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25篇 |
免费 | 260篇 |
国内免费 | 988篇 |
专业分类
387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1篇 |
2023年 | 96篇 |
2022年 | 136篇 |
2021年 | 129篇 |
2020年 | 117篇 |
2019年 | 119篇 |
2018年 | 87篇 |
2017年 | 99篇 |
2016年 | 107篇 |
2015年 | 138篇 |
2014年 | 157篇 |
2013年 | 123篇 |
2012年 | 151篇 |
2011年 | 186篇 |
2010年 | 189篇 |
2009年 | 178篇 |
2008年 | 229篇 |
2007年 | 152篇 |
2006年 | 139篇 |
2005年 | 151篇 |
2004年 | 118篇 |
2003年 | 139篇 |
2002年 | 104篇 |
2001年 | 116篇 |
2000年 | 78篇 |
1999年 | 74篇 |
1998年 | 67篇 |
1997年 | 76篇 |
1996年 | 58篇 |
1995年 | 32篇 |
1994年 | 38篇 |
1993年 | 35篇 |
1992年 | 56篇 |
1991年 | 42篇 |
1990年 | 38篇 |
1989年 | 39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6篇 |
1966年 | 1篇 |
1963年 | 1篇 |
1957年 | 2篇 |
1956年 | 1篇 |
1950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8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992.
993.
994.
目的探究F盒蛋白6 (FBXO6)对膀胱癌细胞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体外培养人正常膀胱上皮细胞株(SV-HUC-1)和人膀胱癌细胞株(T24)。用过表达载体阴性对照(oe-NC)、过表达FBXO6 (oe-FBXO6)、过表达内质网氧化还原蛋白-1样蛋白(oe-ERO1L)及oe-FBXO6和oe-ERO1L慢病毒液(MOI = 20)感染T24细胞。RT-qPCR检测细胞FBXO6和ERO1L mRNA表达;放线菌酮(CHX)蛋白合成抑制实验检测T24细胞ERO1L蛋白稳定性;免疫共沉淀(Co-IP)实验检测FBXO6对ERO1L泛素化调控;Western blot检测细胞FBXO6和ERO1L蛋白表达;CCK-8检测细胞活力;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 结果与SV-HUC-1相比,T24细胞中FBXO6 mRNA (1.00±0.05比0.33±0.02)和蛋白表达(1.00±0.11比0.31±0.03)均降低(P均< 0.05),而ERO1L mRNA (1.00±0.05比2.70±0.12)和蛋白表达(1.00±0.16比3.27±0.09)均升高(P均< 0.05)。FBXO6可降低ERO1L蛋白稳定性并促进ERO1L泛素化。与空白对照和oe-NC相比,oe-FBXO6细胞中FBXO6 mRNA (1.00±0.06比3.74±0.18)和蛋白表达(1.00±0.10比2.25±0.06)均升高,ERO1L蛋白表达(0.99±0.08比0.21±0.03),细胞活力、克隆形成数[(78.00±3.00)比(41.67±2.52)个]、迁移[(150.67±5.03)比(91.67±5.51)个]和侵袭细胞数[(122.00±7.00)比(74.67±5.51)个]均降低(P均< 0.05);与oe-NC相比,oe-ERO1L细胞中ERO1L蛋白表达(1.01±0.06比2.58±0.02)、细胞活力、克隆形成数[ (78.00±3.00)比(121.67±7.64)个]、迁移[(150.67±5.03)比(230.33±12.01)个]和侵袭细胞数[(122.00±7.00)比(203.00± 11.53)个]均升高(P均< 0.05);与oe-FBXO6相比,oe-FBXO6+oe-ERO1L细胞中ERO1L蛋白表达(0.54±0.02比1.02±0.06),细胞活力、克隆形成数[(41.67±2.52)比(62.00±3.61)个]、迁移[(91.67±5.51)比(131.67±6.03)个]和侵袭细胞数[(74.67±5.51)比(102.67±7.51)个]均升高(P均< 0.05)。 结论FBXO6通过介导ERO1L泛素化降解抑制膀胱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 相似文献
995.
996.
