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6篇
  免费   76篇
  国内免费   53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75篇
  2001年   78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5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81.
报道了一种具混合型纹孔(互列式纹孔和对列式纹孔)的化石本。化石木产自内蒙古乌达矿区老石旦矿附近太原组上部,地质时代为早二叠世早期。经比较,确认为南洋杉型木属(Araucarioxylon Kraus)一种新;老石旦南洋杉型木(Araucarioxylon laoshidanense sp.nov.).根据混合型纹孔的存在及其他特征,认为新种可能代表了一种原始的松杉类植物的木材化石。主要特征:仅保存  相似文献   
982.
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 (AFLP ,amplified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方法研究了荷木 (SchimasuperbaGardn .etChamp .)和锥栗 (CastanopsischinensisHance .)在 3个演替系列群落中的分子变化。研究地点位于广东省鼎湖山。 3个群落是针叶林群落、针阔叶混交林群落和常绿阔叶林群落。荷木的AFLP分析结果表明 ,4组引物对分别扩增出2 4、40、2 7、2 7条带 ,其中分别有 15、2 3、2 3、16条是多样性带 ;锥栗的AFLP分析结果表明同样的 4组引物对分别扩增出 2 7、2 0、33、39条带 ,其中分别有 12、5、15、13条是多样性带。平均杂合度表明荷木比锥栗有更大的分子变异。用AMOVA(analysisofmolecularvariance)分析表明荷木种群有 95 .99%的分子分化表现在种群内 ,4.0 1%的分子分化表现在种群间 ,表现极显著 (P <0 .0 0 1) ;锥栗种群有 75 .36 %的分子分化表现在种群内 ,2 4.6 4%的分子分化表现在种群间 ,极显著 (P <0 .0 0 1)。除趋势面对应分析表明荷木来自不同群落的个体分布没有规律 ,而锥栗来自不同群落的个体大致分布在一起。上述结果的产生是两个不同种群的生物学特性的反映 ,并提示了不同群落微环境对种群分化的影响 ,以及与森林演替群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83.
从发育的角度研究了中国特有单种属DichotomanthesKurz及与其系统学研究有关的外类群Prinsepiautilis的花粉形态 ,扫描电镜观察显示Dichotomanthes花粉粒自脱离四分体胼胝质膜开始至成熟二核花粉粒不同发育时期 ,花粉形态和外壁纹饰未见变化 ,仅花粉体积随成熟度增加而有所增大。而Prinsepiautilis ,其花粉粒刚脱离四分体时形状和成熟花粉明显不同 ,成熟花粉极面观为三裂圆形 ,赤道面观为圆形 ,外壁具清晰的平行条纹 ,但幼嫩花粉粒的形状很特别 ,极面观为深三裂圆形 ,赤道面观亦见花粉在两条沟之间下陷而沟部外突 ,明显为角萌发孔花粉 ,且花粉体积较成熟者小 ,而外壁纹饰同成熟者相比无根本性差异。前述两种植物花粉在不同成熟期体积有明显差异 ,而外壁纹饰在不同成熟期不存在质的变化并相对稳定 ,说明花粉外壁纹饰这一性状在蔷薇科中具有较为重要的分类学意义。DichotomanthesKurz具典型Rosaceae花粉的三孔沟结构 ,外壁具条纹 -穴状纹饰。将其孢粉学特征同Rosaceae 4个亚科有关类群的同类资料相比较 ,并结合其它形态解剖与细胞学等研究结果 ,支持将Dichotoman thes置入Maloideae下而不赞同将其另立亚科或置于Prunoideae之下。此外 ,由于Prinsepiautilis的花粉在其发育初期具角萌发孔花粉 ,与Cunoniacea  相似文献   
984.
裂褶菌纤维二糖脱氢酶(CDH)可以氧化纤维二糖并还原多种物质,催化的是一双底物双产物反应,符合乒乓反应机制,在电子供体纤维二糖存在下,CDH可以还原由豆壳过氧化物酶(SHP)氧化多种芳香化合物所生成的产物,SHP氧化1-羟基苯丙三唑(1-hydroxybezotriazole,HBT)生成的产物对SHP有失活作用,而在纤维二糖存在下,CDH可以还原该氧化产物从而阻止其对酶的失活作用,CDH可以抑制  相似文献   
985.
付丽娜  卢昕  刘承伟  王红  肖朝萍   《广西植物》2006,26(2):221-222
采用溶剂提取及柱色谱技术,从鸡尾木叶中分离得到两个生物碱类化合物,经图谱分析并与文献对照,鉴定为2,2,6,6-四甲基-4-哌啶酮(2,2,6,6-tetramethyl-4-piperidone)和1-金刚烷胺(1-aminoadantane),两化合物均系首次在该植物中发现。  相似文献   
986.
