%, 微生物对分解速率的贡献只有7.8%。在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中,土壤动物是最重要的分解者。  相似文献   
52.
子午岭典型植被凋落叶-土壤养分与酶活性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黄土高原子午岭任家台林区内刺槐、油松、侧柏等3种人工林以及桦树、辽东栎等两种天然次生林的落叶C、N、P含量、林下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和碱性磷酸酶、脲酶、蔗糖酶3种酶的活性进行分析,并研究落叶C、N、P含量与土壤C、N、P含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土壤基本理化性质与酶活性之间的相关关系,为该区植被恢复效果评价提供科学依据与参考。结果发现:刺槐、辽东栎落叶碳氮比值显著低于其他植被,落叶分解速率相对较快;辽东栎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最高,分别为19.18、1.60g/kg,刺槐土壤全磷含量最高(0.61g/kg);土壤酶活性主要受土壤有机碳、全氮、容重及p H影响,与土壤全磷相关性不显著;人工林中,侧柏土壤中3种酶活性均高于其他植被,且侧柏落叶碳氮比值相对较低,分解速率较快,相比于刺槐作为造林树种更占优势。  相似文献   
53.
2006年10月—2008年11月,以小兴安岭地区典型阔叶红松林不同演替阶段[白桦次生林、择伐后的阔叶红松林(简称择伐林)、原始阔叶红松林]的混合落叶以及阔叶红松林优势树种(枫桦、紫椴和红松)的落叶为对象,采用网袋分解法分析阔叶红松林演替阶段中落叶的残留率和养分元素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各种落叶的残留率与时间均呈指数关系,落叶年分解系数(k)在0.137~0.328,其分解50%和95%的时间分别在2.340~4.989 a和9.360~21.796 a;不同演替阶段落叶的k值差异不显著,其中混合落叶k值的大小顺序为阔叶红松林择伐林白桦林,而其他落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规律;在落叶分解过程中,C、P和K不断释放,且形式有所差异,其中C为线性衰减模式,P和K为一元多次方程模式;N虽有不同程度的积累,但无明显规律性.  相似文献   
54.
秦岭火地塘林区四种主要树种凋落叶分解速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野外分解袋法对秦岭火地塘林区油松、华山松、华北落叶松、锐齿栎落叶的分解速率和养分释放趋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分解2年后,4种树种落叶的干物质残留率在35.6%~58.6%,残留率大小顺序为油松>华山松>华北落叶松>锐齿栎。除油松与华山松落叶之间残留率差异不显著外,各树种之间落叶分解后的残留率差异显著。在2个试验年度中,4-9月落叶分解最快,在其他月份保持较平稳的分解速度,分解前12个月落叶失重速度明显大于后12个月,呈明显的季节和阶段性差异。利用Olson模型对落叶分解50%和95%所需时间进行估测,结果显示,不同树种所需时间差异显著,其中锐齿栎落叶95%被分解所需时间最短,为5.43年,油松最长,为9.87年。落叶中N、P元素在分解第1年均表现出富集现象,直至1年后达到一个最高值后,开始释放,C含量则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导致不同树种落叶分解速率及养分释放速率差异主要与不同落叶的初始质量和性质有关。  相似文献   
55.
