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7篇
  免费   165篇
  国内免费   877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5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中国森林生产力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英文)   总被引:49,自引:3,他引:4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国内外关于森林生物生产力的研究资料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的预测结果,本文对中国的森林生产生产力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对其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作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森林的总生物量为4.0-7.1PgC(1PgC=10^9tC),均值为4.6PgC,总生物生产力(不包括经济林和竹林)为0.4-0.6PgC.a^-1,均值为0.5PgC.a^-1;按已知的全球变化预测结果,CO2浓度倍增后,中国森  相似文献   
112.
通过将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与3种杨树品种(小黑杨(Populus cv.“Xiaohei”),昭林6号杨(P.cv.“Zhaolin06”)和欧美杨64号(P.euramericane cv.“N3016”))的人工林分别按株混和行混两种方式进行混交实验,研究了固氮植物沙棘对亚湿润干旱区的杨树人工林生长和生产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哪一种杨树品种或混交方式,沙棘与杨树混交后能显著地增加杨树人工林的生长量,林分平均胸径增加6%~38%,林分平均高增加8%~23%。在株混方式中,杨树地上部生物量大于杨树纯林的地上部生物量。但是在行混方式中,呈现相反的规律,这是由于行混方式中单位面积的杨树株数少。无论哪一种杨树品种或混交方式,杨树与沙棘混交林的地上部净生产力大于杨树纯林的地上部生产力。在株混和行混两种方式中,沙棘占总地上部净生产力的比例分别为20%和41%,但草本植物所占的比重很小。  相似文献   
113.
鹤山马占相思人工林的生物量和净初级生产力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鹤山马占相思(Acacia mangium)人工林的群落结构,生物量、净初级生产力的研究表明,15龄的马占相思人工林乔木层总生物量为196.94t.hm^-2,其中树干为80.75t.hm^-2,树枝为55.14t.hm^-2,树叶为19.69t.hm^-2,根为41.36t.hm^-2,该人工林1-7龄生物量增长迅速,而7-11龄的生物量增则相对较慢,11龄后生物量趋。11龄马占相思林的净  相似文献   
114.
研究了我国北方地区主要轮作制度下,土壤一植物生态系统中硫的主要输入(归还)与输出(攫取)途径.结果表明,在我国北方普遍推行的小麦-玉米轮作制中,作物收获物从土壤中攫取的硫素总量为每年26.4kg·hm^-2,由根系和植物其它残留物归还给土壤的硫素为每年6.8kg·hm^-2;在小麦.大豆轮作制中。作物收获物从土壤中攫取的硫素总量为每年24.4kg·hm^-2,对土壤的归还量为每年7.2kg·hm^-2;而在玉米-油菜轮作制中,收获物从土壤中攫取的硫量为每年45.4kg·hm^-2,归还给土壤的硫量为每年8.7kg·hm^-2;其它作物如棉花、高粱、花生、水稻种植一季通过收获物从土壤中带走的硫量分别为每年7.9、6.4、6.7和18.9kg·hm^-2。对土壤的归还量分别为每年2.6、1.8、4.3和5.6kg·hm^-2.通过对系统主要输入输出通量的估算,几种主要农田生态系统硫盈亏的状况计算结果说明,供试作物皆存在硫亏缺状况:小麦每年6kg·hm^-2、玉米8.5kg·hm^-2、油菜24kg·hm^-2、水稻7.1kg·hm^-2.  相似文献   
115.
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研究回顾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高飞  任海  李岩  柳江 《生态科学》2003,22(4):360-365
植被的净第一性生产力(NPP)反映了植物每年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碳总量,目前NPP研究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回顾国内外植被NPP研究的历史,对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在NPP研究中的应用做了分析,并对近期陆地植被NPP研究的特点及发展趋势作了总结。  相似文献   
116.
对现有的区域植被动态模拟模型进行了改进,使之包含了土地利用分布格局对植被和生态系统相关过程的影响.改进后的模型被用于研究中国东部南北样带(NSTEC)植被和净第一性生产力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模拟结果显示土地利用格局对未来气候条件下植被分布的变迁和生产力形成过程有非常显著的影响.与没有土地利用约束的情形相比较,土地利用作为限制条件缓减了植被类型之间的竞争,从而减少了模拟的样带区域内常绿阔叶林,但增加了模拟灌木和草地的分布.土地利用约束使得模拟得到的当前条件下的净第一性生产力更为接近实际情况,且未来气候条件下的生产力改变量更为可信.对未来CO2倍增条件下7个大气环流模型预测的气候情景的模拟结果表明:落叶阔叶林将显著增加,但针叶林、灌木和草原的分布将下降.未来气候条件下NSTEC样带的净第一性生产力总量将增加.预测样带北部的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变化范围大于样带南部.温度变化比降水变化对样带的生产力具有更强的控制.  相似文献   
117.
