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17篇
  免费   281篇
  国内免费   2936篇
  2024年   60篇
  2023年   225篇
  2022年   233篇
  2021年   266篇
  2020年   238篇
  2019年   215篇
  2018年   176篇
  2017年   229篇
  2016年   180篇
  2015年   252篇
  2014年   309篇
  2013年   281篇
  2012年   281篇
  2011年   299篇
  2010年   303篇
  2009年   301篇
  2008年   388篇
  2007年   320篇
  2006年   262篇
  2005年   223篇
  2004年   234篇
  2003年   207篇
  2002年   240篇
  2001年   266篇
  2000年   186篇
  1999年   142篇
  1998年   96篇
  1997年   143篇
  1996年   110篇
  1995年   91篇
  1994年   104篇
  1993年   88篇
  1992年   66篇
  1991年   66篇
  1990年   51篇
  1989年   61篇
  1988年   26篇
  1987年   35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29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65 毫秒
81.
李栋  毛斌  王玉凤 《水生生物学报》2023,47(8):1211-1219
为探讨不同抗应激反应能力克氏原螯虾体内代谢物的差异, 研究通过运输应激和温度应激处理后, 选取抗应激反应能力强(SSR)和抗应激反应能力弱(WSR)的克氏原螯虾, 取肝胰腺, 通过液相色谱-质谱/质谱(LC-MS/MS)进行代谢组学分析。质谱共检测到10292个离子, 从中筛选、鉴定出了464个显著差异的代谢物(差异倍数>1.20 或 <0.83,P<0.05, 且 VIP>1.0), 其中与WSR相比, 在SSR中下调的代谢物227个, 上调代谢物237个。KEGG分析显示, 这些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在氨基酸代谢通路, 包括组氨酸代谢、牛磺酸和亚牛磺酸代谢、赖氨酸降解、缬氨酸和亮氨酸及异亮氨酸生物合成、谷胱甘肽代谢等, 同时也富集到抗坏血酸和醛酸盐代谢途径、碳水化合物代谢途径(戊糖和葡萄糖醛酸相互转化)和脂肪酸代谢途径(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等。这些结果表明, 克氏原螯虾在应对运输和温度应激时存在广泛的代谢应答, 其中一些与抗氧化应激和增强免疫力相关的代谢物, 如γ-L-谷氨酰-L-半胱氨酸、牛磺酸和油酸等可能在抗应激反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不仅可为动物抗逆境机制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而且在克氏原螯虾优良品种的培育及寻找应对克氏原螯虾应激反应的策略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2.
Okoda(1967)以Drosophila(Hirtodrosophila)denticeps和D.(Hirtodrosophila)tripartita建立双齿果蝇物种群denticeps group,隶毛果蝇亚属Hirtodrosophila之下。他最近(1990)又将该物种群归入拱背果蝇亚属Lordiphosa,为黑色拱背果蝇物种群nigricolor group的同物异名。Grimaldi(1990)采用分支分类分析法对果蝇科各属间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分析,据单源群原则及7个离征将挑背果蝇亚属恢复为属。本文采用  相似文献   
83.
以藏药细果角茴香叶为材料,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出一株内生真菌X-396。经形态学观察、ITS测序与序列比对鉴定内生真菌X-396为间座壳属(Diaporthe sp.)真菌Diaporthe sp.YG-2015。进一步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该真菌发酵物脂溶性成分进行检测与分析,并通过CCK-8法测定其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发酵物脂溶性成分共鉴定出35个,其中含量较高的成分为麦角甾醇(31.83%)、β-谷甾醇(12.00%)和十六酸甲酯(4.22%);体外抗肿瘤活性测试显示,发酵物脂溶性成分对人肿瘤细胞株A549、MCF-7和HepG2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对HepG2抑制效果最好,IC50为22.65μg/mL。本研究表明细果角茴香内生真菌X-396发酵物脂溶性成分中具有产生抗肿瘤活性化合物的潜力,具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84.
揭示热带木本豆科与樟科植物的叶内生细菌群落的物种与代谢功能群组成差异及其驱动因子有助于理解热带森林的植物适应性和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本研究采用IlluminaMiseq测序平台检测海南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中豆科与樟科植物叶内生细菌,并采用FAPROTAX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代谢功能数据库注解内生细菌功能。从豆科植物的长脐红豆(Ormosia balansae)、软荚红豆(O. semicastrata)与樟科植物的厚壳桂(Cryptocarya chinensis)、硬壳桂(C. chingii)共4种植物检测到叶内生细菌可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taxonomicunits,OTUs)达1,123个,隶属于21门36纲51目92科160属,其中有600个OTUs被鉴定为变形菌门,72个OTUs为酸杆菌门,分别占总细菌序列数的57.17%和15.12%;噬纤维菌目的薄层菌属(Hymenobacter)及根瘤菌目的甲基杆菌属(Methylobacterium)的细菌物种最丰富,分别达37和27个OTUs。叶内生细菌物种组成在豆科与樟科植物之间存在显著差异(ANOSIM:R=0.5...  相似文献   
85.
