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5篇
  免费   168篇
  国内免费   844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5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遥感在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40,自引:7,他引:33  
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 (简称NPP)是指绿色植物在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所累计的有机物数量 ,是由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机质总量中扣除自养呼吸后的剩余部分。它直接反映了植物群落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的生产能力。据研究 ,在假使生态系统的呼吸作用保持恒定的条件下 ,植被NPP每增长 2 %就会净吸收 1Gt(10 15t)的C(碳物质 ) [3 8] 。所以 ,近几年来各国学者对NPP的研究倍受重视 ,尤其在国际生物学计划 (IBP)期间进行了大量的植物NPP的测定 ,并以测定资料为基础联系环境因子建立模型对植被NPP的区域分布进行评估 ,极大地促进了…  相似文献   
112.
不同肥力水平农田生态系统SPAC水分状态及能量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思春  王玉  吕家珑  张一平  陈建文 《生态学报》2002,22(12):2104-2110
通过对农田生态系统土壤 -植物 -大气连续体系 (SPAC)水分、温度等昼夜观测 ,确定温度是影响 SPAC水分能量的重要因素 ,土壤水势呈现温度正效应 ,植物、大气水势呈现温度负效应。温度与土壤 -植物间水势差 (ψS- P)和植物 -大气间水势差 (ψP- A)呈正相关。农田生态系统 SPAC水分热力学函数研究得出 ,不论高、低肥区 ,冬小麦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 ,水分的相对偏摩尔自由能 (ΔG)均为土壤 >植物 >大气 ;水分相对偏摩尔熵 (ΔS)、焓 (ΔH)均为大气 >植物 >土壤 ;冬小麦在拔节期和扬花期 ,土壤水 ΔG皆为高肥区 <低肥区 ;植物水分 ΔG拔节期为高肥区 >低肥区 ,扬花期相反为高肥区 <低肥区 ;两个生育期大气水分 ΔG均为高肥区 >低肥区。在拔节期土壤 -植物间水分的 ΔG差值 (ΔGS- P=ΔGS-ΔGP)、植物 -大气间水分ΔG差值 (ΔGP- A=ΔGP-ΔGA)均为高肥区 <低肥区 ,扬花期ΔGS- P为高肥区 >低肥区 ,而ΔGP- A为高肥区 <低肥区。  相似文献   
113.
施用EM堆肥对土壤螨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郑长英  胡敦孝  李维炯 《生态学报》2002,22(7):1116-1121
对不同施肥条件下农田中的土壤螨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EM堆肥区土壤有机层加深,土壤螨垂直分布下限下移;(2)施用EM堆肥土壤螨数量多,物种丰富,分布均匀,长期施用EM堆肥可以形成多层次的食物网络,传统堆肥区土壤螨数量和种类较化肥区多,单纯施用化肥的农田,土壤螨数量和种类呈减少趋势,群落结构稳定性差,土壤生物间的联系向单一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4.
覆膜对春小麦农田微生物数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41,自引:4,他引:37  
宋秋华  李凤民  王俊  刘洪升  李世清 《生态学报》2002,22(12):2125-2132
研究了黄绵土区不同覆膜时期对旱作麦田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其与土壤碳、氮、磷含量的关系。丰水的 1 999年 ,土壤微生物数量增长早 ,延续时间长 ,覆膜 60 d微生物数量最高 (3 3 .93 8× 1 0 6 /g dry soil) ,其次为全程覆膜 (3 2 .2 5 9× 1 0 6 ) ;干旱的 2 0 0 0年微生物平均数量只有 1 999年的 3 6.5 % ,在后期有一定降水后微生物数量才出现高峰 ,以全程覆膜数量最高(1 4.83 6× 1 0 6 ) ,覆膜 60 d次之 (1 1 .5 2 9× 1 0 6 )。 1 999年各类群微生物数量同土壤有机碳之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2 0 0 0年相关系数几乎全面下降 ,氨化细菌、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 ,甚至微生物总量同土壤有机碳之间都已不再显著相关。 1 999年土壤全氮同氨化细菌、硝化细菌、亚硝化细菌、解磷细菌及微生物总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 ,2 0 0 0年只与氨化细菌、亚硝化细菌、微生物总数显著负相关。土壤速效磷含量在 1 999年与解磷细菌显著负相关 ,而在 2 0 0 0年相关已不再显著。两年试验结束后 ,全程覆膜处理有机质下降 2 1 .2 % ,覆膜 60 d处理下降 1 7.2 % ,覆膜 3 0 d和不覆膜处理下降相对较小 (4 .3 %和 6.7% )。由于施用化肥 ,土壤全氮有明显升高。速效磷在 1 999生长季和随后的休闲期都有升高 ,在干旱的 2 0 0 0  相似文献   
115.
