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21.
末次冰盛期低海面时南海南北陆架上的植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探讨孢粉的传播、来源地的基础上,根据南海南北陆坡柱状剖面(17940 ,17964) 的孢粉资料推断末次冰盛期(包括氧同位素3 期的上部) 低海面时,南北出露的大陆架上生长的植被。末次冰盛期时北部大陆架曾分布以蒿属(Artemisia L.) 为主的草原植被,气候较今日冷且干旱。南部称为“巽他古陆”,曾覆盖热带低地雨林,河口及海岸为红树林,在周围岛屿上高山雨林曾多次向山下迁移,表明当时温度可能较今日低,但湿度没有明显变化。南北大陆架末次冰期时在植被与气候演化上的巨大差异,可能与南部巽他陆架的特殊位置( 西太平洋暖池) 有关  相似文献   
22.
利用电离辐照创造小麦-冰草异源多粒新种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将冰草的多粒基因转入小麦,以具有多粒特性的小麦-冰草二体附加系4844.12为材料与小麦品种藁城8901杂交,对其杂种F1进行^60Co-1辐照处理。采用冰草P基因组特异SSR和SCAR标记对M2 236个单株进行鉴定,进而对部分含P染色质阳性植株进行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检测,初步分析发现有3株为小麦一冰草异源易位(渐渗)系;进一步的穗粒数分析表明,该3株材料具有多粒特性,可能成为小麦丰产育种的创新种质。  相似文献   
23.
梭梭属(Haloxylon)植物是藜科的古老孑遗物种, 探究末次间冰期(last interglacial period, LIG)和末次盛冰期(last glacial maximum period, LGM)以来中国梭梭属植物的历史地理分布格局及其驱动机制, 对了解气候变化背景下旱生植物区系的发展与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梭梭属85个自然分布点数据(60条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分布记录、25条白梭梭(H. persicum)分布记录)和2套环境因子数据, 整合GIS空间分析和9种物种分布模型, 分析了梭梭属末次间冰期以来的地理分布格局变化及其驱动机制。基于62个梭梭属种群的叶绿体基因测序数据, 利用最小成本路径方法, 模拟了末次间冰期以来梭梭属可能的扩散路径。利用R软件prcomp函数对影响梭梭属分布的环境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评价了环境变量对梭梭属适宜分布的贡献, 并分析了关键变量与分布适宜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1)集成模型的模拟精度较单一模型显著提升, 且对白梭梭的模拟精度高于梭梭; (2)末次间冰期以来, 梭梭属植物的分布均经历了显著收缩和冰后期扩张, 末次间冰期至末次盛冰期时期, 在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西部广泛分布的梭梭大面积向西退缩至避难所(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和塔里木盆地西北缘); 白梭梭从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西端向南退缩至避难所(准噶尔盆地南缘); 末次盛冰期至今, 梭梭向东沿甘肃北部扩张直至内蒙古西部阿拉善荒漠, 白梭梭向东北方向小范围扩张, 占据了准噶尔盆地西部和南缘; (3)末次间冰期以来的气候波动对梭梭属植物的分布存在较大限制, 降水因子主导了梭梭属适宜分布面积的变化, 温度因子影响了梭梭属分布适宜性的高低。  相似文献   
24.
研究纳米化提高白矾与冰片复合物体外抗菌活性的效果。分别采用琼脂扩散法、体外杀菌试验及试管稀释法,测定白矾与冰片O/W型复合纳米乳对临床常见病原菌的体外抑菌、杀菌效果及最低抑菌浓度(MIC),实验中以等浓度矾冰液作为对照。结果显示,矾冰纳米乳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白假丝酵母菌的抑制及杀灭活性均明显强于矾冰液(P0.05)。矾冰纳米乳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临床菌株MIC90值分别为1.02、2.04和2.04 mg/mL,均明显低于矾冰液的MIC90值(P0.05)。上述实验结果提示,矾冰纳米乳与矾冰液均有广谱体外抑菌及杀菌活性,白矾及冰片复合物纳米化可提高抗菌效果。  相似文献   
25.
