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860篇 |
免费 | 445篇 |
国内免费 | 837篇 |
专业分类
414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9篇 |
2023年 | 104篇 |
2022年 | 94篇 |
2021年 | 137篇 |
2020年 | 143篇 |
2019年 | 107篇 |
2018年 | 89篇 |
2017年 | 88篇 |
2016年 | 114篇 |
2015年 | 110篇 |
2014年 | 201篇 |
2013年 | 136篇 |
2012年 | 192篇 |
2011年 | 179篇 |
2010年 | 170篇 |
2009年 | 163篇 |
2008年 | 253篇 |
2007年 | 150篇 |
2006年 | 154篇 |
2005年 | 173篇 |
2004年 | 128篇 |
2003年 | 126篇 |
2002年 | 127篇 |
2001年 | 129篇 |
2000年 | 107篇 |
1999年 | 90篇 |
1998年 | 78篇 |
1997年 | 82篇 |
1996年 | 76篇 |
1995年 | 59篇 |
1994年 | 45篇 |
1993年 | 48篇 |
1992年 | 40篇 |
1991年 | 44篇 |
1990年 | 44篇 |
1989年 | 33篇 |
1988年 | 17篇 |
1987年 | 19篇 |
1986年 | 12篇 |
1985年 | 22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5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66年 | 2篇 |
1963年 | 2篇 |
1958年 | 1篇 |
1955年 | 1篇 |
195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生境类型对啮齿动物扩散和贮藏栓皮栎坚果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河南省济源市王屋山地区,研究了次生林、灌丛、退耕地三个生境中啮齿动物对栓皮栎坚果的取食、
扩散与贮藏情况。结果表明:1)在研究地区,取食栓皮栎坚果的啮齿动物主要有大林姬鼠、社鼠和黑线姬鼠;
2)在次生林中,啮齿动物对坚果的搬运速率慢于在灌丛和退耕地生境中的搬运速率;3)次生林生境中,贮藏
坚果占被扩散坚果的比例高于灌丛和退耕地,而灌丛生境中被取食坚果占被扩散种子的比例高于退耕地和次生
林;4)栓皮栎坚果的中位存留时间在三个生境间有显著性差异。研究结果提示,在人工造林时,可通过对栓皮
栎坚果进行埋藏处理,以提高种子萌发率。 相似文献
扩散与贮藏情况。结果表明:1)在研究地区,取食栓皮栎坚果的啮齿动物主要有大林姬鼠、社鼠和黑线姬鼠;
2)在次生林中,啮齿动物对坚果的搬运速率慢于在灌丛和退耕地生境中的搬运速率;3)次生林生境中,贮藏
坚果占被扩散坚果的比例高于灌丛和退耕地,而灌丛生境中被取食坚果占被扩散种子的比例高于退耕地和次生
林;4)栓皮栎坚果的中位存留时间在三个生境间有显著性差异。研究结果提示,在人工造林时,可通过对栓皮
栎坚果进行埋藏处理,以提高种子萌发率。 相似文献
52.
53.
以L-丙氨酸缓冲液为发芽剂,结合芬顿反应原理,观察发芽-氧化损伤效应对芽胞的杀灭效果,以期为新型炭疽疫源地净化方法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以腊样芽胞为试验菌,采用透射电镜、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活菌计数等方法观察芽胞发芽过程的超微结构、核酸含量变化,以及在芬顿反应的联合作用下发芽体的活性变化。在20~30 min的发芽过程中,芽胞核心密度降低,核心与皮质、皮质与外壁之间界限模糊,芽胞外壁和芽胞衣有破裂,通透性增加,进一步有皮质消失、细胞核与细胞质融合、细胞膜基本形成的现象;发芽体荧光强度不断增加,显示菌体中核酸的活性和含量不断增加;发芽体对化学因子的抗力明显下降,H2O2浓度为0.20 mol/L的Fenton反应系统作用60 min时,发芽体灭活可达到3.016个对数级。诱导发芽和反应的联合处理程序可显著提高芽胞的灭活水平。 相似文献
54.
