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9篇
  免费   108篇
  国内免费   364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100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45 毫秒
101.
为了在Epstein-Barr病毒(EBV)172kb的基因组中引入突变以研究基因功能,建立了一种简单有效的基因操作方法.在载体pcDNA3.1( )上操作,将两端含有重组蛋白FLP识别位点(FRT)的卡那霉素筛选标记基因(kan)与鼻咽癌(NPC)来源的、包含LMP1基因全长ORF的gDNA"无缝"连接(无外源序列插入).连接后的kan-LMP1线性DNA片段经转化、由λ噬菌体中redαβγ系统介导在E.coli中发生同源重组(ET克隆),用kan-LMP1替代了BAC-EBV(p2089)中相应的LMP1基因区域,然后经过重组蛋白FLP对FRT-kan-FRT特异性的识别,切除了引入的kan基因,留下一个69bp的FRT"疤痕".通过抗性筛选和对菌液进行PCR扩增可以鉴定突变子.这种经改进并程序化的方法.也适应于引入其它突变或在其它BAC-疱疹病毒基因组中引入突变.  相似文献   
102.
使用恒河猴胚肾(MEK)细胞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和适应了甲肝病毒W和X,通过阻断实验、中和实验、免疫荧光和免疫电镜实验、RT-PCR对其进行特异性鉴定,证明了甲肝病毒。W株和X株第7代在MEK细胞上的抗原滴度分别为1:512、1:1024,感染滴度(logTCID50/mL)分别为8.17、8.50,只有分离株W可以适应于Vero细胞,第6代21d抗原滴度为1:256,感染滴度(logTCID50/mL)为8.00。  相似文献   
103.
机体经过一段时间的热环境锻炼后均能获得一定的热适应能力 ,但它的形成机制目前还不清楚。细胞水平的研究表明热休克蛋白的表达增加是细胞热适应 (cellularheatadaptation)的重要原因和标志 ,但是人体在实现热适应的过程中是否有基因表达方面的改变以及是否存在一种方法可以促使相关基因的表达以帮助机体快速实现热适应等问题尚无明确答案。差异显示技术自从 1992年创立以来 ,就不断被用于基因差异表达方面的研究 ,陆续发现了如苯丙胺调控转录的大鼠脑基因 ,人胚胎癌细胞分化为神经细胞所诱导表达的MAL基因等诸多…  相似文献   
104.
中华蟾蜍血细胞的观察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15  
应用常规血涂片Wright氏染色、活体观察和血细胞计数法研究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的血细胞形态。结果表明:红细胞有有核和无核两种类型。有核红细胞较大,椭圆形,平均19.41×14.25μm,细胞核染色质密集。白细胞圆形或椭圆形,直径比红细胞长径短,核比例一般较大。白细胞中,淋巴细胞最多,其次为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少,嗜碱性粒细胞极少。红细胞和淋巴细胞均有直接分裂现象。红细胞平均值为7.67×105/mm3,白细胞平均值为0.75×105/mm3。血栓细胞纺锤形或卵圆形,胞质少或裸核状,推侧为红细胞的衍生物。  相似文献   
105.
以光适应和暗适应条件下的罗氏沼虾复眼视网膜为材料,分别用高钙溶液、生理溶液、低钙溶液孵育后,用蛋白质提取液提取可溶性Gq蛋白α亚基并SDS-PAGE电泳,利用Tanon GIS凝胶图像处理系统分析其含量。从光暗条件下3种溶液孵育后的感光细胞中都提取到了42kDa的可溶性Gq蛋白α亚基。高钙溶液、生理溶液、低钙溶液孵育后的感光细胞中可溶性Gq蛋白α亚基的含量,光适应组分别是3.13%、3.09%、3.03%;暗适应组分别是3.17%、3.06%、3.0l%。在生理溶液和低钙溶液中,该蛋白含量光适应组大于暗适应组,但低钙溶液的光适应组与暗适应组无显著差异;在高钙溶液中,暗适应组显著大于光适应组,可能与钙离子反馈调节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06.
