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86篇
  免费   288篇
  国内免费   1238篇
  4412篇
  2024年   42篇
  2023年   121篇
  2022年   141篇
  2021年   162篇
  2020年   123篇
  2019年   106篇
  2018年   89篇
  2017年   118篇
  2016年   109篇
  2015年   106篇
  2014年   186篇
  2013年   167篇
  2012年   172篇
  2011年   179篇
  2010年   157篇
  2009年   147篇
  2008年   219篇
  2007年   154篇
  2006年   138篇
  2005年   126篇
  2004年   133篇
  2003年   123篇
  2002年   130篇
  2001年   118篇
  2000年   130篇
  1999年   94篇
  1998年   87篇
  1997年   102篇
  1996年   107篇
  1995年   103篇
  1994年   81篇
  1993年   92篇
  1992年   68篇
  1991年   88篇
  1990年   66篇
  1989年   52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63年   3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191.
膜醭毕赤酵母 (PichiamembranefaciensHansen)是本实验室从果实上分离获得的一种能有效防治桃果实采后软腐病的拮抗菌。本文将P .membranefaciens与葡枝根霉 (Rhizopusstolonifer)在桃果实伤口部位共培养 2 4h后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了它们的拮抗作用。结果表明 ,在有病原菌的地方聚集了大量的酵母拮抗菌 ,而且拮抗菌紧密地吸附在病原菌的菌丝体上。结合以前的研究结果可以推断 ,P .membranefaciens主要通过与病原菌进行营养和空间的竞争 ,紧密地吸附在病原菌菌丝体上分泌能降解病原菌细胞壁的水解酶 (如几丁质酶和 β_1,3_葡聚糖酶 ) ,并可能诱导寄主产生抗性 ,从而抑制桃软腐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2.
朱鹤  宋晓霞  李姝  王琦  李玉 《菌物学报》2012,31(6):947-951
报道了采自内蒙古自治区的3个黏菌中国新记录种:榄色孔膜菌Enteridium olivaceum,疏网发丝菌Stemonaria laxiretis和硬网发菌Comatricha rigidireta。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描述了它们的形态特征,与相近种进行了比较和讨论。考证标本保存于吉林农业大学菌物标本馆(MHJAU)。  相似文献   
193.
194.
将切去3’端穿膜序列的EB病毒膜抗原(MA)基因,插入pSV2-dhfr质粒的SV40早期启动子下游,构建了真核表达载体pSV2-dhfrGPTR,使两个SV40早期启动子分别调控MA和二氢叶酸还原酶(dhfr)基因。将该重组质粒转化CHO-dhfr细胞,在选择培养基中筛选阳性克隆,用氨甲喋呤加压扩增,建立了表达EBV-MA的克隆细胞系。westernblot分析证明,所表达的蛋白的分子量大约为340kd和220kd。经过细Sepharose2B琼脂糖凝胶层析初步纯化的抗原与福氏佐剂混合免疫小鼠,2周后小鼠血清中出现明显的gp340/220特异性抗体,表明切去嵌膜区结构的EBV-MA基因在CHO细胞中的表达产物具有同天然膜抗原相似的分子量大小、糖基化程度、免疫特异性和免疫原性,可望成为EB病毒人用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  相似文献   
195.
在 2 0 0 0年 1 2月 1 4日英国出版的NATURE杂志上 (Vol.4 0 8:796~ 81 5) ,发表了植物分子遗传研究的模式开花植物拟南芥 1 1 5.4Mb的全序列图谱 ,原文的中文译名为“开花植物拟南芥的基因组序列分析”。拟南芥DNA全长 1 2 5Mb ,只剩下 1 0Mb的中心着丝区DNA ,因为多重复序列所含基因很少 ,还未全测出。拟南芥全基因组DNA包含 2 5498个功能基因组及其所对应的 1 1 0 0 0个蛋白质家族。这是人类首次全部破译出一种高等植物的全基因序列 ,是在分子水平上向植物生命奥秘探索的又一里程碑式的工作。拟南芥植物基因组…  相似文献   
196.
