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51.
任本命 《遗传》2007,29(1):1-2
弗朗西斯·佩顿·劳斯(Francis Peyton Rous)于1879年10月5日出生于美国德克萨斯(一说马里兰州巴尔的摩), 父亲查尔斯·劳斯, 母亲弗朗西斯。劳斯年仅11岁时父亲去世, 母亲带着他们的3个孩子回到巴尔的摩艰难度日, 并使孩子们接受最好的教育, 劳斯兄弟们就在巴尔的摩长大成人。  相似文献   
52.
日本三菱石化公司已用黄色短杆菌(Brevibacterium flavum)发酵法生产L-天门冬 。  相似文献   
53.
兰州鲇染色体组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认识兰州鲇(Silurus lanzhouensis)染色体组特征,为兰州鲇的细胞遗传学和人工育种研究提供基础参考资料。以兰州鲇培养肾细胞为材料,采用空气干燥法制备染色体玻片标本,分析了兰州鲇的染色体组型。兰州鲇的染色体数2n=58,核型公式为2n=20m+18sm+16st+4t,染色体总臂数(NF)为96。通过比较分析认为,兰州鲇在鲇属鱼类中属于较为原始的类群。  相似文献   
54.
黄河兰州段水中沙门氏菌的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黄河兰州段9个断面上,于丰、平、枯水文期采集291份水样标本,用两步增菌法定量监测了河水沙门氏菌。除对照点(库心)外,其它均检出沙门氏菌。流经兰州市区的中山桥、包兰桥和下游的四龙口上、下四个断面检出率高、含菌量多。对河水总大肠菌群和细菌总数的监测表明,沙门氏菌的检出率随河水中总大肠菌群数和细菌总数含量的增加而增高。从291份水样标本中分离到766株沙门氏菌,对其中388株作了系统的生化和血清学鉴定。在检出的25种不同沙门氏菌血清型中有11种在兰州地区以往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55.
针对目前兰州鲇(Silurus lanzhouensis)种质资源救护保存和良种选育等研究工作中面临的亲子鉴定及系谱管理等问题,研究应用微卫星荧光标记多重PCR与自动测序分型技术,建立了2组四重PCR和2组三重PCR体系,并成功应用于3个家系亲子鉴定中。利用Cervus v.3.0软件对110尾兰州鲇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筛选的14个微卫星标记的平均观测杂合度(Ho)为0.750,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667,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624,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对已知系谱信息的3个兰州鲇家系的90尾子代和20尾候选亲本进行亲子鉴定分析,结果表明,双亲基因型未知累积排除概率(CE-1P)、单亲基因型已知累积排除概率(CE-2P)和双亲基因型已知累积排除概率(CE-PP)分别为0.99753092、0.99983971和0.99999964。4组多重PCR累积模拟鉴定率为100%,累积实际鉴定率为83%。采用50尾个体进行双盲验证,利用MEGA7.0对3个家系50尾个体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同一家系94%的个体聚类分析...  相似文献   
56.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Co盐催化剂研发课题组近年来开展了用废弃食用油制备生物柴油的研究,将废弃食用油去杂质、脱水,进行预处理,然后加入无水乙醇作为萃取剂脱酸,再加入碱性复合催化剂和甲醇溶液在30~60℃下酯化0.5~1.5h,最后经过分离、蒸馏得到生物柴油,生物柴油最高收率达到92.4%。该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0610043018.5)。  相似文献   
57.
温度对兰州鲇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测定了兰州鲇(Silurus lanzhouensis)胃、肝胰脏、前肠、中肠、后肠在不同温度(15℃、20℃、25℃、30℃、37℃4、2℃、47℃)条件下的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性。结果表明,随温度的升高,各种酶活性的变化均表现为先增高后下降直至不能检出。消化道各部位蛋白酶的最适温度均为42℃;淀粉酶的最适温度除胃和肝胰脏为37℃外,其他部位均为30℃;脂肪酶的最适温度除后肠为30℃外,其他部位均为25℃。消化酶的最适温度高于其生活水域的水温,反映出消化酶作为酶蛋白的耐热性。最适温度下,蛋白酶活性前肠≈中肠>后肠>肝胰脏≈胃;淀粉酶活性前肠>中肠>肝胰脏>胃>后肠;脂肪酶活性中肠>后肠>前肠≈肝胰脏>胃。研究结果还表明,前肠和中肠是兰州鲇消化蛋白的主要部位,中肠是其消化脂肪的主要部位,而前肠是其消化淀粉的主要部位。在消化酶表现出活性的温度范围内,蛋白酶活性明显高于淀粉酶活性。实验还表明脂肪酶具有活性的温度范围较蛋白酶和淀粉酶窄。  相似文献   
58.
