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3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19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76篇
  2011年   77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2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61.
我国部分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现状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我国6个省市的15个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现状的调查表明,不同时期建立的自然保护区其管理水平有着较大的差距。主成分分析表明,自然保护区的投资及与投资有关的建设管理指标是影响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聚类分析表明,15个自然保护区可以分为3类,分别代表了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发展的3个不同的阶段。不同背景下建立的自然保护区有着相异的建设管理特征,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还未真正从生态建设的需求和资源管理的目的出发,这或许是当前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的根本原因。从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现状来看,6个省市可以被分为3类,而其中自然和社会经济发展因素相差较大的地区(如辽宁和江西),其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方面有相似之处,这表明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水平与资金和人力物力的投入有密切的关联。决定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水平的制约因素很多,由于自然保护区的公益性特征,所以资金的投入是所有问题的核心。  相似文献   
662.
冯大兰  刘芸    钟章成  杨娟  谢君 《生态学报》2008,28(5):2013-2013~2021
模拟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含水量变化特征,设置了T1(淹水超过土壤表面2cm)、T2(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70%~100%)、T3(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40%~60%)3个不同处理组,用嘉陵江江水灌溉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 (reed)),研究了三峡库区不同消落带带位土壤不同含水量条件下芦苇穗期的光合生理生态响应机理和适应对策.结果表明,土壤不同含水量对芦苇植株光合色素、叶片气体交换参数、资源利用效率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有不同影响.其中,T1的光合色素含量最低,T3的类胡萝卜素含量最高.在T1条件下,芦苇表现出较低的光能利用率(LUE)、CO2利用率(CUE)、净光合速率(Pn)、电子传递速率(ETR)和光化学荧光猝灭系数(qP),但与其它耐水淹植物相比,T1条件下的穗期芦苇仍具有较高的光合速率(17.067μmol·m-2·s-1),说明芦苇具有较强的耐水淹能力.在T2和T3条件下,芦苇具有较高的光能利用率(LUE)、CO2利用率(CUE)、净光合速率(Pn)、电子传递速率(ETR)和光化学荧光猝灭系数(qP).水分利用效率(WUE)大小顺序为T3>T1>T2.虽然T1的PSII有效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最高,T2的光化学荧光猝灭系数(qP)最大,而T3的电子传递效率(ETR)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最高,表明在高光强和高温条件下,T3具有较强的热耗散能力,能有效保护光合机构,因而光合速率最高(20.47μmol·m-2·s-1).研究证实芦苇不仅具有耐水湿的特点,还具有耐旱性,芦苇适合作为三峡库区消落带植被恢复建设禾本科先锋物种.  相似文献   
663.
洗手、刷牙,清除污物、杀灭病菌,看似常规小事,其实不然。它与预防疾病、增进身体健康,保障食品、药品、半导体元件、航天器材等相关工业制品的安全品质,提升医院、餐馆、托儿所等各类公共场所服务水平有着密切关系。一句话:清洁、消毒是件关乎百姓福祉以及和谐、文明社会建设的重要窦事。  相似文献   
664.
于潜  张岭梅 《生物学通报》2001,36(10):24-25
生物学教学因其独特的学科性质和功能 ,在校园文化建设及对学生的全面培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几年来 ,我们结合呼伦贝尔盟教育学会生物学教学研究会拟订的教育科研课题 ,在充分挖掘生物学科优势 ,使生物学教学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方面以根河市第二中学为实验点进行了一些探索。1 调动学生自主参与意识 ,积极进行校园绿化设计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中学生物学教材中的实验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教学中 ,我们除认真完成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外 ,还利用课余以兴趣小组为龙头 ,调动学生自觉参与校园绿化建设。我们组织学生…  相似文献   
665.
介绍了中南大学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思路和目标及硬件和环境建设、实验队伍建设、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等内容。并从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建立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建立共享实验技术平台及建立实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4个方面重点介绍了该示范中心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为国内高等院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提供了参考模式。  相似文献   
666.
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公路对路域植被物种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Feng L  Li XR  Guo Q  Zhang JG  Zhang ZS 《应用生态学报》2011,22(5):1114-1120
沿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省道201线沙坡头-景泰段2侧设置48条垂直于公路的样线,调查距路缘不同距离处植被的物种分布特征,研究干旱荒漠区公路建设和运营对植被物种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距路缘距离的增加,草本植物的种数、盖度、生物量和α多样性均逐渐减小,5 m后与对照差异不显著,高度在0~6 m处较大,密度变化不显著.0~2 m处草本植物的物种周转速率较低,2~5 m处最高,10 m后物种组成与对照相似.路缘处的草本植物群落以禾本科植物占优势,抗干扰能力较强的白草、虎尾草和冰草占草本植物总个体数的68.6%.其中,虎尾草在距路缘1 m后,白草和冰草在距路缘2 m后数量和频度迅速减小,而菊科植物茵陈蒿和冷蒿急剧增加,距路缘2 m后占草本植物总个体数的70%.路缘处灌木植物的盖度和密度显著小于对照,物种组成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67.
