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1篇
  免费   202篇
  国内免费   9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881.
摘要 目的:探讨扫频源光学相干层析成像(SS-OCT)在不同肾功能状态糖尿病黄斑水肿(DME)患者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疗效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80例DME患者,根据尿白蛋白含量将患者分为正常蛋白尿组(35例,<30 mg), 微量蛋白尿组(28例,30~300 mg)和大量蛋白尿组(17例,>300 mg)。所有患者均接受抗VEGF治疗,比较不同肾功能状态临床疗效差异,SS-OCT技术测量治疗前后黄斑区中央视网膜厚度(CRT)、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FAZ周长、中心凹旁300 μm血流密度(FD-300)、旁中心凹浅层及深层视网膜血流密度的变化。结果:大量蛋白尿组治疗总有效率低于正常蛋白尿组、微量蛋白尿组(35.29% vs 60.71%、85.71%,P<0.05)。三组治疗后CRT、FAZ面积、FAZ周长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FD-300、旁中心凹浅层血流密度、深层血流密度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大量蛋白尿组治疗前、后CRT、FAZ面积、FAZ周长大于正常蛋白尿组、微量蛋白尿组(P<0.05),且微量蛋白尿组大于正常蛋白尿组(P<0.05);大量蛋白尿组治疗前、后FD-300、旁中心凹浅层血流密度、深层血流密度低于正常蛋白尿组、微量蛋白尿组(P<0.05),且微量蛋白尿组低于正常蛋白尿组(P<0.05)。结论:SS-OCT可准确定量评估不同肾功能状态DME患者抗VEGF治疗前后CRT、FAZ形态以及血流灌注的变化,可用于评估抗VEGF疗效。  相似文献   
882.
为了探讨抗氧化剂对造血干细胞在低温条件下损伤的防护作用,将小鼠骨髓细胞置于4℃条件下保存,观察在保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Cu、Zn、SOD对细胞死伤的防护效果和马血清对细胞回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含20%的马血清保养液中加入SOD1.65U或0.165U/ml,保存3天,CFU-GM、CFU-E、BFU-E、CFU-Meg、CFU-Mix的产率分别为对照组(不加SOD)的6.2、2.6、2.9、4.0和5.1倍,明显提高了造血祖细胞的活存率,其中CFU-GM和CFU-Mix达到保存前水平。SOD的有效作用机理不是对造血祖细胞增殖调控作用,而是防护了细胞的死亡。这可能与其清除过氧自由基的抗氧化作用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83.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的结构与功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受体是存在于血管内皮细胞,介导内皮细胞增殖分化的跨膜受体.研究较多的有两种VEGF特异受体:Flt和KDR.Flt和KDR的基因结构及染色体定位已基本确定,这二者均属RTK Ⅲ型受体,结构相似.细胞外区均有7个类似免疫球蛋白结构,细胞内区催化域均有酪氨酸激酶插入区.当VEGF与受体结合时,引起受体自身的磷酸化,发生细胞内反应.在血管发生与生长、创伤修复、炎症、肿瘤和某些血管疾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84.
本实验对慢性减压缺氧(5000m)过程中肺动脉ACh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作了动态观察,并结合分析了其与内皮超微结构和肺动脉压演变的关系。结果表明,缺氧3─21d,平均肺动脉压(mPAP)显著递增(P<0.05─0.001),而缺氧40d组基本与缺氧21d组持平,未再进一步升高。缺氧1d组,各ACh浓度(10-10、10-9、10-7、10-6、10-5mol/L)引起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明显受抑(P<0.05─0.001)。缺氧7d组,舒张反应的受抑程度与缺氧1d组基本相同;但ACh10-5mol/L引发的反应则较缺氧1d时更弱。缺氧21d和40d组,ACh10-6和10-5mol/L引起的舒张反应,尽管仍显著低于对照,但却基本上高于缺氧1d和7d组。其余各浓度ACh引发的反应则已趋于恢复至对照水平。电镜观察,缺氧1─14d肺动脉内皮呈逐渐加重的水肿变性;缺氧21─40d内皮水肿消失,代之出现渐趋活跃的内皮增生。结果提示,随缺氧时间延长,因内皮从损伤逐渐加重到出现代偿适应,可能存在相应的内皮舒张因子由释放减少到有所恢复的动态变化过程,并对整体肺动脉压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85.