遮荫处理对不同苗龄交让木的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晓征  郝日明  任燕   《广西植物》2006,26(5):499-502,515
运用生理生态研究方法,选取不同苗龄(二年生和五年生)的交让木的幼苗,对其光合色素、光合特性和株高增量等指标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遮荫后二年生和五年生交让木的叶绿素和类乎萝卜素含量上升,Chl.a/Chl.b下降,光饱和点和补偿点下降。和对照的全光照条件相比,二年生交让木在遮荫处理下株高增量较大,最大净光合速率较高,光合优势明显;而五年生交让木表现相反趋势。揭示了不同苗龄交让木的生长及光合特性,为其科学栽培管理措施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87.
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 )是中国特有的孑遗种植物,被誉为植物中的"大熊猫",由于早期过度放牧、滥垦乱伐等人为因素,使这一物种一度濒临灭绝。预测气候变化对分布范围的影响可为四合木的野生资源保存与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基础和参考依据。利用27个地理分布点和从Worldclim网站下载的18个环境因子数据,基于优化后的MaxEnt模型预测四合木在中国的地理分布格局和限制其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结果表明,通过调用R平台ENMeaval程序包进行模型优化,最终确定FC=LQHPT,RM=4,优化参数后的模型精度优于默认参数下的模型精度。优化后的MaxEnt模型预测测试数据集和训练数据集AUC值均在0.98以上;现代四合木潜在地理分布的总的适生区面积约为124.45×104 km2,高适生区面积约为3.35×104 km2,高适生区主要集中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鄂托克旗以北,黄河上游达拉特旗以南,乌海市、巴彦淖尔市以东,鄂尔多斯市以西;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石嘴山市及贺兰山北麓也有少量分布。最干月降水量(36.95%)、年降水量(14.83%)、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11.21%)、海拔(9.38%)、最干季度平均气温(6.28%)、年均温(5.49%)、人类活动因子(3.10%)、表层土砾石含量(3.01%)、等温性(2.44%)、表层土壤碳酸盐或石灰含量(2.32%)、表层土壤酸碱度(2.02%)和最冷月最低气温(1.32%)是影响四合木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分析发现,随着气候暖化,四合木新增适生面积将会逐步缩减,现代潜在高适生区可能依然是其未来的避难所,其分布重心可能将会向东迁移。本研究为进一步明确四合木适宜栖息地在中国的地理分布格局和制定有效的保护策略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988.
报道了2种中国木虱的精子发生,即香椿巴木虱Bharatiana setentrionalis Yang et Li,n=7(XO);合欢羞木虱Acizzia jamatonica(Kuwayama),n=13(XO)。研究表明木虱的减数分裂具有3个显著的特征:1)前期I具有弥散期,此时常染色体疏松化,分散于整个细胞核,仅可以观察到异固缩化的性染色体,推测存在基因转录现象,同样的现象存在于蜡蝉和异翅类(Heteroptera)昆虫;2)中期Ⅰ姊妹染色体联合定向,第一次分裂为减数分裂;3)第二次分裂不发生胞质分裂,形成双核精子。从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来看,木虱与蜡蝉的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989.
在食用菌生产中木霉菌不仅污染食用菌培养料,而且感染其菌丝体和子实体,常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综述了食用菌与木霉菌互作的形态学特征和生物化学基础,介绍了食用菌抗病性遗传及抗性机制研究现状,提出了未来宿主与病原菌互作机制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990.
贵州地区木霉菌分离鉴定及对辣椒疫霉的拮抗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背景】辣椒疫霉是一种毁灭性的土传病害,当前主要使用化学合成杀菌剂防治,但容易导致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等问题。【目的】筛选可拮抗辣椒疫霉的候选菌株,探究分离菌株拮抗辣椒疫霉的生理生化作用机制。【方法】综合应用形态学、核糖体RNA (rRNA)基因非转录区ITS序列相似性方法鉴定分离菌株,通过对峙实验筛选抑菌效果较高的拮抗菌株,基于比色法测定分离菌株发酵液粗提物对辣椒疫霉菌丝脂质过氧化、纤维素酶、β-葡萄糖苷酶(β-GC)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活性的影响。【结果】从腐木和土壤样品中分离得到11株木霉,分属于绿色木霉(Trichodermavirens)、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钩状木霉(Trichoderma hamatum)和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 4个种。11株木霉对辣椒疫霉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抑制率达到90%以上的菌株包括:绿色木霉Tv-1(92.68%)、Tv-2 (95.12%),哈茨木霉Thz-2 (92.68%),钩状木霉Tha-1 (90.24%)。以4株高效木霉的发酵液粗提物处理辣椒疫霉菌丝5 d后,因脂质过氧化产生的丙二醛含量显著增加,分别达到1.20、1.48、2.69和3.16 nmol/g,显著高于对照处理的0.77 nmol/g;与对照组相比,β-GC、PG酶活性显著下降,分别降低了12.28%-64.91%、7.2%-15.5%;同时纤维素酶活性呈上升趋势,最显著组为2.647 U/mL,相对于对照组增加了0.831U/mL。【结论】分离得到4株明显抑制辣椒疫霉菌生长的高效木霉菌,主要通过破坏细胞壁结构、降低致病因子酶活力和增强脂质过氧化等方式起拮抗作用,可为辣椒疫病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