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198篇
  44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1996年至1998年夏季,在左家自然保护区对长耳Hao(Aiso otus)的巢位及巢树进行了系统观察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喜鹊(Pica pica)巢址是长耳Hao选择巢位的重要资源,占发展总巢数的83%。在长耳Hao所利用的20棵喜鹊巢树中,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所占的比例最大,喜鹊巢树的树种,胸径、及其附近的灌木数量等生态因子是该巢址能否被长耳Hao所利用的重要生态指标。被长耳Hao所利用的喜鹊巢址距农田的距离与那些未被利用的巢址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12.
利用柴达木盆地东缘山地祁连圆柏林上限6个样点树轮宽度资料建立了标准年表,通过聚类分析发现,样点间树木径向生长具有不同的亲疏关系.其中,北部两个样点之间有较高的一致性,而中、南部4个样点之间有较高的一致性.气候要素对两类样点树木径向生长的影响不同.其中,北部两个样点树木径向生长与当年6月降水变化呈正相关,中、南部4个样点树木径向生长与前一年11月及当年7月温度变化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3.
位于海南岛西南部的尖峰岭是目前我国为数不多、保存得较为完好的具有热带雨林性质的森林类型。在较典型的山地雨林中,设置1hm^2的固定样地,记录到DBH≥5.0cm的乔木171种,隶属于52科93属,总株数1099株,其中乔木种株数为1024。样地的Shannon—Wiener指数(H')、均匀度指数(E)和Simpson指数(D)分别为4.11、0.80和0.97,但取样面积和测定个体的起始大小等取样技术对物种多样性指数有显著的影响。随着取样面积的增加,H’值逐渐增加;但超过了4000m^2以后,增加不明显。E和D值在取样面积达到2000m^2后,基本保持不变:随着测定个体起始直径的增加,物种数、科数、H'和D都呈现出明显的减少趋势,而E值增加。径级频度分布的分析表明,该山地雨林的垂直结构可以划分成4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个体大小在空间上呈均匀或随机分布。从气候学、科属组成以及与世界热带雨林物种多样性的比较等方面,讨论了尖峰岭山地雨林在世界雨林中的地位。气候学分析表明,尖峰岭山地雨林在温度带上属于亚热带/暖温带范围,但由于其丰沛的降水量,使物种多样性较为丰富,具备了雨林的特点。对科属组成的分析表明,亚热带/暖温带科属占优势,其中典型的亚热带/暖温带科——壳斗科和樟科占总重要值的34%以上,而热带科属成份较少。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典型热带林相比较,尖峰岭山地雨林的物种丰富度显著偏低,但高于某些降水量少的地区的热带林。因此,我们认为尖峰岭山地雨林与典型热带雨林有较大差别,具有由热带雨林向亚热带/暖温带雨林过渡的性质。此外,文本提出了平均种群密度(MPD)和种数一个体数关系这两种反映物种多样性测度的指标和表达式,并利用样地资料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4.
山地麻蜥生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地麻蜥主要栖息在市郊海拔大于100m的山丘上部及山顶。研究结果表明,山地麻蜥正常密度大约为1只/100m^2,其数量与山丘土石状况、植被盖度及海拔高度有一定关系,与植被类型关系不大。山地麻蜥似乎有一定的“护洞”行为。主食昆虫和蜘蛛,春季食物生态位宽度大于秋季,食物生态位重叠度为0.61。性比变化较大,出蛰仞期和冬眠前期雄多雌少;而5~10月份期间,性比接近1。幼体至成体发育期间,雄性生长快于雌性;但成年期后,雌性头体部分的生长快于雄性,可能与怀卵有关。山地麻蜥种群可分为4个年龄组,个体数量比约为幼年:亚成年:成年A:成年B≈1.8:1.9:3.1:1,但成体与非成体的数量比约为1.2:1,应属于稳定型种群。个体自然寿命约为5.5~6周年。人类干扰是山地麻蜥种群下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5.
海南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近冠层CO2及通量特征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采用梯度法及CI-301PS CO2系统,实现了海南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近冠层CO 2、微气象因子梯度观测研究,结果表明雨季晴、晴间少云及多云天气,900~1800CO 2浓度平均值分别在349~350ml/m3(冠上2.8m)、346~348ml/m3(冠上0.8m)、345~349ml/m3(林内16m)、352~357ml/m3(林内5m),较旱季相应天气分别小14~17.5、10.1~23.7、1 6.4~35.7和18.1~36.1ml/m3;100~800,则雨季CO2浓度大于旱季;梯度浓度廓变量和实时动力计算反映出,800~1800CO2通量由大气向林冠层,旱、雨季平均CO2通量分别为(0.61×10-6kg/(m2·s)和0.71×10-6kg/(m 2·s),1900通量甚微,2000~700CO2通量则由林冠向大气,平均CO2通量分别为0.36×10-6kg/(m2·s)和0.32×10-6kg/(m2·s);雨季昼夜大气流向冠层的净CO2通量是相应旱季的1.56倍.总辐射、冠顶净辐射通量以1300~1 500为最大时域,相对林内21m,80%的辐射热能被冠层吸收,与CO2通量正相关;晴天冠上潜热、感热最高值分别在1300~1400和900,反映热带山地雨林近冠层的汇、源即白昼光合固定CO2大于夜间呼吸排放CO2效应,且雨季高于旱季.  相似文献   
116.