辽北地区农田防护林杨树新无性系的引进与优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辽宁省昌图县前双井镇以引进的6个无性系新品种杨树为材料,用乡土杨富杂Ⅱ号为对照作栽培比较试验,观察其生长量,抗寒性,感病性,感虫性等指标,用评分法评价各种综合表现的优劣。结果表明,N-119杨各项指标明显地超过对照,并优于其它品种,可扩大栽培,赛路杨生长量明显地超过本地乡土杨,且感病性,抗寒性等方面等于或接近对照,有一定的引种价值。  相似文献   
116.
我国不同季节陆地植被NPP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阐明不同季节陆地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将有助于理解陆地生态系统和气候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NPP变化机制。本文使用1982-1999年间的AVHRR/NDVI、气温、降水以及太阳辐射等资料,结合植被分布图和土壤质地图,利用生态过程模型,研究不同季节我国陆地植被NPP的年际变化及其地理分异。结果表明,在1982-1999年的18年间,4个季节的NPP都呈显著增加趋势。其中,春季是NPP增加速率最快的季节,夏季是NPP增加量最大的季节,不同植被类型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有很大差异。常绿阔叶林,常绿针叶林和落叶针叶林NPP的增加主要由生长季节的提前所致。而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矮林灌丛,温带草原及草甸,稀树草原、高寒植被,荒漠以及人工植被NPP的增加主要来自生长季生长加速的贡献。从区域分布看,在四季中春季NPP增加量最大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季风区域;夏季NPP增量最大的地区包括西北干旱区域和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小兴安岭-长白山区,三江平原,松辽平原,四川盆地,雷州半岛,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以及江南山地东部;而秋季植被NPP增加量最大的地区主要有云南高原-西藏东部和呼伦湖的周围等地区。不同植被和地理区域NPP的这些响应方式与区域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趋势有关。  相似文献   
117.
黄土高原草地畜牧业产业形成与发展的牧草生产力基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黄土高原197个区县土地利用方式重新规划的基础上,对黄土高原畜牧业产业形成与发展的牧草生产潜力进行了分析预测。结果表明:规划的牧、林、农、果用地占生产用地的比例分别是草地44%、林地22%、基本农田20%、果园14%;197个区县草地牧草生产、作物秸秆、草田轮作和果园种草预测的总牧草饲料生产潜力达104881028t/a(其中,草地牧草生产潜力约占45%,达47196462.7t/a),可载畜104881028个羊单位/a(其中草地可载畜47196462.7个羊单位/a)。按1999年不变价格计算,黄土高原预测畜牧业总产值将达到5244051万元RMB/a,是1999年畜牧业总产值的5.3倍,超过1999年黄土高原农业总产值14%。农业人口人均预测畜牧业产值大于l000元的区县占59%;小于l000元的区县占41%。此外,预测的农业总产值将达到l147.2234亿元RMB/a,其中畜牧业、果业、林业和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是46%、27%、14%和13%。随着畜牧业产业链的逐步建立与完善,产业发展布局的日趋合理,黄土高原畜牧业生产总值将有较大幅度的提高,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将有进一步的改善。黄土高原草地畜牧业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有望成为黄土高原优化的生产一生态新产业带建制中的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118.
泛函连接网络计算软件及其在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针对农田生物多样性分析的需要,研制出泛函连接网络(FLANN)计算软件。该软件由7个Java类和1个HTML文件组成,是一种Internet在线计算工具,可运行于多种操作系统和Web浏览器上,并在各种类型的PC及工作站上使用,可读取多种类型的数据库文件。对水稻田昆虫生物多样性的两组取样调查数据Zmar18和Zapr15,用生物多样性工具软件LUMP和非监督分类-离差平方和聚类法进行统计归纳及分类,分别划分为21个和20个功能群,各包含60个样本。以FLANN计算软件对昆虫生物多样性进行了模式分类分析。结果表明,泛函连接网络的模式分类及预测与实际测查结果吻合良好。泛函连接网络Internet在线计算软件的应用可促进生物多样性数据采集和分析的规范化,有利于数据和信息共享,也为形成高度的生物多样性智能分析系统提供了一种工具。  相似文献   
119.
当森林生态系统转变成农田生态系统时,会把C4植物有机质导入到曾在C3植被下发育的土训中去,使土壤中含有来源不同的土壤有机质,引起碳同位素组成变化。因此,可以利用碳同位素来区分土壤有机质来源,实验结果表明,耕作几十年后原森林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仍占有主要地位,来源于原始C3植被的有机碳的比例为66.7%,但容易矿化的、对植物营养有效的有机质含量较低,这与当地的耕作方式有关,需要加强对植物残留物返回土壤工作的管理。  相似文献   
120.
农田-荒地边缘地带中蝗虫边缘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廉振民  于广志 《生态学报》2001,21(8):1269-1275
探讨了中华蚱蜢等10种蝗总科昆虫对农田-荒地的边缘反应。研究发现,就同一边缘而言,有些物种的多度在靠近边缘时上升,而有些物种则下降。从科的水平上分析的结果与物种水平上的分析有差异。为了更精确地了解边缘对蝗虫的分布格局的影响,从物种水平上对其进行分析是 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