研究了一类非线性反应扩散方程奇摄动问题.在适当的条件下,首先求出了原问题的外部解, 然后利用伸长变量和幂级数展开理论构造出解的形式渐近展开式.最后利用微分不等式理论,讨论了问题解的一致有效性和渐近性态. 相似文献
55.
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是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体内重要的活化因子,而后者又是致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关键因素。观察了针对TSP1的小双链干扰RNA(siRNA-TSP1),抑制由血管紧张素II(AngII)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TGF-β1过度活化。将根据人TSP1基因序列设计的特异siRNA-TSP1转染人肾小管上皮细胞系(HK-2),利用Western印迹、RT-PCR、流式细胞仪及ELISA等方法,检测了TSP1、TGF-β1及其信号蛋白Smad2与p-Smad2、纤维连接蛋白(FN)和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的基因转录水平、蛋白质表达或蛋白质活性。结果显示,siRNA-TSP1能有效转染HK-2细胞,并以剂量依赖方式显著抑制TSP1的基因转录与合成;其对TGF-β1的合成影响较小,但能明显抑制TGF-β1的活化。此外siRNA-TSP1可阻抑TGF-β1依赖的Smad2磷酸化,减少细胞外基质FN以及PAI-1的合成。研究结果提示,由于TSP1是TGF-β1重要的内源性活化因子,故针对TSP1的RNA干扰能在体外有效抑制TSP1表达并相应调抑了TGF-β1的活化。 相似文献
56.
研究具有可变时滞的高阶非自治中立型差分方程△~m(X_n-cx_(n-k)) h(n,x_(n-l_n))=0 (n=0,1,2,...)的振动性.利用Banach空间的压缩映象原理,得到了这类差分方程振动的必要条件.利用偏序集中的Knaster不动点定理,得到了这类方程振动的充分必要条件.同时得到了这类差分方程存在最终正解的准则. 相似文献
57.
58.
行为特征可在外来动物建立种群和扩张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要正确理解动物入侵,常常需要仔细研究其行为机制。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动物入侵规模在世界各地的迅速加剧,有关其行为机制的研究也受到了广泛关注。最近一些研究表明,一些入侵动物种内攻击和觅食等行为具有可塑性,因此它们能够灵活应对多变的环境条件,这对于种群的建立和维持至关重要;入侵动物与土著物种发生行为互作时,往往占据优势,从而取代土著物种,并有助于其地域扩张;入侵动物长距离扩散可以提高其地域扩张速度,许多行为可与扩散行为结合进一步促进扩张。今后需要加强对入侵动物的行为分析,使之全面地融合到生物入侵的研究之中。这不仅可以提高对外来物种入侵的预警和治理能力,而且为探索动物行为的奥秘以及动物间行为互作在物种进化中的意义提供了独特的机会。 相似文献
59.
研究了一类具有终宿主产卵期和中间宿主虫卵成熟期两时滞的包虫病传播动力学模型,得到了决定系统动力学行为的阈值R_0,当R_0〈1时,证明了未感染平衡点是局部渐近稳定的;当R_0〉1时,得到了感染平衡点是局部渐近稳定的充分条件。通过数值仿真验证了理论结果并探讨了时滞对系统动力学行为的影响,且发现若时滞在一定的范围内系统存在周期解. 相似文献
60.
拟南芥细胞中存在中间纤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整装电镜制样与选择性抽提技术,在拟南芥(Arabidopsisthaliana (L.) Heynh) 愈伤组织细胞质中观察到直径10 nm 左右的纤维网络结构。免疫印迹分析表明纤维的主要成分是6 种多肽,它们分别与动物角蛋白单克隆抗体AE1 、AE3 有免疫交叉反应。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与AE1 和AE3 反应的抗原呈弥散状定位于整个细胞质中,而且10 nm 纤维可以在体外重新组装。以上结果表明,在拟南芥细胞质中存在类角蛋白的中间纤维。以动物中间纤维基因的保守序列为引物,采用RT_PCR技术,进一步从这一模式植物中克隆到一个cDNA片段,这可能为从分子水平上证明植物中间纤维的存在提供了一个线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