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75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5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81.
虽然火后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特性与植物群落结构之间的关系已经被大量报道, 但迄今为止, 火影响植物群落结构的具体途径依然存在较大争议。该文以可持续管理草地生态系统为目的, 试图揭示冬季火影响川西亚高山草地生态系统的植物群落结构的具体途径, 提出了“火通过改造土壤环境来影响植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假设。在对比火烧区域和未火烧区域土壤的理化性质、微生物特性和植物群落结构的基础上, 联合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 模拟了5种可能改变植物群落的主要途径。结果表明, 相对于冬季火的直接作用而言, 川西亚高山草地火后植物群落结构的塑造主要依赖于火对土壤微生物特性的改变, 且该假设途径具有最佳的模拟效果。这暗示了土壤微生物的死亡和繁殖是改变火后土壤理化性质和植物群落结构的重要途径。土壤作为一个整体环境, 其微生物生命代谢活动在调控火后土壤生物化学循环(特别是氮循环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2.
乐凤凤  宁修仁  刘诚刚  郝锵  蔡昱明 《生态学报》2008,28(11):5775-5784
通过2006年2月在南海北部现场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分析研究了海域的浮游植物现存量和生产力,结果表明冬季浮游植物的分布特征与东北季风引起的环流场的变化关系密切。调查海域水柱平均Chla浓度的变化范围为0.03~1.21mg·m-3(平均(0.33±0.33)mg·m^-3),高值区出现在广东沿岸及海南岛东部附近海域;初级生产力的分布范围为41.3~1040.0mgC·m^-2d^-1。由于东北季风引起近岸水体混合剧烈,不利于浮游植物生长,因此虽然沿岸带Chla浓度((0.53±0.50)mg·m^-3)较高,但初级生产力却是最低的,只有41.3mgC·m^-2d^-1,同时冬季反气旋涡强度下降和底层富营养水的涌升,营养盐充足,因此开阔海的Chla浓度((0.31±0.30)mg·m^-3)和初级生产力((631.3±578.0)mgC·m^-·2d^-1)均高。浮游植物粒度级份测定表明,Pico级份对冬季南海北部浮游植物现存量和生产力的贡献很大,特别是在开阔海区,分别占47%和66%。  相似文献   
83.
不同冬季覆盖作物对稻田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不同冬季覆盖作物处理[免耕直播黑麦草-双季稻(T1)、免耕直播紫云英 双季稻(T2)、翻耕移栽油菜-双季稻(T3)、免耕直播油菜-双季稻(T4)和冬闲-双季稻(CK)]下稻田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排放进行观测,分析了不同冬季覆盖作物对稻田CH4和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冬季作物生长期,不同冬季覆盖作物稻田CH4和N2O总排放量与对照(CK)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T3和T1处理的稻田CH4和N2O排放量最高,其CH4排放量分别为0.88 和0.60g·m-2,N2O排放量分别为0.23 和0.20 g·m-2;冬季作物还田后,各处理早、晚稻田CH4排放量均明显高于对照.早稻田CH4排放量最高的为T1和T2处理,分别达21.70和20.75 g·m-2;晚稻田CH4排放量最高的为T3和T4处理,分别为58.90和54.51 g·m-2.各处理早、晚稻田N2O总排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T1、T2、T3和T4处理的早稻田N2O总排放量分别比对照增加53.7%、12.2%、46.3%和29.3%,晚稻田分别比对照增加28.6%、3.8%、34.3%和27.6%.  相似文献   
84.
四川扭角羚春冬季对栖息地的利用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1998年3月至1999年2月,在四川省青川县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对四川扭角羚(Budorcas taxicolor tibetana)春冬季对栖息地的利用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四川扭角羚春季栖息地利用的主要生态因子为人为干扰,植被型、乔木大小、乔木距离,乔木密度、食物丰富度,海拔,坡位、郁闭度,影响冬季栖息地利用的主要生态因子为人为干扰。植被型,乔木距离,灌木大小,灌木密度,动物干扰度,乔木大小、灌木距离,坡位,郁闭度,水源,四川扭角羚春冬季栖息地利用的分离主要表现为食物丰富度,乔木大小,乔木密度,乔木距离,植被型,水源,坡位等生存因子的分离。  相似文献   
85.
在半圈养条件下冬季长颈鹿日活动格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2年11月~2003年1月,采用随机和焦点动物法对长颈鹿的日活动格局做了观察。结果表明:摄食是越冬的主要行为,相对集中在昼间呈锯齿状多高峰均匀的采食节律,其次是反刍和卧息,最少是站立;孕鹿趋向于站立反刍并减少移动时间;雄鹿以最少的摄食时间获得最大的干物质净收益,昼间趋向于维持站立姿势而夜间趋向于卧息。  相似文献   
86.