【目的】解析出芽短梗霉CCTCC M2012223的基因组序列信息,分析其代谢产物聚苹果酸、黑色素、普鲁兰多糖合成相关基因,为深入研究遗传多样性和代谢工程改造提供序列背景信息。【方法】使用Illumina Hi Seq高通量测序平台对出芽短梗霉CCTCC M2012223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对测序数据进行序列拼接,基因预测与功能注释,COG/GO聚类分析,比较基因组学分析等。下载其他5株出芽短梗霉基因组序列,比较分析6株菌的种内同源基因、全基因组进化以及代谢产物合成相关基因。【结果】出芽短梗霉CCTCC M2012223基因组序列全长30756831 bp,GC含量47.49%,编码9452个基因。比较基因组分析表明出芽短梗霉CCTCC M2012223的基因组组装长度最长,6株菌的同源基因数达到7092个,普鲁兰多糖和聚苹果酸合成相关基因的蛋白序列有很高的保守性。出芽短梗霉CCTCC M2012223和Aureobasidium pullulans var.melanogenum亲缘关系最近,而这2株菌的黑色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蛋白序列有一些插入和突变。【结论】本研究解析了出芽短梗霉CCTCC M2012223的基因组序列信息,获得黑色素、普鲁兰多糖和聚苹果酸合成相关基因,为后续的代谢机制解析和改造提供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197.
玉米为雌雄同株异花植物,其雄穗着生于植株顶部,雌穗腋生。雄穗一方面需产生足量花粉以保证雌穗授粉结实,另一方面由于对下部叶片的遮蔽作用和自身营养需求,其生长发育会同时影响叶片光合作用效率和能量分配,因此优化雄穗结构是提高玉米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玉米雄穗性状包括雄穗分枝数、雄穗分枝长度、雄穗主轴长度、雄穗分枝总长度、雄穗分枝角度等,均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自20世纪90年代,研究者开始利用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定位方法解析玉米雄穗性状遗传结构;随着玉米自交系B73等参考基因组释放,以及DNA微阵列、基因组重测序等高通量基因分型技术的日益成熟,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GWAS)成为数量性状遗传研究的主流方法,目前已鉴定出大量玉米雄穗性状遗传位点。通过总结雄穗性状遗传定位研究结果,构建一致性图谱并挖掘定位热点区间,有助于进一步了解雄穗性状遗传结构特征及指导雄穗性状候选基因克隆。此外,通过对调控雄穗发育的已知基因进行功能分类,可为解析玉米雄穗发育的遗传网络和调控通路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98.
利用Bac-to-BacBaculovirusExpressionSystems构建了能表达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症病毒(REV)囊膜糖蛋白基因(env)的重组杆状病毒。用REV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分别做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FA)和免疫转印试验,均可从感染的Sf9昆虫细胞中检出REVenv。重组杆状病毒感染的Sf9细胞裂解后制备成油乳疫苗免疫SPF鸡后,可以诱发维持45d以上的特异性抗REV抗体,并可抵抗REV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199.
U46619双向调节系膜细胞DNA合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ene用血清或佛波醇肉豆寇乙酸(PMA)预失活化系膜细胞的PKC,可抑制U46619所致的IP合成及细胞内Ca~(2 )的升高,提示PKC预先活化后,可对再次活化PLC-PKC的物质起负反馈抑制作用。血清中含有血液凝固时血小板释放的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可活化PLC及PKC,可能对U46619的作用起负反馈抑制,使U46619促增殖作用丧失。第三,TXA_2可能直接或间接刺激前列腺素(PG)E_2或PGI_2的合成,而后两者有抑制细胞增殖的作用。不论何种机制参与,U46619这种抑制作用在病理上可能有积极意义:在正常状态下,体内肾小球系膜细胞为静息状态,肾小球合成的PG及TX极少,当肾小球产生炎症时,肾小球白细胞及血小板浸润增多,合成的PG、TX及PDGF增多,这时TX的升高可能有抑制PDGF所致细胞增殖的作用。 摘要 本实验用[~3H]TdR掺入法测定TXA_2类似物U46619对大鼠系膜细胞DNA合成的调节作用,测定系膜细胞合成的DAG及1,4,5-IP_3量,用PKC抑制剂Calphostin C预处理系膜细胞,观察其对U46619促增殖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U46619促进生长停滞的系膜细胞的DNA合成及IP_3的生成。本文首次证实U46619也促进DAG的生成并发现PKC抑制剂可抑制U46619的促增殖作用,提示U46619使生长停滞的系膜细胞的PLC活化,促进IP及DAG生成,进而激活PKC,促进系膜细胞DNA合成  相似文献   
200.
<正>由英国“应用微生物学及研究中心”研制的无细胞百日咳菌苗,含有凝集原2及3,百日咳毒素和丝状血凝素。188名婴儿进入一项随机的双盲试验,以联合白喉及破伤风类毒素的无细胞或全细胞菌苗按3、5及8~10个月的间隔进行接种。两组的局部反应相以,但在接种无细胞菌苗后,具有全身反应的婴儿显著地少于全细胞菌苗。对无细胞菌苗凝集原和毒素组分的抗体平均对致滴度高于全细胞菌苗。接种第三剂菌苗后一年,无细胞组抗体的持久性亦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