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14篇
  免费   282篇
  国内免费   1443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150篇
  2022年   141篇
  2021年   124篇
  2020年   157篇
  2019年   130篇
  2018年   102篇
  2017年   101篇
  2016年   128篇
  2015年   124篇
  2014年   166篇
  2013年   148篇
  2012年   165篇
  2011年   194篇
  2010年   178篇
  2009年   220篇
  2008年   307篇
  2007年   260篇
  2006年   217篇
  2005年   223篇
  2004年   241篇
  2003年   250篇
  2002年   211篇
  2001年   215篇
  2000年   179篇
  1999年   177篇
  1998年   159篇
  1997年   142篇
  1996年   123篇
  1995年   116篇
  1994年   123篇
  1993年   99篇
  1992年   106篇
  1991年   127篇
  1990年   106篇
  1989年   97篇
  1988年   66篇
  1987年   42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37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3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991.
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interleukin-1 receptor-associatd kinase,IRAK)家族被认为是TLR/IL-1R信号通路中重要的信号分子。迄今为止,已发现4个IRAK家族成员,其中IRAK-1和IRAK.4有激酶活性,IRAK-2和IRAK-M无激酶活性。最近的研究发现IRAK-M参与负性调控TLR信号通路和具有天然免疫的作用。本文就IRAK—M的结构特点及在TLR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和免疫耐受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92.
于洋  王柳  周琪 《生命科学》2009,(5):647-651
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已经在基础研究领域与产业化应用领域体现出了重要的价值,因而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及其相关研究已经成为了生物领域的持续性研究热点,但是围绕体细胞核移植技术仍然存在许多质疑,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体细胞核移植的效率较低。尽管如此,体细胞核移植研究仍然在近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包括小鼠与恒河猴核移植胚胎干细胞系的建立。该文就体细胞核移植的研究历史与进展进行简要的论述,同时针对体细胞核移植研究中的细胞重编程与治疗性克隆研究中的发展与问题进行剖析,希望能够积极推动治疗性克隆的研究进展,加速核移植与干细胞技术在产业化领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93.
秋水仙素对草莓离体叶片再生和多倍体诱导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草莓(Fragaria×ananassa Duch.)栽培品种'雪蜜'(2n=8X=56)的离体叶片为外植体,研究了不同浓度秋水仙素对愈伤组织诱导率、不定芽再生率以及多倍体植株诱导的影响,并采用流式细胞仪对多倍体植株的倍性进行鉴定.结果显示,用质量体积分数0.1%、0.3%、0.5%和0.7%的秋水仙素浸泡2、4和6 d,草莓离体叶片均能诱导出愈伤组织和不定芽,但随秋水仙素浓度的提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愈伤组织诱导率和不定芽再生率均显著下降.用不同浓度秋水仙素处理均能产生多倍体植株,倍性为9X、10X、11X、12X、14X和16X;随秋水仙素浓度的提高,多倍体诱导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用质量体积分数0.3%秋水仙素浸泡处理4 d是最佳的草莓离体叶片诱导方法,不定芽再生率达到40.5%,多倍体诱导率为100.0%,并且诱导产生出16X的植株.  相似文献   
994.
水稻游离小孢子培养最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小孢子培养技术不但可用来生产单倍体植株和加倍单倍体植株,而且可望成为转基因的理想受体系统。目前转基因技术、分子杂交技术与小孢子培育技术的有机结合已成为加快水稻育种速度的有效途径。本文从水稻小孢子分离纯化、影响愈伤组织或胚状体发生的因素以及植株再生三个方面综述了水稻游离小孢子培养的最新研究进展。最后就水稻小孢子培育技术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对小孢子培育技术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95.
以甜菜夜蛾为试虫,测定了粘虫颗粒体病毒(PuGV-Ps)对苏云金杆菌(Bt)毒力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PuGV对甜菜夜蛾没有致毒作用,但Bt中加入PuGV后可以提高Bt对甜菜夜蛾的毒力,甜菜夜蛾致死中量LC50由Bt单剂的1.094mg/mL下降到0.862mg/mL,共毒系数达127。亚致死剂量Bt处理甜菜夜蛾影响了幼虫的生长发育,表现为幼虫生长量相对减少、蛹重下降、化蛹率降低和化蛹历期延长,添加了PuGV-Ps后进一步增强了Bt对甜菜夜蛾的生长发育的抑制作用。甜菜夜蛾中肠蛋白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PuGV-Ps对甜菜夜蛾中肠酶活性具有抑制作用;昆虫同时取食PuGV-Ps和Bt后,中肠酶液总蛋白酶活力都有所下降,在中肠酶液最适pH范围内蛋白酶活力抑制作用最明显。  相似文献   
996.