以百合小鳞茎离体发生为实验系统,研究了鳞片(外植体)内多胺和多胺氧化酶活性的变化与小鳞茎发生之间的相关性。随着细胞脱分化、愈伤组织形成、小鳞茎发生等过程,内源腐胺、亚精胺和精胺的含量均失上升后下降,变化曲线为“钟形”,其含量达最高峰的时间为肉眼可见小鳞茎出现之前。多胺氧化酶活性在小鳞茎发生初期逐渐下降,6d后开始上升,并在小鳞茎突起时达最大值。由于内源多胺水平和多胺氧化酶活性的变化与小鳞茎发生有密切关系,可作为这一形态发生过程的生化指示。  相似文献   
59.
王百合及兰州百合细胞质遗传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描述了王百合(LiliumregaleWils.)及兰州百合(L.davidiDuch.)质体和线粒体在生殖细胞及精细胞中的分布和细胞质中DNA的状况。在刚形成的王百合的生殖细胞中含有少量的质体和大量的线粒体。当生殖细胞游离在营养细胞质中时,质体在生殖细胞中完全退化消失。DAPI荧光技术进一步证明,在成熟花粉、花粉管中的生殖细胞及其分裂形成的两个精细胞中无任何细胞器DNA。兰州百合在小孢子分裂时质体严格地极性分布,造成了刚形成的生殖细胞中即无质体。兰州百合、麝香百合(L.longiflorumThunb.)及其杂种的RFLP分析,也证明兰州百合质体是单亲母系传递的。虽然在不同发育时期的生殖细胞及精细胞中可以观察到线粒体,但在雄配子体时期它们的DNA已降解,因此雄性线粒体不能被传递至后代。研究结果提供了百合属的这两个种质体和线粒体具母系遗传方式的细胞学证据,并阐明父系细胞质不能作为遗传传递的机理。  相似文献   
60.
兰州鲇与鲇消化系统的形态学及组织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黄河濒危鱼类兰州鲇(Silurus lanzhouensis)消化系统的形态学和组织学结构特点,以鲇(Silurus asotus)为对照,对兰州鲇消化系统形态学和组织学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1)兰州鲇与鲇的消化道和消化腺形态相似,具有肉食性鱼类的特征。兰州鲇消化道较短,有发达的“U”型胃,胃内皱褶明显,无幽门盲囊,肠道短且粗,可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三部分,前肠粗大,后肠较细。两种鲇属鱼类都有独立致密的肝脏和胰脏。(2)兰州鲇的比肠长显著大于鲇(P < 0.05),比胃重、比肝胰脏重显著低于鲇(P < 0.05),但二者的比肠重无显著性差异(P>0.05)。(3)兰州鲇胃的皱襞幅度小于鲇,且环肌层比兰州鲇薄。兰州鲇与鲇前肠的肠黏膜均形成了大量皱襞,肠黏膜、褶皱粗大,但鲇的褶皱分支较细密。兰州鲇与鲇的后肠与前肠相比,肠腔变小,褶皱数量明显减少,高度降低。黏膜层分布有杯状细胞和柱状细胞。兰州鲇与鲇的肝脏肝小叶间缺少结缔组织,分界不明显,而兰州鲇肝细胞的密度大于鲇。综上所述,兰州鲇与鲇的消化系统相似,均符合肉食性鱼类消化系统特征,结合消化生理等研究结果,表明兰州鲇的消化能力弱于鲇,这可能是在自然情况下兰州鲇的分布区域及适应性不及鲇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