神经肽在参与调控人体各种生理功能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痛觉、睡眠、情绪、学习与记忆等生理活动都受到神经肽的影响。神经肽主要存在于机体的神经组织内,其他体液和器官中也有少量的分布。目前对全脑组织神经肽高通量鉴定的研究仍不足,高通量检测这些神经肽对了解神经肽的组成和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对小鼠全脑组织内源性肽段的萃取,运用液相串联质谱(LC-MS/MS)技术对全脑组织的神经肽进行检测,共鉴定到1 830条内源性肽段和99条预测神经肽肽段。这些内源性肽段的鉴定在疾病的治疗和机制研究以及药物的研发方面提供了参考价值,也为研究新的神经肽及其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7.
创伤后肠道菌群移(易)位与微生态防治研究(二):急性坏死性胰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制备了定植质粒菌JM109(耐氨苄青霉素)的犬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动物模型,通过puc18质粒裁体示踪指纹图谱分析方法,查明肠道细菌和内毒素的移位情况,观察急性坏死性胰腺炎与内源性感染症的关系,进一步阐明胰腺感染的发生机理。 相似文献
998.
目的 探讨异硫氰酸 1-萘脂 (ANIT)所致黄疸时 ,量化小胆管上皮细胞体积的意义及与机能的关系。方法 在以ANIT所致大鼠黄疸模型上的大黄退黄疸研究中 ,通过空白组、大黄 ANIT组和ANIT组 ,观察小胆管上皮细胞在不同条件下的体积变化 ,与显示组织细胞机能的肝肠通过时间、肝细胞摄取指数、胆汁分泌量、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总胆红素和甘胆酸含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方差与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方差显示各项目的组间 ,除肝肠通过时间与胆汁分泌量为空白组与大黄 ANIT组之间无差异外 ,余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量化的小胆管上皮细胞体积的变化与各项机能变化具有复相关 ,与肝肠通过时间和肝细胞摄取指数呈偏相关 ,有极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 小胆管上皮细胞的变性是ANIT所致黄疸的病理学基础 ,量化小胆管上皮细胞能以数字阐述这种组织形态变化。大黄 ANIT组的统计学结果揭示了大黄的药理特性 ,因此试验中多角度设置项目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9.
目的:观察P物质(Substance P,SP)在慢性坐骨神经压迫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模型脊髓中表达的变化,探讨电针镇痛的机制是否与脊髓背角中SP表达的变化有关。方法:选择32只雄性、体重180-200 g的SD大鼠,并将其随机均分为4组(n=8)。空白组(Con组)为正常痛阈值大鼠;假电针组(CCI+A组)在损伤的坐骨神经旁置入电针,但无电流刺激;2 Hz组和100Hz组分别给予相应频率电流刺激30 min。在实验开始前和术后1、4、7、14、20、22天记录大鼠的热缩足反射潜伏期(Paw Withdrawal Latency,PWL)和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Paw Withdrawal Threshold,PWT)。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脊髓背角SP的表达。结果:术后20天,电针治疗后,100 Hz组和2 Hz组PWT分别为(7.33±1.42)g和(7.80±1.42)g,均显著高于假电针组(2.60±1.46)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0 Hz组在术后20天后和2 Hz组在术后14天后PWL值均显著高于假电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显示:2 Hz组和100 Hz组大鼠脊髓背角中P物质阳性细胞显著低于假电针组(P0.05)。结论:坐骨神经旁电针刺激能够显著减轻CCI模型大鼠热痛觉及机械痛觉过敏,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脊髓背角SP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00.
日光温室连作土壤酚类物质变化及其对黄瓜根系抗病性相关酶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日光温室连作黄瓜土壤酚类物质变化及其对黄瓜根系抗病性相关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对羟基苯甲酸、阿魏酸、苯甲酸以及总量呈现明显的积累特征:种植5年、7年、9年的含量显著高于1年、3年,且9年的是1年的2倍.在低浓度处理下(0和80 μg·g-1),前期(2、3叶期)诱导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苯丙氨酸转氨酶活性不同程度地升高,植株表现高抗性,在较高浓度下(120和160μg·g-1),处理前期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苯丙氨酸转氨酶活性迅速降低,甚至丧失酶活性.连作土壤酚类物质浓度变化是影响日光温室黄瓜抗病性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