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7篇
  免费   158篇
  国内免费   985篇
  3470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74篇
  2022年   97篇
  2021年   124篇
  2020年   91篇
  2019年   99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72篇
  2016年   84篇
  2015年   104篇
  2014年   153篇
  2013年   111篇
  2012年   142篇
  2011年   138篇
  2010年   166篇
  2009年   180篇
  2008年   225篇
  2007年   158篇
  2006年   127篇
  2005年   161篇
  2004年   136篇
  2003年   130篇
  2002年   111篇
  2001年   116篇
  2000年   75篇
  1999年   69篇
  1998年   65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61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44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3篇
  1963年   1篇
  1953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122.
123.
果蝇nasuta亚群求爱歌的种间识别与进化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邵红光  里敦 《遗传学报》1997,24(4):311-321
果蝇nasuta亚群由14个种、亚种和分类群组成,广泛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区域。本文首次记录了nasuta亚群种的求爱歌,测量了脉冲歌时域模式的参数:脉冲串间隔(IBI)、脉冲间隔(IPI)、脉冲串时间长度(PTL)、每个脉冲串的脉冲数(PN)、脉冲时间长度(PL)、波动周期时间长度(CL)。采用计算机声谱分析技术,作出求爱歌信号的三维数字功率谱图,进行频率分析。发现D.pulauna和Taxon-F不发出求爱歌声信号,视觉在交配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对其余种、亚种和分类群的求爱歌分析表明,nasuta亚群种的求爱歌分为脉冲歌和正弦歌。对部分种的正反交F1求爱歌分析表明,脉冲歌时域参数,如IPI平均值为X染色体连锁或常染色体多基因控制,正弦歌频率偏向母方。根据不同种、亚种和分类群脉冲歌的时域模式构建nasuta亚群的系统树,对亚群中不同种、亚种和分类群的亲缘关系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24.
董碧麟  刘伟  陈瑶  童中胜  李东升 《菌物学报》2019,38(8):1330-1340
以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和几丁质合成酶1(chitinase synthase 1,CHS1)为鉴定靶位,结合种系进化分析将2007年至2016年分离自头癣或面癣患儿的12株石膏样小孢子菌复合体成员(现被归入Nannizzia菌属)鉴定到种水平,其中5株为Nannizzia gypseaMicrosporum gypseum),另7株为Nannizzia incurvataMicrosporum incurvatum)。在此基础上,通过序列相关扩增多态性(SRAP)分子标记进一步证实二者在DNA多位点存在扩增多态性。本研究证实在我国湖北地区存在Nannizzia incurvata,为我国开展Nannizzia菌属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实验室依据和支持。  相似文献   
125.
为考察来源于极端高温酸性环境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建立了一个由嗜酸热原体茵的sod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的可靠三维分子结构,并对这个蛋白质进行进化踪迹分析识别出了11个踪迹残基?其中,残基Asn39,Gly105和Glu162的位置随机遍布整个结构,其余的残基却全部都明显地聚于一个靠近铁原子的子类当中?由此从在三维结构确认sod基因编码含铁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此外,那些被识别的靠近铁原子的踪迹残基可能跟铁的绑定和催化功能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26.
张原  陈之端 《植物学报》2003,20(4):462-468
简要介绍了分子进化生物学中序列分析方法的最新进展,特别强调了似然比检验和贝叶斯推论在分子进化和系统发育假说检验中的重要性,并介绍了新方法的一些成功应用,同时还给出了一些重要的信息资源。  相似文献   
127.
小家鼠的遗传与进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小家鼠作为重要的模式生物,近20年来对其遗传与进化领域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通过现代遗传学的各种遗传标记(蛋白质电泳,mtDNA,rDNA,Y染色体等),不仅更深入地探讨了共栖小家鼠间的遗传差异和系统关系以及与野生种的关系;进而还对小家鼠的分类系统进行了修正,提出小家鼠种组(species complex)由domesticus,musculus,castaneus 和bactrianus 4个共栖种以及spicilegus,macedonicus和spretus3个野生种组成;并且进一步阐明了小家鼠的起源和进化问题,目前主要有离心模型和顺序模型2种起源假说,然而对中国小家鼠的遗传分化,亚种分类尚缺乏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8.
数种昆虫5S rRNA结构特点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已知结构的昆虫5S rRNA的核苷酸顺序,发现同科、同目的昆虫比不同科、不同目的昆虫有较少的核苷酸差别.根据Kimura和Ohta(1972)提出的经验公式,绘制了数种昆虫的系统发育图.结果表明,从分子进化得到的结论和经典分类基本上是一致的.根据DeWachter等(1982)提出的二级结构模型,归纳分析这些昆虫5S rRNA,发现保守位点与半保守位点(同一位点仅出现二种核苷酸残基)之和几乎占整个5S rRNA分子的100%.  相似文献   
129.
研究表明, 在一些进化分支或有机体之间存在着核苷酸或氨基酸替代速率差异.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种群内的中性分子突变与物种多样化相关. 超过98%的陆生真菌属于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 而且前者的物种多样性明显多于后者. 获得了地衣型真菌红脐鳞的21种蛋白编码基因序列, 并应用这些及GenBank中的相关序列进行了随后的分析. 建立了3组矩阵: (1) 13种真菌, 包括105种蛋白编码基因; (2) 9种真菌, 包括21种蛋白编码基因; (3) 299种真菌的nu LSU rDNA序列. 应用这些数据, 检测了子囊菌门与担子菌门以及子囊菌内部主要纲之间的基因替代速率. 蛋白质数据和nu LSU rDNA数据分析显示, 子囊菌的基因替代速率显著快于担子菌; 而且在子囊菌内部, 物种丰富的粪壳菌纲进化速率最快, 物种数量较少的锤舌菌纲进化最慢. 结果提示, 子囊菌的快速进化不是得益于互惠共生、生态条件、无性繁殖、代谢速率或者短世代时间, 而可能是由奠基者效应引起的. 这是物种数量与进化速率相关的又一证据, 与奠基者效应是导致物种丰富的分支进化速率较快的主要原因的假说相吻合.  相似文献   
130.
《昆虫知识》2009,(5):659-659
飞蝗是一种重要农业害虫,具有很强的迁飞能力,其分布区比任何其他蝗虫都更广阔,几乎覆盖了东半球的整个温、热带地区。然而,基于生物学或形态学差异,飞蝗仅在中国就鉴定出了3个亚种,而在世界范围内则存在至少9个亚种———这跟其迁飞能力是相矛盾的,学术界对此也一直存留争议。张德兴教授的研究团队(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分子生态学和进化研究组)运用分子生态学的研究手段,从多个独立微卫星DNA位点对覆盖飞蝗中国分布区的25个样点的1300多个标本进行综合分析。他们发现,尽管飞蝗具有很强的迁飞扩散能力,中国的飞蝗确实分为北方种群、南方种群和西藏种群3个具有显著遗传差别的种群,但是与传统认识不同的是,广布于中国中、东部的飞蝗并非东亚飞蝗,而是应隶属于亚洲飞蝗亚种。该研究成果一方面验证了飞蝗经典分类的一些结论,另一方面则指出对由Boris Petrovitch Uvarov(1889~1970)(被学界誉为“蝗虫之父”)在20世纪30年代建立的关于东亚飞蝗的有关权威观点进行修正的必要性。该研究团队还进一步分析飞蝗在中国形成和维持3个具有显著遗传差别的种群的原因,指出:历史生物地理学因素可能是导致形成这3个地理种群的关键原因,特别是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