人类CD34^+造血干/祖细胞的分子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造血干/祖细胞(HSC/HPC)以有序的不同年龄等级结构状态存在于体内,它们的增殖、分化、成熟及程序死亡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CD34抗原是目前所能认识表达在HSC/HPC表面上的最早抗原分子,对其分子结构的研究使人们更加认识到CD34^+HSC/HPC的不同功能亚群、表达范围及其它生物学特征,诸如细胞周期状态、光散射性、造血生长因子受体(HGFsR)P糖蛋白(Pgp)或多药耐药基因(MDR)的表  相似文献   
886.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2(Flk-1)在哮喘大鼠气道中表达变化及其对气道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SD大鼠1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哮喘模型组和地塞米松干预组各6只.以腹腔注射1%卵蛋白致敏和2%卵蛋白雾化吸入激发复制哮喘模型,干预组在每次激发前给予地塞米松干预.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气道平滑肌α-actin以及VEGF和Flk-1蛋白质在不同组大鼠肺组织的表达程度;用RT-PCR方法检测VEGF和Flk-1mRNA在不同组大鼠肺组织的表达程度;采用HMIAS-2000型高清晰度彩色医学图文分析系统进行图像分析.结果 (1)哮喘模型组气道壁平滑肌厚度较对照组和干预组显著增加(P<0.05).(2)哮喘模型组VEGF及Flk-1蛋白质在大鼠肺组织中的表达较对照组和干预组显著增加(P<0.05).(3)哮喘模型组VEGF144,VEGF188 mRNA和VEGF205 mRNA在大鼠肺组织中的表达较对照组和干预组显著增加(P<0.05或P<0.01).哮喘模型组Flk-1mRNA在大鼠肺组织中的表达较对照组和干预组显著增加(P<0.05).直线相关性分析显示,气道壁平滑肌厚度与大鼠肺组织中VEGF205,188,144及Flk-1mRNA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分别为0.739,0.747,0.744,0.682;P<0.05);气道壁平滑肌厚度与大鼠肺组织中VEGF及Flk-1蛋白质表达水平也呈正相关(r分别为0.693,0.672;P<0.05).结论哮喘模型大鼠肺组织中VEGF及其受体Flk-1表达上调,并与气道平滑肌增殖有密切关系.该结果提示VEGF及其受体2可能参与了哮喘气道重建中气道平滑肌增殖的过程.  相似文献   
887.
目的 从血管形成角度探索青春型双歧杆菌预防大肠癌生长的途径。方法 建立大肠癌裸鼠移植瘤模型,以免疫组化法检测大肠癌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蛋白表达水平及其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双歧杆菌预防组大肠癌VEGF的阳性细胞密度及MVD的数量均明显低于肿瘤对照组(P〈0.01)。结论 青春型双歧杆菌能下调大肠癌VEGF的表达,进而抑制其血管形成,这可能是它预防大肠癌生长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888.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反义寡核苷酸对C57BL/6小鼠Lewis肺癌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制备C57BL/6小鼠皮下肺癌模型3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VEGF反义寡核苷酸(ASPODN)治疗组、VEGF正义寡核苷酸(SPODN)治疗组及对照组。接种Lewis肺癌细胞后24h内,分别皮下注射ASPODN及SPODN进行治疗,对照组只注射生理盐水,每周2次,连续4周;观察各组小鼠肿瘤的生长情况、游标卡尺测量肿瘤体积大小。所有C57BL/6小鼠于接种后第25天先用二维超声观察肿瘤的实时图象,利用脉冲多普勒获取血流频谱,获得收缩期峰值速度(PS),阻力指数(RI)。断颈处死小鼠,光镜及电镜下观察肿瘤组织形态学改变及超微结构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微血管密度(MVD)。结果与对照组瘤重比较(7.83±0.78)g、VEGF-ASPODN组(4.49±0.43)g能明显抑制小鼠肿瘤生长(P<0.01)、VEGF-SPODN组(7.73±0.69)g则无明显作用(P>0.05)。VEGF-ASPODN组、VEGF-SPODN组抑瘤率分别为42.7%、5.9%。组织形态学及超微结构观察,VEGF-ASPODN对肿瘤生长具有抑制作用。VEGF-ASPODN组与对照组相比较PS及RI有明显差异(P<0.01);VEGF-SPODN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肿瘤原位注射VEGF反义寡核苷酸能抑制小鼠肺癌生长。  相似文献   
889.
重组人内皮抑素的结构改造及抗肿瘤活性变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内皮抑素是一种内源性的血管生成和肿瘤生长抑制剂 .运用定点突变技术对人内皮抑素基因工程菌中的内皮抑素基因进行改造 ,将内皮抑素中的GRIRGAD改为RGDRGD序列 ,提高了内皮抑素的抗肿瘤活性 .裸鼠体内抑瘤试验发现 ,野生与诱变内皮抑素的抑瘤率分别为 4 0 6 6 %和5 1 0 5 % ,诱变内皮抑素抑瘤率比野生内皮抑素提高了近 11个百分点 .病理切片HE染色诱变组肿瘤的血管生成比野生组明显减少 ,坏死灶增多 .免疫组化试验中 ,诱变组在微血管密度MVD(P <0 0 5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P <0 0 5 )、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P >0 0 5 )三个指标上均比野生组减小 .体外细胞实验中 ,MTT结果表明 ,野生组内皮抑素半数抑制浓度IC50 =185 μg ml,诱变组内皮抑素IC50 =2 7μg ml,诱变组抑瘤活性是野生组的 6倍 .细胞迁移抑制实验表明 ,野生组与诱变组内皮抑素均对肿瘤细胞迁移有抑制作用 ,野生组迁移抑制率为 6 8 95 % ;诱变组迁移抑制率为89 94 % .上述结果说明 ,内皮抑素除抑制血管生成外 ,对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迁移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诱变内皮抑素通过RGDRGD序列与整合素结合而提高了抗肿瘤活性 .  相似文献   
890.
优化了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的E. coli表达体系的发酵条件。利用E. coli表达体系得到了较高的产量,在9h左右的发酵周期内达到OD600值140,包涵体蛋白产量为3 g/L。主要优化了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sopropyl-β-D-thiogalactopyranoside, IPTG)的终浓度、诱导时间、培养温度、补料控制方法等条件,并且在诱导后提高培养温度到40℃,在非常短的培养周期内达到了高密度培养的目的。利用E. coli表达,继而通过复性获得有活性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成本低、生产过程稳定可控、得到的蛋白性质稳定,符合工业生产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