高黎贡山冬季白尾梢虹雉运动方式和生境偏好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2及2003年1月,两次对高黎贡山大脑子白尾梢虹雉(Lophophorus sclateri)的运动方式和活动痕迹做了直接观察或样带/样方取样。该鸟滑翔是下行的主要运动方式,上行全为行走;所发现的3个夜宿地均位于坡度大、郁闭度高的近沟谷地带;冬季向低海拔迁移,与降雪有关,使得近沟谷带成为密集利用带。这样的运动和生境利用方式,显然是能耗最小化和觅食效率最大化的行为适应。  相似文献   
87.
应用骨髓脂肪指数评价狍冬季体状况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前,有蹄类体状况的评价方法主要有整体脂肪指数(Wholebodyfat,WBF)[1,2]、肾脂肪指数(Kidneyfatindex,KFI)[3~10]、骨髓脂肪指数(Mar rowfatindex,MFI)[11~21]、尿液及雪尿分析技术(Urineanalysis)[22,23]和瘤胃粘膜表面扩张系数(Surfaceenlargementfactor,SEF)[24],可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体脂肪的蓄积情况,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有蹄类所处环境的食物质量和营养压力。鹿科反刍动物对脂肪的蓄积和消耗具有一定的顺序,可视脂肪最先蓄积在心脏的基部及冠状沟附近,其次为心包膜、网膜、肾周围及皮下背部及腹部,而脂肪被消耗的顺序依次…  相似文献   
88.
微尾鼩冬季肥满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野外捕获 2 2 2号微尾标本进行肥满度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生境肥满度差异不显著 ,雌雄微尾肥满度之间无显著差异 ,不同年龄组间肥满度差异显著 ,未成年个体肥满度明显高于成年个体 ;冬季各月份肥满度与种群数量呈负相关 ,r =- 0 96 4 6 <0 ,P <0 0 1,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89.
崇明东滩冬季水鸟的种类和生境偏好   总被引:32,自引:2,他引:30  
20 0 2年 11月~ 2 0 0 3年 1月对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的越冬水鸟在 5种生境类型的分布、数量分别做了 2 0 0 0m× 10 0m的样带调查。共观察到水鸟 4 9种 ,整个群落个体总数 345 0 4只。其中低潮盐藻光滩带有鸟类37种 ,占水鸟个体总数的 39% ;海三棱草外带有 19种 ,占 6 % ;海三棱草内带有 10种 ,占 5 % ;堤外芦苇带有 4种 ,占 3% ;堤内鱼塘 -芦苇区有 37种 ,占 4 7%。这一结果证实了把围垦地转变为鱼塘 -芦苇湿地的生态恢复行动的合理性 ,因为最大的越冬水鸟物种多样性和个体多度出现在这种湿地中。  相似文献   
90.
南京中山植物园秋冬季鸟类对植物种子的传播作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1999年10月20日-2000年1月20日,在南京中山植物园内随机收集鸟粪样品160份,共分离出874粒结构完整的种子和果核、3块鞘翅目昆虫残体和1块鸟类羽毛残块。已鉴定出842粒种子和果核,分属于16科20属26种(变种)。在鸟粪样品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种子依次分别属于冬青(Ilex purpurea)(22.22%)、圆柏(Sabina chinensis)(11.11%)、盐肤木(Rhus chinensis)(10.63%)、朴树(Celtis sinensis)(9.18%)、爬山虎(Parthenocissus tricuspidata)(7.73%)、龙柏(S.chinensis cv.kaizuca)(7.25%)等;种子数量相对较多的植物种类主要有冬青(23.52%)、盐肤木(16.15%)、圆柏(13.54%)、爬山虎(7.96%)、龙柏(7.96%)、小果蔷薇(Rosa cymosa)(5.34%)等。除经鸟粪传播外,鸟类还通过衔取果实以及在吞食果实后将种子呕出的方式传播种子。初步发芽试验表明,鸟粪样品中的爬山虎、盐肤木的种子,以及被鸟呕出的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楝树(Melia azedarach)的种子均可发芽出苗。鸟类传播种子使南京中山植物园内樟树、冬青、海桐(Pittosporum tobira)和红豆杉(Taxus chinensis)等栽培树种成功地侵入到位于植物园北缘的虎山山坡黑松(Pinus thunbergii)、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群落、以及植物园内山溪边的枫杨(Pterocarya stenoptera)、朴树群落等生境中。鸟类对种子的传播作用扩大了南京中山植物园内那些具有肉质果实、种子具有坚硬种皮或种子包被于坚硬果核中的植物种类的分布范围,促进了它们的自然更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