李正 《生物信息学》2018,25(12):23-29
“二战”后山地开发日益成为缓解城市建设用地短缺的重要途径,分析相关法规文本能有效地识别不同城市的山地管控目的和策略。现有研究集中于美国城市,但未能揭示各级政府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管理策略的变化趋势。以洛杉矶都市区为研究案例,系统分析相关市、县、州和联邦政府的44个山地规划方案、法规条例、设计导则和调研报告。研究发现这些政府部门大多优先考虑资源保护、公共安全和户外游憩3个管控目的,其管辖区域的海拔高度与其行政级别总体上呈正相关,但大多都介入了那些邻近中心城市的山地。按时间先后顺序,四级政府依次采取保护地、叠加分区和共治模式3类管控策略,工作方式趋于灵活和包容。洛杉矶经验对当代中国具有2方面启示意义:一是对现有的土地利用分区体系进行创新性调整,二是在各级政府部门与当地社区之间构建合作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117.
对草原土壤N2O释放及其受全球变暖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以沼泽泥炭土N2O释放量最大,生长季节为1.3~12.2kgN·hm-2·a-1,其次灰壤土,为1.5~2.4kgN·hm-2·a-1,酸性棕壤最小,为0~3.2kgN·hm-2·a-1;N2O的释放层灰壤土在0~5cm,其它2种土壤为0~10cm;施肥试验表明,N、P肥在生长季节对土壤N2O释放量影响不显着,但在生长季末期,N肥对酸性棕壤及灰壤土N2O影响显着,施肥后第3天酸性棕壤由对照的1.3提高到44.2kgN·hm-2·a-1,灰壤土则由对照的1.9提高到31.1kgN·hm-2·a-1,说明全球变暖对土壤有机质分解的影响不会诱发N2O释放量的大幅度增加.  相似文献   
118.
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生物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用对比研究法对海南岛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原始林和更新林的地上部分生物现存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未受干扰破坏的森林其生物量积累可达到较高的水平,原始林和更新林的生物现存量(包括凋落物现存量)分别为645.2和272.9t/ha,乔木层生物量占群落生物量的94%以上,表明了乔木层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而通过对原始林和更新林的生物产量结构的分析,反映出它们之间的一些差异性。林分的叶面积指数(LAI值)分别高达16.70和9.07,说明所调查的两个群落具有较高的生产力水平。热带林的早期更新速度很快,26年生的天然更新林分其生物量年平均净积累达9.8658t/ha·a,明显高于成熟林的6.2421t/ha·a,接近中等集约经营的热带人工林的生产力水平。  相似文献   
119.
三峡山地不同类型植被和坡位对土壤水文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壤层下渗和贮蓄水分的水文功能是森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基础。以三峡山地大老岭林区为研究区,采集常绿林、落叶林和草地覆盖下不同坡位的原状土样,测定其饱和导水率和水分特征曲线,分析植被类型和坡位对土壤水分参数和库容的影响。结果表明:常绿林地的入渗性能最好,饱和导水率为7.80—322.81 cm/d,大于落叶林地(0.33—137.03 cm/d)和草地(0.84—115.80 cm/d);坡位间差异表现为上坡高于下坡。不同样地的饱和含水量差异较小,但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差异明显,草地最大,为20.77%—50.39%;不同坡位比较表现为下坡高于上坡。不同样地土壤水库容量差异较大,由田间持水量得到的库容量占总库容量的百分比以草地最大(63.25%),其次是落叶林地,常绿林地最小;坡位上表现为下坡的田间持水库容大于上坡。饱和导水率与土壤总孔隙度、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容重呈显著负相关;饱和含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均与土壤总孔隙度、有机质含量和粉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容重、砂粒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综合以上,草地持水性能最强,利于保蓄水分,常绿林地最弱,更利于水分入渗,补给地下水,下坡位的持水性能强于上坡位。  相似文献   
120.
王志杰  代磊 《生态学报》2021,41(9):3429-3440
快速城市化发展对脆弱喀斯特山地城市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系统监测评价城市土地利用/覆被格局变化及其生态效应,协调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是新时期喀斯特山地城市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的重要命题。以贵阳市花溪区为对象,以2013年和2018年Landsat ETM/OLI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运用遥感和GIS技术,采用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RSEI)模型,在系统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和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动态变化的基础上,剖析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1)2013-2018年花溪区土地利用/覆被格局发生明显变化,形成以林地、建设用地和耕地3种类型占优的格局态势,以耕地的大量减少(减少约15353.37 hm2)且90%转为建设用地或林地、灌木地为主要特征,并伴有局部林地退化(约2683.80 hm2)的现象;(2)5年间,花溪区生态环境质量呈下降趋势,RSEI从2013年的0.622下降到2018年的0.499,下降约20%,反映植被覆盖度和不透水建设用地的绿度指标和干度指标对花溪区生态环境质量的贡献最大;(3)土地利用/覆被与生态环境质量的分布和变化在空间上基本吻合;林地面积或林地与灌木地面积的增减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具有显著影响,林地或林地与灌木地面积增加10%,可使生态质量好转面积增加约15%-20%,或减少生态质量恶化面积约4%;而林地的退化面积增加10%,可导致生态质量恶化面积增加约14%。研究可为喀斯特山地城市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城市生态环境改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