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563篇 |
免费 | 340篇 |
国内免费 | 4775篇 |
专业分类
1367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2篇 |
2023年 | 341篇 |
2022年 | 392篇 |
2021年 | 398篇 |
2020年 | 389篇 |
2019年 | 302篇 |
2018年 | 259篇 |
2017年 | 336篇 |
2016年 | 312篇 |
2015年 | 457篇 |
2014年 | 592篇 |
2013年 | 499篇 |
2012年 | 594篇 |
2011年 | 605篇 |
2010年 | 772篇 |
2009年 | 801篇 |
2008年 | 782篇 |
2007年 | 517篇 |
2006年 | 467篇 |
2005年 | 539篇 |
2004年 | 459篇 |
2003年 | 392篇 |
2002年 | 434篇 |
2001年 | 357篇 |
2000年 | 346篇 |
1999年 | 259篇 |
1998年 | 216篇 |
1997年 | 216篇 |
1996年 | 191篇 |
1995年 | 179篇 |
1994年 | 161篇 |
1993年 | 181篇 |
1992年 | 161篇 |
1991年 | 157篇 |
1990年 | 143篇 |
1989年 | 102篇 |
1988年 | 77篇 |
1987年 | 52篇 |
1986年 | 27篇 |
1985年 | 64篇 |
1984年 | 17篇 |
1983年 | 9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9篇 |
1980年 | 2篇 |
1977年 | 2篇 |
1975年 | 1篇 |
1966年 | 7篇 |
1963年 | 3篇 |
195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对患病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及药敏实验, 从患病中华鳖皮肤、肝肾脾重要器官分离纯化病原菌, 经理化特性测定及16S rRNA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及人工感染试验, 并利用K-B及二倍稀释法进行药敏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分离株J22是为中华鳖腐皮病病原, 其对中华鳖的LD50为3.30×104 CFU/g。J22株理化特性与产吲哚金黄杆菌(Chryseobacterium indologenes)一致, 16S rRNA序列与产吲哚金黄杆菌同源性为99%, 综合判定J22株是产吲哚金黄杆菌。分离株对新霉素、庆大霉素及阿莫西林等12种抗生素高度敏感, 对氟苯尼考及多西环素等抗生素耐药; 二氧化氯、漂白粉及高铁酸钾对分离株消毒效果较好。分离菌株J22是中华鳖病原菌, 养殖时可选用庆大霉素、新霉素或者阿莫西林内服, 配合使用二氧化氯、漂白粉及高铁酸钾等外用进行防控。 相似文献
32.
本研究对从海南岛尖峰岭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的土壤样品中分离出的Bt菌株S1478-1进行了特性鉴定,研究表明S1478-1分离株菌落形态和生长特征和Bt参照菌株HD73极其相似.16S rDNA序列分析表明,S1478-1分离株与其它B.thuringiensis、B.cereus和B.anthracis的16S rDNA序列相似性达到99%.分离株能产菱形伴胞晶体,SDS-PAGE蛋白电泳分析表明,菌株在生长后期,形成芽孢同时分泌130 kD大小的晶体蛋白.生物测定表明S1478-1分离株对小菜蛾具有很高的毒杀活性,LC50卯值高达5.159 ×108cfu/mL.初步显示S1478-1分离株可作为防治鳞翅目害虫的生物农药菌株.利用PCR-RFLP方法鉴定S1478-1分离株含有cry1Ac同源基因,以PCR粘性端克隆方法扩增全长基因,序列测定表明该基因ORF为3 537bp,编码1178个氨基酸,推定的编码蛋白分子量为133.3 kD,与其它cry1Ac基因序列最高达到99%同源,因此,该基因可作为杀虫工程菌及培育转基因抗虫作物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33.
34.
摘要 目的:寻找具有血栓素A2受体(Thromboxane A2 receptor,TP)抑制作用的选择性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抑制剂,以期降低其心血管疾病风险。方法:本研究从公开数据库中获取了512种TP抑制剂,通过分子对接、分子动力学模拟和ADMET预测,筛选出化合物TP84。结果:分子对接结果显示,与先前获批的选择性COX-2抑制剂罗非昔布相比,TP84对COX-2的亲和力更高,对环氧合酶-1(Cyclooxygenase-1,COX-1)的亲和力更低;分子动力学模拟进一步表明,模拟过程中TP84与COX-1的结合不稳定,而TP84能稳定结合COX-2,与COX-2的结合自由能是COX-1的3倍;此外,根据ADMET预测,TP84的药物化学、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和毒性处于类药物候选物的可接受范围内。结论:TP84是一种潜在的低心血管疾病风险选择性COX-2抑制剂。 相似文献
35.