明确间作和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MF)对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与魔芋(Amorphophallus konjac)碳转运和磷吸收的影响,可为揭示间作刺槐对魔芋的防病促生机制和推广刺槐林下魔芋绿色高产栽培技术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使用孔径25μm尼龙网设置两室根箱隔网系统,分为A室(刺槐不接种/接种AMF)和B室(单作刺槐/刺槐间作魔芋);采用13C稳定性同位素技术对A室刺槐叶片进行标记,研究其同化的碳与B室魔芋之间的传递,以及AMF定植对两种作物的农艺性状、13C丰度和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接种条件下,菌丝桥对B室刺槐和魔芋的侵染率分别达到47.1%和60.4%;其中,刺槐侵染率与单作直接接种处理相比降低14.1%。在间作体系中,接种AMF提高了魔芋的生物量,其地上干质量和地下根系干质量分别较未接种处理显著增加9.7%和36.2%。(2)与单作未接种处理相比,间作未接种、单作接种和间作接种的刺槐同化的碳被更多地分配到根系和根际土壤(A室),并以根系分泌物的形式穿越尼龙网到达邻近作物根际(B室)。(3)与各自未接...  相似文献   
86.
植物各个器官表面及内部定殖着高度多样化的微生物群落,这些微生物与植物长期共进化,作为宿主植物的“共生功能体”(holobiont)在植物生长发育、养分吸收、病害抵御和环境胁迫适应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得益于近10年来多组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有关植物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组成和功能特征、群落构建的驱动因素和植物–微生物互作机制等方面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然而,与土壤微生物组相比,目前对植物微生物组的认识及其应用尚且不足。本文系统总结了植物微生物组的组成特征,植物微生物在调节植物生长发育、促进养分吸收、提高病害抵御能力及环境胁迫适应性等方面的功能及作用机制,从宿主选择、环境因子以及生物互作3个方面总结了驱动植物微生物群落构建的因素,并着重阐述了植物–微生物互作如何塑造植物微生物群落以及如何调节对植物的有益功能。此外,我们对未来植物微生物组研究和应用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展望,如核心微生物组挖掘和合成群落构建,植物–微生物互作的分子调控机制,植物微生物群落水平上的互作机制等。深入理解植物微生物群落特征、生态功能以及构建过程对于精准调控植物微生物组以提高植物适应性和生产力以及维持生态系统健康具有...  相似文献   
87.
植物内生菌是栖居在植物组织内部、以宿主植物代谢物为营养物质的一类微生物。植物内生菌种类丰富,并通过不同的方式定殖在植物体内,与宿主植物互利共生。植物内生菌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通过增强营养物质吸收、与病原菌竞争生态位、在代谢过程中产生抗菌物质以及诱导宿主植物产生抗性等机制,提高宿主植物的抗逆性,并且其群落的组成因生态环境、寄主植物不同部位、生长周期的不同发育阶段而显著不同。人们利用传统组织分离法、高通量测序法以及人工重组生物群落等研究方法对植物与内生菌相互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对植物内生菌群落的组成、内生菌对宿主植物影响的功能研究以及人工内生菌群的构建进行重点阐述,以期为植物内生菌的开发和利用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88.
为了解濒危物种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 mairei)种子内含物含量受温度和湿度层积的影响,设置4个季节、2种湿度(16%和24%)基质层积处理,对种子的可溶性糖、淀粉、可溶性蛋白和脂肪等内含物质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层积处理下种子贮藏物质的含量有显著变化,春季层积9个月后,可溶性蛋白含量达到最高值;可溶性糖含量呈现降低-升高-降低的变化趋势;淀粉和脂肪含量均随层积逐渐减少。秋季层积9个月后,淀粉含量降至最低。相比于24%湿度,16%湿度的春季、秋季、冬季层积9个月后,脂肪含量均减少较多,说明16%湿度下种子代谢活动更强。春季和秋季的暖温更能促进种子代谢,促进种子形态后熟。夏季温度过高,导致种子生活力下降,夏季层积处理3个月后,种子已经发霉和腐烂。层积过程中,种子内含物在相关酶的作用下,降解为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等,为种子萌发提供物质与能量。种子层积时间、温度和湿度及交互作用可作为种子内含物的调控因子。  相似文献   
89.
通过对文字衣科黑文衣属形态学、解剖学、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发现中国新记录种1种,即变黄黑文衣(Phaeographis flavescens Dal-Forno&Eliasaro),该种主要特征为地衣体壳状,表面浅黄绿色,无光泽,光滑;子囊盘弯曲,多分支,聚生于假子座中;盘缘黑色,相邻线盘之间有小缝隙,盘面较平坦,黑色,覆有白色粉霜;子囊层无色透明,侧丝顶端分支;子囊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褐色,横隔透镜型,(4~)6胞室,大小19~25.5μm×6~7μm,I+紫红色。该种分布于云南和福建,该研究丰富了对中国黑文衣属物种组成与分布的认知。  相似文献   
90.
通过形态学及化学研究,结合nrDNA ITS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该文报道了茶渍属(Lecanora Ach.)和石蕊属(Cladonia P. Browne)地衣4中国新记录种:莱氏茶渍(Lecanora layana Lendemer)、白头山茶渍(L. baekdudaeganensis B. G. Lee&Hur)、伪银茶渍(L. pseudargentata Lumbsch)和草皮石蕊[Cladonia caespiticia (Pers.) P. Gaertn., B. Mey&Scherb.]。该文对这些物种的分类学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并与相似种进行了对比,同时提供了各种的地理分布图和形态图。这为中国茶渍属和石蕊属地衣物种多样性及资源利用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