叶片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不仅是植物维持代谢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 也随落物归还土壤并为土壤微生物提供碳源, 对落物分解和土壤有机质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比较了同质园中11个亚热带代表性树种新鲜叶与落叶NSC (可溶性糖、淀粉)含量。结果表明, 所有树种新鲜叶NSC含量均显著高于落叶, 新鲜叶中NSC含量为68.7-126.3 mg∙g-1, 而落叶中NSC含量为31.4-79.5 mg∙g-1。同时, 可溶性糖含量在新鲜叶和落叶中的变化幅度均远大于淀粉: 可溶性糖在新鲜叶中的平均含量是落叶的3.3倍; 而淀粉在新鲜叶中的平均含量仅为落叶的1.2倍。另外, 对不同功能类群的比较发现, 常绿阔叶树种与落叶阔叶树种NSC含量差异并不显著, 而针叶树种NSC含量明显低于阔叶树种。具体表现为: 在新鲜叶中, 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树种NSC含量平均为99.7和96.8 mg∙g-1, 而常绿针叶树种平均为75.4 mg∙g-1; 在落叶中, 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树种NSC含量平均为47.2和50.7 mg∙g-1, 而常绿针叶树种平均为33.3 mg∙g-1。这些结果表明, NSC作为林木碳代谢组分, 在叶片衰老前可能向新鲜叶转移, 反映了林木叶片碳存储策略。然而, 不管是新鲜叶还是落叶,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等针叶树种叶片NSC含量显著低于阔叶树种, 这可能降低这些针叶树种落叶初始基质质量。  相似文献   
56.
毛竹凋落叶组成对叶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竹混交林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较好的生态功能,可能与混合落物的养分归还特征有关。本研究采用落物分解袋法对不同混合比例毛竹落叶分解特征进行了为期1年的研究,共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Ⅰ(毛竹纯叶)、Ⅱ(毛竹、楠木叶比例为8:2);Ⅲ(毛竹、杉木叶比例8:2)、Ⅳ(毛竹、楠木叶比例5:5)和Ⅴ(毛竹、杉木叶比例5:5)。结果表明,不同处理落物分解速率符合Olson指数分解模型,R2均高于0.92。5个处理分解系数的排列顺序为Ⅱ>Ⅰ>Ⅲ>Ⅴ>Ⅳ,分别为0.68、0.66、0.58、0.55和0.49。处理Ⅰ和Ⅱ的分解速度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说明并非所有类型毛竹混合落叶均会促进落物分解,只有合适的比例和树种会促进落物分解。其中,竹阔混合落叶的分解速度高于竹针混合落叶的分解速度,竹阔混交可能更有利于竹林持续生产力的维持。N、P、K3种元素养分释放模式不同,N元素表现为净富集与净释放交替出现;P元素在经过4个月的快速富集后,4—5个月有短暂的净释放过程,其后呈富集状态;K元素浓度先升高后降低,在放置的前3个月净释放,随后呈富集状态。竹林落叶的养分含量对落物养分归还有重要影响,尤其是C/N和P可能作为竹林落...  相似文献   
57.
外源氮素调控C/N比对杉木林凋落叶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不同C/N比对杉木落叶分解特性的影响,通过添加外源氮,采用分解袋法,分析林下植被保留和林下植被去除2种林分中不同C/N比值的杉木落叶分解300 d时细菌群落结构差异。研究显示:一定范围内,初始C/N比降低有利于杉木落叶分解和细菌群落多样性提升,过低的C/N比则具有抑制作用;相比于林下植被去除,林下植被保留管理措施更有利于杉木落叶的分解,且细菌群落多样性更高,但当初始C/N比值为20.3时,杉木落叶分解所受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在门水平上,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浮霉菌门为杉木落叶中主要优势种群;在属水平上,慢生根瘤菌属、嗜酸栖热菌属和Singulisphaera属在杉木落叶中相对丰度较高;不同处理间的杉木落叶细菌群落结构具有显著差异,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酸杆菌门等细菌门中的多类细菌相对丰度差异显著;在门分类水平上,杉木落叶C/N比值与主要细菌种群相对丰度的相关性最高,C/P比值与杉木落叶细菌群落结构变异的相关性最高;在属水平上,杉木落叶全碳含量、C/N比值和全钾含量与主要细菌种群相对丰度的相关性最高,全钾含量与杉木落叶细菌群落结构变异的相关性最高。结果表明初始C/N比的降低改变了杉木落叶细菌群落结构,进而作用于杉木落叶的分解。  相似文献   
58.