本研究利用fura-2-AM荧光成像和膜片钳技术,发现内皮素-1(Endothelin-1,ET-1)可显著提高大鼠分离心肌细胞内钙离子水平([Ca^2+]i),激活心肌细胞钙通道.ETA受体阻滞剂BQ123能够消除ET-1提高[Ca^2+]i的效应,而ETB受体阻滞剂BQ788对该效应无影响,用ryanodine受体阻断剂ryanodine(10μmol/L)预处理,可以使ET-1诱导的[Ca^2+]i的增加抑制46.7%,蛋白激酶A(PKA)的抑制剂、蛋白激酶C(PKC)的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型受体(ATI receptor)的抑制剂都能够抑制ET-1诱导的[Ca^2+]i的增加,本研究发现ET-1能够提高全细胞L-型钙通道电流的幅度,增加L-型钙通道单通道的开放概率.并且BQ123完全阻止了ET-1诱导的L-型钙通道开放概率增加的效应.本研究证明了ET-1通过一系列机制调节钙超载,包括L-型钙通道的激活,钙致钙释放(CICR),ETA受体,PKC,PKA和血管紧张素Ⅱ-型受体也参与到了这个途径中。  相似文献   
997.
球状棕囊藻生活史独特,在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状态--游离单细胞和粘液质的囊体之间相互转换.生活史中共出现4 种不同类型的单细胞,存在有性和无性两种生殖方式.不同的细胞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占据不同的生态位,有利于棕囊藻细胞的生长.球状棕囊藻的囊体直径最大可达几个厘米,外被坚韧、紧密并且具有弹性,为内部的单细胞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栖息和保护场所,并且储存着能量可供细胞在营养盐限制条件下继续生长.由于囊体粒径较大,浮游动物难以摄食,并且有效的抵御了细菌和病毒的侵蚀,从而降低了棕囊藻的死亡率.与其它浮游植物相比,球状棕囊藻的竞争策略更加优越,提高了球状棕囊藻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998.
为分析乳腺癌易感基因2(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 2, BRCA2)蛋白与中心体BRCA2相互作用蛋白(centromal BRCA2 interacting protein, centrobin)间相互作用及其细胞定位的关系,探讨二者功能上的联系,本研究采用哺乳细胞双杂交实验检测体内结合并初步判定BRCA2分子上的结合区域;免疫共沉淀实验进一步验证其体内结合活性,GST-pulldown法检测其体外结合活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测BRCA2蛋白的细胞定位及在有丝分裂各期centrobin的细胞定位.结果显示,BRCA2与centrobin间存在体内和体外结合,且BRCA2分子的结合区域主要位于2 393~2 952氨基酸残基处;外源表达BRCA2定位于中心体,在有丝分裂各时相centrobin均定位于中心体. BRCA2与centrobin在体内形成复合物,并存在直接物理结合作用,二者存在细胞空间定位的一致性.该结果为进一步研究BRCA2在中心体复制中的调控作用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999.
以完整细胞为靶子的SELEX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指数富集的配体系统进化(SELEX)是一种从大容量寡核苷酸文库中经反复分离扩增步骤得到针对靶分子的高亲和力、高特异性核酸配基——适配体的体外筛选技术。自1990年以来,SELEX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筛选的靶分子已由最初的单一物质发展到完整的动物细胞、细菌病原体等复杂靶子。以完整细胞为靶子的SELEX技术有其独特的技术优势,可以在筛选细胞上特定靶分子未知的情况下进行筛选,为药物筛选、临床诊断、疾病治疗和基础医学研究等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随着对适配体研究的深入,尤其是纳米材料与其相结合应用,该技术将在肿瘤诊断治疗及微生物检测领域具有更为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00.
狼疮La蛋白,又叫La核糖核蛋白、La自身抗原或干燥综合征B型抗原,是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特异性自身抗原之一。La蛋白拥有多种结构和运输元件,可定位于不同的亚细胞部位与RNA相互作用。通常I丑蛋白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内,作为RNA聚合酶Ⅲ的转录因子,与RNA聚合酶Ⅲ转录新生产物结合,调节其转录终止,在转录后发挥分子伴侣作用,稳定RNA前体并促进其正确折叠,帮助其进行加工处理。La蛋白还可以与一类拥有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的细胞内mRNA和病毒RNA结合,调节这类RNA的表达翻译;也可在细胞凋亡时被颗粒酶B酶解,产生特异性酶解片段,诱导特异性抗La自身抗体和干燥综合征的生成。我们就I丑蛋白的分子生物学方面的近期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