36.
采用正反相硅胶、Sephadex LH-20凝胶、MCI树脂等层析技术从中药益智9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运用现代波谱技术分别鉴定为:益智酮甲(1,yakuchinone A)、益智醇(2,oxyphyllacin-ol)、白杨素(3,chrysin)、rhamnocitrin(4)、oxyphyllenodiol A(5)、oxyphyllenodiol B(6)、nootkatone(7)、dehydro-noot-katone(8)、7-epi-teucrenone(9)、oxyphyllenone A(10)、oxyphyllenone B(11)、原儿茶酸(12,protocatechuic acid)和琥珀酸(13,succinic acid)。其中化合物4、1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化合物8为新的天然产物。 相似文献
37.
炭疽芽胞杆菌(Bacillus anthracis)检测质粒的构建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炭疽芽胞杆菌(Bacillus anthracis)毒性质粒pX01和pX02上的2个毒力相关基因cya和capA的序列特点,以pIJ2925为出发载体,采用一步重叠延伸PCR技术(One-step Overlap Extension PCR,简称OOE-PCR)构建了包含cya基因和capA基因保守区DNA片段的炭疽检测质粒pBIB2006。采用复合PCR对模拟炭疽危险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pBIB2006可以为炭疽芽胞杆菌的检测提供准确、安全和方便的阳性参照品,从而为检测炭疽芽胞杆菌和炭疽芽胞杆菌灭活疫苗提供了便利。 相似文献
38.
目的对ICU住院患者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流行状况及耐药情况进行调查,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对2012年7月至2013年12月ICU住院患者送检的693份各种临床标本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对分离出的鲍曼不动杆菌采用K-B法做体外药敏试验。结果 693份临床标本共分离出110株鲍曼不动杆菌,其中多重耐药菌株有103株(93.6%),感染的标本来源以痰液最为常见(86.4%)。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广泛,对氨苄西林、头孢唑啉100%耐药,对哌拉西林、头孢曲松、复方新诺明、氨曲南、环丙沙星、头孢吡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庆大霉素等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大于80.0%。结论 ICU患者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多由多重耐药菌株引起,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其对抗菌药物耐药情况相当严峻,加强耐药性监测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9.
谷氨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可以利用乙酸为碳源和能源进行生长. 乙酸代谢中涉及乙酸活化的两个酶为磷酸转乙酰酶PTA和乙酸激酶AK, 它们是由pta-ack操纵子经诱导表达产生的. 采用转座子挽救法, 我们从调控突变株C. glutamicum G25中获得了amrG1和amrG2两个目标基因. 经分析鉴定, amrG1基因(NCBI GenBank 接受号为AF532964)可能参与乙酸代谢调控, 编码作用于pta-ack操纵子的一个调控因子. 该调控因子基因序列全长732 bp, 开放阅读框含有243个氨基酸, 分子量约为27 kD. 通过基因定点缺失和过量表达技术, 在谷氨酸棒杆菌野生型菌株中分别构建了amrG1基因缺失菌株和表达菌株, 并研究了它们在含有葡萄糖和/或乙酸不同碳源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时产生的PTA和AK酶活性特征. 酶活性测定结果发现其中的amrG1基因缺失菌株和表达菌株存在着与野生型菌株不同的一系列酶学特征, 分析显示: 以野生型菌株为对照, amrG1基因缺失菌株在含有葡萄糖碳源的培养基上生长时表现出较高的PTA和AK酶活性, 并且在葡萄糖和乙酸两种碳源上生长时表现出与乙酸碳源上生长时几乎同样的PTA和AK酶活性; amrG1基因过量表达对葡萄糖碳源上生长产生的PTA和AK酶活性有一定程度的抑制, 即表现出与基因缺失情况相反的调控效应. 根据以上结果分析, amrG1可能编码了作用于pta-ack操纵子的一个阻遏因子或共阻遏因子. 相似文献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