利用CASA模型模拟西南喀斯特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   总被引:35,自引:12,他引:23  
董丹  倪健 《生态学报》2011,31(7):1855-1866
基于SPOT NDVI遥感数据并结合数字高程模型、气象数据和植被参数,利用实测植被生产力计算和修正最大光能利用率,通过改进CASA过程模型,本文估算了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1999—2003年的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结果表明:1)改进后的CASA模型模拟的植被NPP与实测值相关性显著,可较好用于西南喀斯特植被的NPP估算;2)西南8省市区1999—2000年喀斯特和非喀斯特植被的NPP有轻度增加,但空间变化不显著,2001年低值区范围增加,2002年NPP高值区的范围明显扩大,随后在2003年又降低,但仍高于2001年;3)5年间西南喀斯特地区年NPP的变化范围是381.7—439.9 gC m-2 yr-1,平均值为402.34 gC m-2 yr-1,逐年NPP波动中呈现总体增长趋势,平均增加值为9.93 gC m-2 yr-1,5年总增加量为11TgC,但非喀斯特地区的年NPP平均值和增加值都大于喀斯特地区;4)5年间喀斯特地区的热带森林、亚热带森林、灌丛和草地的逐年NPP均小于非喀斯特地区,温带森林和农业植被则相反;这6种典型植被年NPP均呈增加趋势,热带森林的增加值最大,草地最小,非喀斯特地区植被NPP的增长趋势相似,但每种植被的年NPP增加值均大于喀斯特地区。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NPP的时空变化与气温、降水和太阳辐射的变化有关,而喀斯特植被NPP低于非喀斯特地区,则主要由喀斯特地区水分匮缺、土壤贫瘠等恶劣条件而抑制植物生长造成的。  相似文献   
118.
不同肥力水平农田生态系统SPAC水分状态及能量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思春  王玉  吕家珑  张一平  陈建文 《生态学报》2002,22(12):2104-2110
通过对农田生态系统土壤 -植物 -大气连续体系 (SPAC)水分、温度等昼夜观测 ,确定温度是影响 SPAC水分能量的重要因素 ,土壤水势呈现温度正效应 ,植物、大气水势呈现温度负效应。温度与土壤 -植物间水势差 (ψS- P)和植物 -大气间水势差 (ψP- A)呈正相关。农田生态系统 SPAC水分热力学函数研究得出 ,不论高、低肥区 ,冬小麦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 ,水分的相对偏摩尔自由能 (ΔG)均为土壤 >植物 >大气 ;水分相对偏摩尔熵 (ΔS)、焓 (ΔH)均为大气 >植物 >土壤 ;冬小麦在拔节期和扬花期 ,土壤水 ΔG皆为高肥区 <低肥区 ;植物水分 ΔG拔节期为高肥区 >低肥区 ,扬花期相反为高肥区 <低肥区 ;两个生育期大气水分 ΔG均为高肥区 >低肥区。在拔节期土壤 -植物间水分的 ΔG差值 (ΔGS- P=ΔGS-ΔGP)、植物 -大气间水分ΔG差值 (ΔGP- A=ΔGP-ΔGA)均为高肥区 <低肥区 ,扬花期ΔGS- P为高肥区 >低肥区 ,而ΔGP- A为高肥区 <低肥区。  相似文献   
119.
华南稻田农田害鼠复合防治指标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淼  冯志勇 《生态学报》2003,23(1):211-217
依据对华南地区稻田3种主要害鼠黄毛鼠、板齿鼠和小家鼠的田间捕获率调查,以及对害鼠造成的相应水稻产量损失率(y)研究,建立了水稻产量损失率与鼠密度关系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确定板齿鼠作为本项研究的标准鼠种,利用3种农田鼠害的捕获率在回归方程中对应的系数,计算出农田害鼠的标准当量损害指标。结果显示,每个标准鼠单位造成的水稻产量损失率分别相当于4.084个黄毛鼠当量单位,或31.593个小家鼠当量单位。进一步,对原始调查数据进行二次处理,建立了标准当量(x)与(y)的相互关系数学模型;文中配合EIL计算公式,求出了在不同水稻产量和不同灭鼠效果等条件下的华南农田害鼠的复合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120.
优化肥料结构促进稻田土壤生态良性循环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1985 ̄1992年在福州、莆田两地,2次进行8年16个稻作年次定位试验。结果表明,尿素分别与红萍、绿肥、厩肥、稻草配合施用,对稻田土壤物理性状、碳氮平衡、微生物区系、酶活性、供肥能力等生态良性循环有积极的影响;稻谷平均每公顷年产量比等氮量尿素为对照的,增产分别为10.7%、11.4%、9.6%、6.5%。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土壤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