用银鲫克隆D,克隆A和鲤鱼的精子分别与银鲫克隆F的卵子受精产生了三种繁殖组合FD,FA和FL;再用转铁蛋白和同工酶标记对这三种组合的遗传模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FL组合的子代具有其母本完全相同的体形和电泳图谱,表现出雌核生殖银鲫的克隆品性。而在FD组合中则出现了体形的分化和酶谱的多态性;在一些个体的蛋白座位上同时检测到了父本和母本各自特有的谱带,证明FD生殖过程中有性重组的发生。同时,在所研究的蛋白的不同座位上存在着极端的连锁不平衡现象,可以推断在FD的重组过程中多个基因座位组成的连锁群(甚至是染色体组)可能作为一个整体参与基因的传递。此外,不同的蛋白座位上都未观察到重组的纯合表型,暗示在不同的基因连锁群之间还可能存在一种平衡致死的机制。FA组合的F1代具有类似母本克隆F的体形和蛋白表型,FA组合俱本近交产生的F2代却同时出现了克隆F和克隆A的体形和表型。即父本和母本的染色体组都能够通过有性生殖传递给FA子代,然而可能由于父母本基因的不相容性而使F1代父本的基因表达受到抑制。相对于雌核生殖的克隆遗传 ,本研究的揭示出来的有性生殖特性及伴随的有性质组能够使银鲫在一定程度上卸去积累的遗传负荷并从其它种群获取新的基因型,以维持其遗传多样性。多种可选择的生殖方式可能对于银鲫在自然条件下的生态适应有着重要意义,对于银鲫的遗传选育和养殖管理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7.
朱Huan分布与栖息地内农民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98到2000年间,我们在陕西省洋县应用样方法调查了朱Huan(Nipponia nippon)活动区(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内所有正在使用的巢和部分往年的旧巢,以及主要夜宿地和觅食地,并将当地的地形,水系和居民区数字化,建立了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通过对共空间位置的统计分析,发现朱Huan显著倾向于在村庄附近栖息。朱Huan的活动区与湿地的分布密切相关,而村庄都分布在湿地附近。朱Huan与人类保护一定的预警距离,同时也对农民的日常活动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我们分析了朱Huan二十年来的繁殖成功率,发现它与巢址到农户的距离无关。而且,朱Huan营巢的海拔逐年降低,其主要活动区正向人口更密的低海拔农村转移。因此,我们认为朱Huan对以人类为主导的山村生态系统有良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08.
黄花杓兰的花芽发育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对黄花杓兰(Cypripedium flavum P.F.Hunt et Summerh.)成年植株做了一个生长季的研究,提出了一年芽、二年芽和多年休眠芽的概念。指出由芽形成到植株开花需两年时间,其具体发育路线是:第一年6-7月份,根状茎顶端二年芽基部外侧有两个新的小芽产生,即“一年芽”,至9-10月份发育出7-9片幼叶,然后随气温下降停止生长;第2年4月份复苏,即为“二年芽”,二年芽在本生长季内发育成混合芽,但一般情况下只有一个充分发育,另一个未能充分发育并且一般将来也不再有发育的机会,被称为“多年休眠芽”;第3年5月份充分发育的二年芽长出地面,形成植株,迅速开花、结果,至9月底植株枯萎。本文还讨论了黄花杓兰发育过程与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9.
昆虫的夏滞育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夏滞育作为昆虫越夏的生态策略 ,已广泛引起昆虫学家的重视。本文就几十年来夏滞育研究的进展进行综述。着重讨论诱导、维持、终止夏滞育的主要环境因子 ,夏滞育的生态特征和它的生态适应意义。  相似文献   
110.
 研究了不同放牧强度下(不放牧、轻牧(1.33只羊/hm2)、中牧(4.00只羊/hm2)、重牧(6.67只羊/hm2))冷蒿 (Artemisia frigida)、星毛委陵菜 (Potentilla acaulis)的克隆形态(间隔子长度、分枝强度)可塑性以及生物量分配格局。两种植物的间隔子长度、分枝强度沿放牧梯度具有显著的可塑性反应。冷蒿间隔子长度:不放牧>轻牧>重牧>中牧;分枝强度:重牧>中牧>轻牧>不放牧。星毛委陵菜间隔子长度:轻牧>不放牧>中牧>重牧;分枝强度:重牧>中牧>轻牧>不放牧。冷蒿种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