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92篇
  11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61.
什么是可持续性科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可持续发展是我们时代的主题,也是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自20世纪70年代,尤其是近20年来,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日益频繁地出现在学术文章、政府文件以及公益宣传和商业广告之中.然而,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的科学——可持续性科学——是在21世纪初才开始形成的.该科学在短短的十几年中迅速开拓、不断发展,正在形成其科学概念框架和研究体系.中国是世界大国,是可持续性科学的哲学思想——“天人合一”——的故乡,有必要承担起时代之重任,在追求“中国梦”的同时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并积极参与进而引领可持续性科学的研究和实践.为了帮助实现这一宏伟而远大目标,本文拟对可持续性科学的基本概念、研究论题和发展前景作一概述.可持续性科学是研究人与环境之间动态关系——特别是耦合系统的脆弱性、抗扰性、弹性和稳定性——的整合型科学.它穿越自然科学和人文与社会科学,以环境、经济和社会的相互关系为核心,将基础性研究和应用研究融为一体.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往往因时、因地、 因人而异.因此,可持续性科学必须注重多尺度研究,同时应特别关注 50到100年的时间尺度和景观以及区域的空间尺度. 景观和区域不但是最可操作的空间尺度,同时也是上通全球、下达局地的枢纽尺度.可持续性科学需要聚焦于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福祉的相互关系,进而探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过程,以及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变化和其他社会经济驱动过程对这一关系的影响.我们认为,景观和可持续性是可持续性科学的核心研究内容,也将是可持续性科学在以后几十年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62.
陈昕  廖凌云  刘铠宇  郭铭煌  吴南雁 《生态学报》2024,44(12):5159-5172
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旨在提升社区生态福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目前对自然保护地社区福祉测度研究多从社会经济福祉方面进行测度,较少考虑生态福祉及其空间关联。构建中国国家公园社区福祉综合评估框架,以武夷山国家公园内A村为例测度其12个村民小组的社会与生态福祉,探究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基于耦合协调度分析提出社区分类调控优化策略。结果显示:(1)A村的社会经济福祉呈现以村道向东西两侧递减的分布趋势;(2)自然生态福祉整体上呈现由北部向南部递减的空间分布趋势;(3)A村的社会与生态福祉的耦合关系呈现协调型、磨合型、拮抗型和失调型4种类型,以协调型和磨合型为主。(4)选择与行动的自由(0.747)、基础生活资料 (0.742)和家庭经济(0.732)是影响整体耦合协调度的主要因素,而不同耦合协调类型的主要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基于此,本研究针对拮抗型和失调型社区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63.
草地是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也是我国主要的畜牧业资源之一。随着草地退化日益严重,草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草地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对牧区牧民带来巨大的生计压力。系统分析草地质量对牧户生计的影响,对于制定有效的草地修复政策,增强牧户的草地退化适应能力,减轻牧区贫困人口的生计脆弱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内蒙古典型草原区作为研究区,利用2017年和2019年野外采样数据及2021年牧户访谈数据,构建了牧户生计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草地质量对牧户生计脆弱性的影响,并探究了影响牧户生计脆弱性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内蒙古典型草原区纯牧户、牧兼户和非牧户的草场面积、人均收入差异不大,纯牧户、牧兼户的家庭劳动力较丰富,非牧户家庭劳动力较少;纯牧户、非牧户的生计脆弱性较高,牧兼户的生计脆弱性较低;草地质量是纯牧户生计脆弱性的关键影响因素,修复草地生态环境能够降低牧户生计脆弱性;发展以牧业为主的多样化生计、提高牧户家庭的健康水平和信贷资本,均有利于降低牧户生计脆弱性。  相似文献   
64.
在西双版纳大卡老寨通过随机抽样和农户推荐选择 8户农民 ,对其薪炭林采用典型取样法设立 8个样方进行调查并结合全村 6 0 %抽样比例的半结构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社会经济状况调查。结果表明 :不同农户之间薪炭林物种丰富度和农业物种丰富度指数差异较大。不同农户的薪炭林因植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 ,导致不同农户薪炭林之间植物群落相似性系数较小 ,不同农户薪炭林植物资源具有的经济效益各不相同。从而说明不同农户在保存物种丰富度和发展农业物种丰富度的同时 ,获得的经济效益存在差距。采用曲线S =a blnB作为农户数 -物种数曲线的拟合模型初步确定一个村寨薪炭林户级水平农业生物多样性的抽样比例为 1 5 %。文末附大卡老寨农户薪炭林户级水平植物编目 ,包括当地名、拉丁名、中文名、利用部分和用途等  相似文献   
65.