洋太公路对秦岭大熊猫栖息地景观格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洋县至太白县省级公路(洋太公路)穿越了秦岭大熊猫栖息地,可能对该地区大熊猫种群交流产生影响.以北京一号卫星遥感图像为数据源,采用分层提取法对道路建设前大熊猫栖息地景观类型进行分类,随后在GIS软件ArcMap的支持下对分类结果进行更新,模拟得到道路建设后的大熊猫栖息地景观格局,利用Fragstats软件从斑块和景观2个层次上计算了洋太公路修建前后大熊猫栖息地景观指数.结果表明:洋太公路穿越了9.4 km的林地斑块,公路建设使沿线两侧500 m范围6.9%的土地面积转化为建设用地,其中林地面积减少0.9%,各斑块类型的破碎度增加;公路建设后,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CONTAG指数在离公路两侧300 m处变化最大,随着距离公路长度的增加逐渐趋于相同,表明公路建设对景观格局的影响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大而减弱.最后,提出了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保护与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668.
陶芹  吴业  陶宇  陈公太  欧维新 《生态学报》2022,42(21):8690-8701
如何管控包括生态保护红线等国土重要生态空间中的存量建设用地和耕地,是目前业界争论的焦点问题,而是否该退出、怎么退出、有何影响,则是值得学界重点探讨的科学问题。以昆山市为例,基于"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生态敏感性-景观连通性"框架识别其国土重要生态空间,在分析重要生态空间与其现存建设用地、耕地的冲突特征及影响因素基础上,多情景模拟并评估重要生态空间中耕地和建设用地不同退出方式下的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响应特征。研究表明:(1)占全域不足1/4的重要生态空间中,现存耕地和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水域周边,且以耕地占用冲突为主。(2)重要生态空间中耕地和建设用地退出方式不同会导致不同的生态系统服务响应特征,整体上生态保护情景能够有效地缓解服务间的权衡关系,但过度生态保护并不是最合适的;需权衡好不同国家既有政策之间关系,在保护中要避免"一刀切"问题。此外,研究尝试探讨了重要生态空间中现存用地斑块退出的生态系统服务响应研究的方法和思路,未来还可就围绕退出斑块的面积阈值、空间配置特征及其生态系统服务响应规律展开深化研究。  相似文献   
669.
为了解重庆市中梁山岩溶槽谷区隧道建设对土壤CO2浓度变化特征的影响,于2017年12月1日至2018年11月25日对中梁山岩溶槽谷区的隧道影响区和非隧道影响区典型的白蜡树林(FC)和于2017年3月22日-2018年1月18日对耕地(CU)、灌丛(SH)、竹林(BA)下土壤CO2浓度及其相关的环境因子进行研究,探讨了隧道影响和非隧道影响的岩溶区土壤CO2浓度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子。研究表明:隧道影响区(A区)土壤CO2浓度低于非隧道影响区(B区),A区A-CU、A-SH、A-BA和A-FC土壤CO2浓度的平均值分别为4479.26、6053.10、8152.70 mg/m3和17162.47 mg/m3,B区B-CU、B-SH、B-BA和B-FC分别为6244.67、6647.01、9422.94 mg/m3和18396.09 mg/m3。但隧道影响区和非隧道影响区的土壤CO2浓度具有相同的垂直和季节变化趋势,在垂直方向上,土壤CO2浓度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季节变化上,雨季(夏季和秋季)土壤CO2浓度大于旱季(冬季和春季)。经相关分析发现土壤温度是影响土壤CO2浓度变化的主控因子,土壤CO2浓度随土壤温度的升高而升高,降水较多时土壤含水率过高,会抑制土壤CO2的生产,同时,土壤理化性质也对土壤CO2浓度具有一定的影响。隧道影响区土壤CO2浓度的变化受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大。  相似文献   
670.
徐苡珊  赵文武  韩逸  胡宝清 《生态学报》2022,42(21):8935-8939
中国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2021年学术论坛于2021年11月20日至21日在江西省南昌市举行,论坛共吸引1700余人次参与线上线下研讨。论坛的主题是“后疫情时代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坛围绕9个专题展开,分别是:(1)人地系统耦合与可持续发展;(2)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修复;(3)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4)农村宅基地退出与乡村发展;(5)山地水土保持与乡村振兴;(6)生态保护修复与可持续发展;(7)流域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8)喀斯特区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9)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与向海经济高质量发展。对我国生态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启示有:(1)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纳入生态文明建设;(2)深化多源数据和多模型耦合支撑的可持续发展评估;(3)建立健全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