为了研究南方速生树种落叶浸泡特性, 以松、杉、桉、红锥为研究对象, 对比各落叶在浸泡过程中的水 质变化特征。结果显示: 桉树落叶浸泡液 pH 值比其他低、臭味强且持久, 色度开始较大, 但随着浸泡时间的增加逐渐降低, 最终低于红锥叶。四种落叶总氮、总磷、总钾均呈现释放、积累、释放的波动过程, 差异不大。腐殖酸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 pH 值的大小, 而水质颜色的深浅与臭味的强弱并没有直接相关性。根据实验所得数据, 其中桉树落叶在水中浸泡最先引起水质发黑, 这可能与桉树人工林区偶有发生的黑水现象有关, 红锥次之; 松树与红锥落叶最先引起水质发臭, 但是强度逐渐降低, 只有桉树落叶在 127 天内一直保持强的臭味。  相似文献   
59.
 测定云南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和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优势种植物叶片及地表落物层的干重热值,分析并比较了两地群落类型热值的差异及其与地理条件的关系。植物叶片分为鲜叶和落叶,地表落物层分为新鲜落物层(L层)和腐叶层(F层)进行取样测量,所有样品在60℃烘干至恒重,样品热值采用Parr1261氧弹式热量计测量。结果表明:西双版纳的11种植物鲜叶和落叶干重热值的变化范围分别是14.595 3~19.863 9和14.046 7~19.884 0 kJ·g-1, L和F层的平均干重热值分别为17.419 6 和14.780 5 kJ·g-1;哀牢山的10种植物鲜叶和落叶干重热值的变化范围分别是17.805 1~21.525 3和17.893 4~21.436 7 kJ·g-1,L和F层的平均干重热值分别为19.208 4和17.494 7 kJ·g-1。两地植物鲜叶与落叶干重热值的大小顺序近似或一致,即植物鲜 叶干重热值越高,其落叶干重热值也越高;植物鲜叶与落叶干重热值的差值有正有负, 因物种而异;西双版纳落物L与F层之间的热值差值显著地大于哀牢山两层落物的热值差值,可能是由西双版纳落物的分解速率较快导致的;两地样品的平均干重热值的顺序为:鲜叶>落叶>L层>F层;将两地的相应样品对比发现,干重热值呈现为哀牢山>西双版纳,体现出高海拔>低海拔、高纬度>低纬度以及常绿阔叶林>热带季节雨林的特点。  相似文献   
60.
银木凋落叶腐解过程对小白菜生长和抗性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0(CK)、20(A1)、40(A2)和80(A3)g/盆不同量银木落叶在土壤中腐解不同时间(30、40、50、60、70 d)后对受体植物小白菜株高、叶面积、生物量及几种抗性生理指标的影响。同时设置补充试验,采用充分浸泡48 h并蒸煮4h,再风干后的银木落叶,各处理用叶量同上,观测分析蒸煮后的银木落叶在施入土壤后对土壤物理性质和受体植物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未蒸煮的试验中,落叶在施入土壤70 d内,显著抑制了小白菜的高生长、叶片伸展和生物量;在低落叶量、短时间处理下,小白菜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有所升高,但处理量增大或处理时间延长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降低,70 d时过氧化氢酶活性随着处理量增大受到显著促进(RI>0);在低落叶量、短时间处理下,可溶性糖含量显著上升,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和处理量的增加,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显著降低;银木落叶在土壤中的作用强度随分解时间延长呈先强后弱的变化趋势,高落叶量处理产生的效应比低落叶量处理快且强,对小白菜的综合抑制效应变化趋势为:A3>A2>A1;60 d后,各处理的某些指标(生物量、超氧化物歧化酶等)的效应明显减弱以及各处理之间效应差异缩小,可能是由于银木落叶在土壤中分解释放的有害次生代谢物质已明显减少;(2)在补充试验中,小白菜试验期内各处理间无明显形态差别,70 d时各处理生物量、形态指标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在落叶施入量一定的范围内,土壤物理性质并不是影响小白菜生长的主要因素。综合各项指标可以看出,银木落叶在土壤腐解过程中可能对小白菜的生长和抗性生理产生了化感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