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5篇
  免费   168篇
  国内免费   844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5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湿地农田土壤磷素的分布、形态有与有效性及磷素循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学报》2001,21(12):2067-2073
  相似文献   
122.
中国农田土壤N2O排放通量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生态学报》2001,21(8):1225-1231
中国作为世界上一个重要农业大国,对全球大气中N2O浓度的影响正在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该研究采用针对农业土壤痕量气体排放估算建立的、基于N2O的产生、传输和消耗机理的反硝化分解(DNDC)模型,在建立了有关中国气候、农业土壤和农业生产的分县数据库基础上,估计了我国各县农业土壤N2O的排放通量,发现我国农田土壤N2O排放通量有较明显的地区差异,西北地区较低,东南地区较高.还发现无论温度升高,还是施肥量变化,对我国农田土壤N2O排放通量的影响,都存在区域差异,表现为东南地区的变化幅度较西北地区大,这可能与我国气候的干湿变化有较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3.
中国农田土壤N2O排放通量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王效科  庄亚辉  李长生 《生态学报》2001,21(8):1225-1232
中国作为世界上一个重要农业大国,对全球大气中N2O浓度的影响正在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该研究采用针对农业土壤痕量气体排放估算建立的,基于N2O的产生、传输和消耗机理的反硝化分解(DNDC)模型,在建立了有关中国气候、农业土壤和农业生产的分县数据库基础上,估计了我国各县农业土壤N2O的排放通量,发现我国农田土壤N2O排放通量有较明显的地区差异,西北地区较低,东南地区较高。还发现无论温度升高,还是施肥量变化,对我国农田土壤N2O排放通量的影响,都存在区域差异,表现为东南地区的变化幅度较西北地区大,这可能与我国气候的干湿变化有较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4.
保安湖麦穗鱼种生物学V.生产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1995年10月至1996年11月,依据有关种群参数估算了保安湖1#试验围拦中麦穗鱼的生产力。月平均瞬时生长率的变化与年龄和季节有关,随着年龄增加生长率降低,在生活史的早期阶段生长最快,生长率一般在春、夏季较高。在研究期间,种群平均生物量为18.27kg*hm-2,周年生产力为36.53kg*hm-2*a-1,P/B系数为2.0。1996世代对总生产力的贡献为67.9%。种群月平均生物量及生产力均表现出了较明显的季节变化,生物量在秋季(9月)出现峰值,生产力在冬季非常低,在夏季(7月)出现峰值,夏季生产力占总生产力的77.6%。  相似文献   
125.
无瓣海桑、海桑人工林的生物量及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深圳福田自然保护区无瓣海桑、海桑人工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了测定。根据叶、枝、干、花果和皮的生物量数据,分别获得了幂回归方程。林分的生物量及分配分析显示无瓣海桑、海桑和秋茄种群的凋落量分配均为叶>花果>枝。考虑种群年龄及人工种植的密度因素,6年龄无瓣海桑和海桑林的生物量积累是较高的。  相似文献   
126.
农田生态系统中 ,营养元素循环与平衡的研究已经受到许多学者的广泛关注 ,主要集中于N ,P ,K三要素的研究[1 ,2 ] 。微量元素养分循环的研究虽有一些报道[3 ,4] ,但主要集中于B和Zn元素 ,而对Mn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微量元素Mn具有植物营养和污染危害双重作用。在我国 ,Mn肥的应用研究 ,包括肥效、施肥技术、丰缺诊断等已取得较大进展 ,Mn对环境污染及危害影响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随着Mn肥应用面积日益扩大 ,研究其在土壤 植物系统中循环与平衡 ,以维持Mn肥对作物适量供应 ,促进农田生态系统Mn肥的良性循环以及控制土…  相似文献   
127.
本文综述农田防护林对土壤物理性质、土壤肥力状况、土壤微生物分布、土壤酶的活性、保土效应等方面的改良效益,提出了农田防护林带胁地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克服的措施,以期引起人们对农田防护林在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8.
本文利用中国第31-33次南极科学考察在罗斯海陆架区采取的表层沉积物样品,研究了生物硅含量、硅质微体生物遗骸丰度分布特征和放射虫属种组合及其与海洋环境和生态的关系。研究显示,区域上生物硅含量是硅藻、放射虫和海绵骨针共同沉积的结果。其中,高的硅藻和放射虫丰度指示了罗斯海陆架区西部表层水初级生产力,而高的海绵骨针丰度可能与悬浮食物来源有关。主要放射虫属种的Q型因子分析将37个放射虫优势种归为四类属种组合。其中,以Antarctissa denticulata为优势种的组合代表寒冷的南极表层水;以Plectacantha oikiskos-Antarctissa(?) sp.1为优势种的组合指示水深和地形变化大、高初级生产力的近岸环境,代表罗斯海季节性海冰生成活跃的冰缘区;以Antarctissa strelkovi-Trisulcus borealis为优势种的组合中,A.strelkovi可能指示表层水硅酸盐浓度较高的浅水环境,而Trisulcus borealis和其它优势种可能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以Lithomelissa setosa为优势种的组合主要受到上层冷暖水团混合的影响较大,可能指示侵入罗斯海陆架中部的变性绕极深层水。  相似文献   
129.
池源  石洪华  孙景宽  李捷  杨帆  付战勇 《生态学报》2018,38(8):2683-2697
我国拥有丰富的海岸带蓝色碳汇,准确把握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状况,辨识不同人为干扰下蓝碳生态系统NPP的时空分布特征具有重要意义。以黄河三角洲为研究区,以近30a(1987年、1995年、2005年、2016—2017年)为时间尺度,通过遥感手段和现场调查,对黄河三角洲NPP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近30年来研究区NPP均值和总量呈现先下降又略微增长的特征,2016—2017年度NPP平均值为294.38g C m~(-2)a~(-1),总量为710.05Gg C/a,表现出显著的季节差异。(2)研究区NPP在各行政区、保护区和地表覆盖类型中均表现出了明显的空间分异性;2016—2017年度NPP分区结果显示,不同分区面积由大到小依次为中生产力区(49.5%)、低生产力区(38.3%)和高生产力区(12.1%)。(3)研究区NPP的时空分异性是地表覆盖类型和植被生长状况共同影响的结果,海陆交互作用、开发利用活动和近年来的生态建设是NPP时空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4)湿地植被和农田是研究区碳汇的主要贡献者,20世纪90年代以来二者NPP均值逐渐上升,在2016—2016年度分别达570.28g C m~(-2)a~(-1)和335.92g C m~(-2)a~(-1);近30年来,湿地植被NPP总量逐渐减少,农田NPP总量则逐渐增加。湿地植被是海岸带蓝碳的典型载体,农田作为位于滨海地区、由湿地植被转化而来、本身具有较高固碳能力和潜力的碳汇类型,可作为海岸带蓝碳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30.
生物炭施用的固碳减排潜力及农田效应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徐敏  伍钧  张小洪  杨刚 《生态学报》2018,38(2):393-404
气候变暖及粮食安全是保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生物炭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较高碳含量等特点,能增加土壤碳储量,提高土壤物理及化学性质,提高农田产出,能应对高温胁迫及土壤退化双重压力,具有一举多赢的生态环境效益,在缓解温室效应及粮食危机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分析了生物炭固碳减排潜力及农田效应影响因素(包括:生物炭原料、制备温度、施用量、土壤类型等)。综合固碳减排及提高产出两方面因素,提出了较合适的生物炭施用标准,即300—700℃制备的农林废弃物生物炭,且施用量不超过5%。对生物炭固碳减排及田间效应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