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8篇 |
免费 | 2篇 |
国内免费 | 33篇 |
专业分类
9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2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1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2篇 |
2013年 | 1篇 |
2012年 | 4篇 |
2011年 | 2篇 |
2010年 | 6篇 |
2009年 | 4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3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5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3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兰属小金童(Cymbidium Golden elf. 'Sundust')茎尖组织培养研究表明:茎尖外植体在不添加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花宝1号培养基上诱导产生原球茎;原球茎在花宝1号3g/L + 6-BA 1.5mg/L的液体培养基上培养,能形成快速增殖的丛生原球茎;不同的培养方式对原球茎的增殖效果有显著差异;原球茎在不附加植物生长调节剂的1/2MS或花宝1号培养基上分化成无根小苗,然后在花宝1号+NAA 0.2mg/L+IBA 0.6mg/L培养基上诱导生根,进而再形成完整植株. 相似文献
62.
江西的野生兰属植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花,是民间对兰科兰属(Cymbidium)植物的泛称,是中国人民广为喜爱的传统名花;在文明古老的中华大地,栽培与观赏兰花的历史,可追溯到唐朝末年,至今已有1100多年。兰属植物主产于亚洲热带与亚热带地区,少数分布于大洋洲与非洲,全世界约有40余种,我国产30余种及许多变种。 江西省位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北面和湖北、安徽两省相邻,南有大庾岭、九连山与广东接壤,西有幕阜山、万洋诸山与湖南毗邻,东有武夷山、怀玉山与福建、浙江两省接境。江西是江南丘陵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南西三面环山,北面虽为平原地区,但也有庐山雄峙长江、鄱阳湖之滨,山地、丘陵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60%,广阔的山区极宜兰花生长。 据初步调查,江西省有野生兰属植物9种(变种)以上,它们是: 相似文献
63.
64.
65.
<正>命名的根本目的是用语言和文字区分事物,而不是描述事物,更不是文化传承。一个命名如果在区分事物时容易造成混乱,就不能说是一个很好的命名。目前,植物的中文命名相当混乱,以至于无法实现准确的名物对应。1植物中文命名的混乱现状古人命名植物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物种概念,几千年来自发形成的中文植物命名相当复杂,同名异物和一物多名的现象普遍存在。在《中国植物志》和Flora of China以及各种地方植物志书中,许多植 相似文献
66.
对兰科(Orchidaceae)石豆兰属(Bulbophyllum)二新种,副萼石豆兰(B.malipoense Z.J.Liu,L.J.ChenW.H.Rao)和小副萼石豆兰(B.minor Z.J.Liu,L.J.ChenW.H.Rao)作了描述和绘图。该二新种属于石豆兰属副萼组(Bulbophyllumsection BisetaJ.J.Verm.ex N.Pearce,P.J.CribbJ.Renz),与该组的刺萼石豆兰(B.bisetum Lindl.)相似,区别在于两新种的叶片先端二裂和唇瓣无毛。小副萼石豆兰与副萼石豆兰的区别在于假鳞茎椭圆球形;叶片卵状椭圆形,长1.2~2 cm;侧副萼片较短,长约1 mm;中副萼片几乎与两侧萼片边缘合生。 相似文献
68.
69.
70.
兰属植物光合途径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对兰属(Cymbidium)植物的七个种中的10个栽培种的光合途径进行了生理生化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兰属植物叶片的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ase)和丙酮酸磷酸双激酶(PPDK)的活性很低,乙醇酸氧化酶的活性较高。在光下用α-羟基吡啶甲烷磺酸(α-HPMS)处理叶片后,乙醇酸积累量明显高于对照。叶绿素a/b比值在1.24—2.69之间。光合速率最低为0.96—3.33μmlCO2m-2S-1。这些结果表明所研究的几种兰属植物均为C3植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