相对于城市居民,气候变化对农户的影响更为直接与强烈,而农户对气候变化的感知是其采取适应策略的重要前提。目前,相关领域的宏观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以家庭为单位的典型调查分析相对缺乏,基于不同地域农户对比的微观实证研究则更未见于报道。选择中部内陆河南省与东部沿海福建省典型农区的一个村庄作为研究样地,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法(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PRA),基于中部和东部村庄144份与153份有效问卷数据,从家庭尺度探讨内陆与沿海农户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感知与生计适应的结构性差异。结果显示:农户对气温与降水的变化感知直接且强烈,能较一致地回顾气候变暖的强度与时期,中部农户对降水变化的感知度较强;接近一半的农户将气候变暖归因于人类因素,至于人类活动内容(如工业排放、汽车增加、个人与家庭、农业污染、农村建设等)对气候变化变暖影响的认知,中部与东部农户则存在显著性差异;农户对气候变化影响的感知不如预期深刻;农户对气候变化的生计适应趋于多样化,包括外出打工、改变种植方式、修建基础设施与多样化经营等。  相似文献   
66.
不同生计方式农户的环境感知——以甘南高原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雪雁 《生态学报》2012,32(21):6776-6787
准确的环境感知是合理环境行为的前提,利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方法,研究了甘南高原不同生计方式农户的环境感知。结果发现:(1)甘南高原农户生计方式较单一,生计多样化指数仅为1.76,纯牧区、半农半牧区、农区农户的非农化水平依次提高,但非农活动均以外出打工为主;(2)随着非农化水平的提高,农户的生态关注度、生态保护认知度以及生态变化感知度发生有规律变化,纯农户、兼业户、非农户的生态关注度、生态恶化感知度依次降低,但生态保护认知度依次增强; 3) 非农户、兼业户的环保活动参与度强于纯农户。  相似文献   
67.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以明晰林地使用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改革。在改革过程中,会涉及到广大农户的切身利益,如何保障广大农户的切身利益,使改革工作做到以人为本,是改革成败的关键,同时也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要务。  相似文献   
68.
郝海广  勾蒙蒙  张惠远  张强  刘煜杰 《生态学报》2018,38(19):6810-6817
生态补偿是以经济手段为主调节相关者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最终实现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和居民福祉"双赢"。尽管我国在生态补偿效果评估方面已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更多关注的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提升,忽略了生态补偿对社区居民福祉的影响及其反馈关系,影响了生态补偿政策的成效和可持续性。围绕生态补偿效果评估中涉及到的主要内容和关键的科学问题,对相关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认为:生态补偿、农户福祉、生态系统服务三者之间的耦合关系是生态补偿效果评估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生态系统服务、农户生计、成本效益是评估生态补偿效果的3个核心指标;综合自然、人文两个因素统一的生态补偿评估与调控模型与方法体系,是亟待研究探索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69.
曹兰芳  曾玉林 《生态学报》2020,40(18):6694-6703
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变迁后农户成为集体林区商品林和公益林的经营管护主体,本研究基于林地资源属性差异将农户分为商品林农户与公益林农户,阐释了林地确权与政府管制作用于两类资源异质性农户林业管护行为的影响及差异。研究表明:林地确权能有效激励两类资源异质性农户林业管护意愿和管护强度;林木采伐管制对商品林农户林业管护行为没有产生消极影响,但对公益林农户林业管护行为有显著消极影响;林权抵押贷款管制消极影响公益林农户林业管护行为;生态补偿不能直接促进公益林农户林业管护行为,但其能有效弱化林木采伐管制和林权抵押贷款管制的消极影响,促进公益林农户林业管护行为。本研究对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林改配套政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0.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在现有TAM模型基础上,提出了农户技术选择意愿模型,将规范信念、感知风险等要素纳入模型的概念框架,利用SEM的测量模型与结构模型研究方法,基于湖北地区农户调研,对所提出的模型与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与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农户特征对转基因水稻的易用性与有用性的感知有显著差异;农户对转基因水稻的感知易用性对感知有用性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户关于转基因水稻的感知易用性、主观规范信念对感知有用性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户关于转基因水稻的感知有用性对其种植意愿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不同类型的风险感知对农户转基因水稻种植意愿的影响也存在较大差异。最后,提出了转基因水稻推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