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9篇
  免费   88篇
  国内免费   676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83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82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95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85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87 毫秒
991.
选用强筋小麦品种‘陕253’,在关中东、西和中部采取不同的氮(N)、磷(P)、钾(K)肥配比处理,用GGE Bi-plot叠图软件分析肥料配比对不同地区籽粒品质性状的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N、P、K配比对强筋小麦品质性状的效应与生态区有关。关中西部蛋白质含量、容重、硬度、稳定时间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蛋白质含量、容重和硬度的最优N、P、K配比是N 135 kg/hm2、P2O5225 kg/hm2、K2O 120 kg/hm2,降落值、出粉率、湿面筋含量和稳定时间是N 225 kg/hm2、P2O5225 kg/hm2、K2O 120 kg/hm2;关中中部蛋白质含量、稳定时间、沉淀值、容重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其最优N、P、K配比为N 225 kg/hm2、P2O5225 kg/hm2、K2O 120 kg/hm2,降落值和吸水率最优N、P、K配比为N 135 kg/hm2、P2O5225 kg/hm2、K2O 180 kg/hm2;关中东部籽粒蛋白质含量与吸水率之间显著正相关,其最优N、P、K配比为N 225 kg/hm2、P2O5225 kg/hm2、K2O 180 kg/hm2,湿面筋含量、降落值、沉淀值、容重、出粉率和硬度间表现极限著的正相关关系,最优N、P、K配比是N 135 kg/hm2、P2O5120 kg/hm2、K2O 120 kg/hm2。  相似文献   
992.
在麦棉套种的条件下,研究了共生期土壤水分对冬小麦旗叶比叶重(LSW)、水分利用效率(WUE)和产量的影响,并对旗叶干物质衰减速率(DM DR)、叶绿素含量和旗叶的籽粒贡献率做了测定.试验结果表明,共生期土壤水分条件明显影响了比叶重的下降速度,土壤水分高时比叶重的下降速度较小.不同土壤水分条件的旗叶水分利用效率(LWUE)在共生期均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接近成熟期又上升3个阶段.在共生后期,土壤含水量高的冬小麦具有较高的比叶重和叶绿素含量,但其产量和产量水平水分利用效率(YWUE)则显著下降(P<0.01).  相似文献   
993.
保墒灌溉对渠灌类型区冬小麦产量构成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传统耕作栽培方式为对照,研究了5种保墒灌溉栽培方式下冬小麦产量构成的差异,并对冬小麦灌浆期旗叶叶绿素含量、MDA含量、SOD含量、水分利用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不同保墒灌溉栽培方式对冬小麦均有增产作用,平均增产13.46%,穗长平均增加7.15%,不孕小穗数平均降低21.78%,结实小穗平均增加11.42%,穗粒数平均增加10.82%,千粒重平均增加11.05%。保墒灌溉栽培方式的冬小麦灌浆期旗叶叶绿素含量降低减缓,MDA含量降低、SOD含量增高,水分利用效率平均提高24.03%。结果表明,以免耕留茬方式增产幅度最大,水分利用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994.
甘肃陇东黄土高原冬小麦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使用地面试验田平行观测资料,就甘肃陇东黄土高原冬小麦对气候变暖的响应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981年以来,冬小麦对气候变暖的响应主要表征为全生育期与越冬期的缩短,返青期与收获期提前,而越冬前和返青后的生长期总日数并无明显变化;各发育阶段对增温的响应差异明显,增温使营养生长阶段的返青至起身至拔节和生殖生长阶段的开花及成熟日期提前,乳熟日期和开花至成熟期间的总日数无明显变化,但增温使生殖生长阶段的开花至乳熟有延长趋势,而乳熟至成熟期有缩短趋势。籽粒重随≥10℃积温的增加而增加,随3月至收获期最高气温的升高而减少;产量随平均最低气温的升高和≥0℃、≥5℃、≥10℃和≥15℃积温的增加而增加,随≥20℃积温的增加而减少,表明高温天气增加对冬小麦产量有一定程度的逼熟减产负作用产生。  相似文献   
995.