香果树是中国特有的单种属孑遗树种,探讨末次冰盛期以来香果树在中国的潜在地理分布格局及其变化,对研究茜草科乃至中国亚热带植物区系的系统发育、古生态和古气候变迁等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基于最大熵MaxEnt模型与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利用香果树分布点位信息与气候数据,构建其在末次冰盛期(LGM)、全新世中期(MID)、当前(1960—1990年)以及未来(2061—2080年)的潜在地理分布格局,探明其分布格局的变化趋势,揭示引起其潜在地理分布格局改变的关键因子。结果表明,香果树当前适生区总面积约197.575×104 km2,主要位于中国亚热带地区,其中高适生区集中分布于四川盆周山地、武陵山与武夷山地区,最干季度平均温、最湿月降水量、最冷季度降水量是限制其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末次冰盛期时香果树广泛分布于中国亚热带地区,随后适生区开始缩减且向内陆退缩,全新世中期后适生区面积继续缩减并向高纬度地区迁移。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在不同排放情景下香果树适宜生境面积均进一步缩减并向西与高纬度地区迁移。总体而言,从末次冰盛期至未来,香果树适生区呈现持续缩减并向西...  相似文献   
26.
普通小麦与冰草间杂种的细胞遗传学及其自交可育性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李立会  董玉琛 《遗传学报》1995,22(2):109-115
为了进一步研究冰草属(Agropyron Gaertn.)的P染色体组与小麦染色体组间的遗传关系和评价P染色体组在属间杂种自交可育性上的遗传效应,获得了普通小麦品种Fukuho(Triticum aestivum cv.Fukuho,2n=42;AABBDD)与3个不同来源的四倍体冰草(A.cristatum<L.>Gaertn.,2n=28;PPPP)间的杂种(2n=35;ABDPP)。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27.
细菌冰核提高印度谷螟过冷却点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印度谷螟(Plodiainterpunctella)是一种不耐结冰的昆虫,在冬季它通过降低过冷却点以避免结冰。现已查明,冰核活性细菌能显著提高植物的过冷却点,导致许多作物在较高的温度下发生霜冻害。本文也评明细菌冰核能显著提高印度谷螟幼虫的过冷却点。对照的平均过冷却点是-17.6℃;分别用0.1g和1g细菌冰核与1kg面粉混合后进行处理,平均过冷却点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2.8℃和13.6℃。研究结果支持这样的观点:细菌冰核有可能成为一种在冬季使用的、杀灭不耐结冰害虫的生物制剂。  相似文献   
28.
29.
构建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是冰草抗性、品质、产量等重要性状QTL精细定位及标记辅助育种研究的基础。该试验以四倍体杂交冰草F2群体的202个分离单株及其亲本为材料,利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和Join Map 4.0作图软件对冰草的遗传连锁图谱进行了构建。结果表明:(1)共筛选出22对多态性好、标记位点清晰稳定的SRAP适宜引物,对冰草杂种F2分离单株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共获得510个SRAP多态性标记位点,其比率占88.2%。(2)偏分离分析表明,偏分离标记比率仅为14.12%,符合遗传作图的要求。(3)成功构建了冰草的SRAP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该图谱有14个连锁群、510个标记,连锁群间长度范围86.4~179.0cM,覆盖基因组总长度1 912.9cM,标记间平均间距3.75cM,为高密度遗传图谱。  相似文献   
30.
为了观察牙鲆胚胎在冷冻保存过程中的形态受损情况,将其浸入20%PM(20%丙二醇和20%甲醇1∶1的混合液)中平衡,并用程序化法和玻璃化法对其冷冻保存2h后解冻,用摄影显微镜记录其在抗冻剂里平衡时和冷冻保存后的形态。结果显示在平衡过程中胚胎卵膜出现凹陷(称为溶液损伤),但可以恢复;在冷冻过程出现胞内冰损伤,是致命的;用程序化法冷冻保存的尾芽期胚胎卵膜和卵黄完好,胚体边缘受伤;用玻璃化法保存的尾芽期胚胎,卵膜和卵黄损伤较重,胚体损伤较轻;因此将玻璃化法和程序化法结合可以达到扬长避短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