以Glomus versiforme (GV)、Glomus mosseae(GM)和Glomus intraradices(GI)3种丛枝菌根菌及其混合菌种GM+GV、GM+GI、GV+GI和GM+GV+GI接种黄瓜幼苗,进行菌根化育苗,研究菌根化育苗对黄瓜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的丛枝菌根菌均能与黄瓜幼苗根系形成菌根,侵染率高达41.74%~55.69%.其中,GV、GM、GM+GV、GM+GV+GI 和GV+GI是黄瓜的优势菌种,与对照相比,壮苗指数提高了58.14%~123.6%,前期产量增加了21.71%~37.87%,总产量增加了19.72%~34.41%.接种GM+GV和GV+GI处理可显著地提高黄瓜果实中Vc的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22.84%和21.95%;接种GV、GV+GI和GI处理可显著提高黄瓜果实中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3.79%、10.20%和8.25%;接种GV和GM+GI处理黄瓜果实中的氨基酸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47.66%和23.19%,蛋白质含量提高了17.67%~34.79%.  相似文献   
996.
采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方法,以千粒重、穗粒数、籽粒饱满度和株高为评价因素,对旱地选种圃中选10个F_2组合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所有组合综合指标值均高于对照品种,其中最佳组合3个,一般组合3个,较差组合1个.该方法定量地评价了F_2代组合优劣及其群体中各类单株比率和组合的选择潜力,为进一步在F_3代株系群体中评选优势系群提供了信息.  相似文献   
997.
人工疏果对黄皮果实品质及部分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鸡心'黄皮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程度人工疏果对黄皮果实品质及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疏果50%和25%后,黄皮果实中可溶性糖、维生素C、可食率等显著提高,可滴定酸含量显著降低;疏果50%和疏果25%后,黄皮果实种子及果皮的IAA、GA3、ZT含量增加,ABA含量降低.实验表明,人工疏果可以提高黄皮果实的品质,提高果实内促进生长类激素含量、降低抑制生长类激素含量.  相似文献   
998.
稻米淀粉品质形成的关键酶及其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米淀粉的形成是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因此,开展稻米淀粉形成过程中所涉及关键酶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有关稻米淀粉品质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并取得了较大进展。该文对水稻淀粉品质形成过程中的关键酶及其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综述,主要包括A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淀粉合成酶、淀粉分支酶和淀粉去分支酶等,并对该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99.
根据在郑州进行的冬小麦根系田间实测资料,研究了根长密度和根质量密度在砂壤土中的垂直分布。结果表明:冬小麦根量主要集中在上层,根长密度、根质量密度在0~50 cm土层内分别占57.%和66.%,而在50~100 cm层分别占23.%和18.%,根长密度和根质量密度随土壤深度的变化均符合指数函数形式;综合考虑根量分布、根系吸水等因素,确定了冬小麦适宜的底墒深度为100 cm。  相似文献   
1000.
基于AMMI模型,研究了辽宁省25个水稻品种碾磨品质的稳定性,并对基因型×环境(G×E)互作与气候因子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糙米率和整精米率在不同试点间、品种间及G×E互作间差异极显著;糙米率稳定性高的品种有V12(花粳49)、V3(辽粳294)和V4(0163)等,整精米率稳定性高的品种有V3、V1(仙S38)和V18(LDC248)等.糙米率的气候生态适应性表明:品种V15(沈农9810)、V19(雨田301)和V7(桥201-2)分别对低温和高温的环境有特殊的适应性;整精米率的气候生态适应性表明品种V22(营9207)对较高温度的环境有特殊适应性,品种V11(0157)对相对低温和少雨的环境具有特殊适应性,而品种V15(Shenong9810)和V16(龙盘5号)分别适应相对少雨和多雨的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