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01篇
  免费   325篇
  国内免费   1467篇
  7793篇
  2024年   43篇
  2023年   202篇
  2022年   212篇
  2021年   231篇
  2020年   175篇
  2019年   139篇
  2018年   108篇
  2017年   99篇
  2016年   140篇
  2015年   184篇
  2014年   342篇
  2013年   269篇
  2012年   391篇
  2011年   365篇
  2010年   360篇
  2009年   384篇
  2008年   494篇
  2007年   374篇
  2006年   328篇
  2005年   342篇
  2004年   374篇
  2003年   316篇
  2002年   309篇
  2001年   191篇
  2000年   134篇
  1999年   140篇
  1998年   100篇
  1997年   146篇
  1996年   153篇
  1995年   146篇
  1994年   98篇
  1993年   85篇
  1992年   110篇
  1991年   88篇
  1990年   55篇
  1989年   56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4篇
  1977年   4篇
  1963年   2篇
  1960年   4篇
  1959年   4篇
  1957年   2篇
  1953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高翼之 《遗传》2007,29(11):1289-1290
1936年2月22日,迈克尔·毕晓普(J.Michael Bishop)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乡间.他在一所只有两间教室的小学里接受了8年教育.他上的中学也很小,同他一起毕业的只有8名学生.由于同一位家庭医生的友好相处,使他对医学和人类生物学产生了兴趣.他就读于葛底斯堡学院为攻读医学作准备,毕业后,进入哈佛大学医学院.  相似文献   
62.
朱相杨  李姝  王琦 《微生物学报》2017,57(5):631-642
黏菌代谢产物的研究显示出其较高的应用价值,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文综述了从黏菌中分离得到的100余个代谢产物,主要包括:脂肪酸、氨基酸、生物碱、萘醌、芳香族化合物、萜类化合物以及酯或其衍生品等。阐述了其抑菌、抗肿瘤、细胞毒及抗氧化活性,简要介绍了化合物的构效关系,同时对黏菌生物活性的研究方法及生物化学特征进行了总结,分析了不同黏菌类群代谢产物的异同。最后对黏菌代谢产物的研究提出了问题与展望。  相似文献   
63.
江苏沿海滩涂中华补血草的保护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华补血草是一种经济价值、生态价值较高的盐生植物,花朵细小艳丽,全草含各种黄酮体和杨梅树皮甙等有效成份,不仅可供观赏,还可药用.中华补血草可改善盐碱土的土壤结构,使盐土脱盐,被誉为盐碱地改造的"先锋植物".由于沿海滩涂开发速度加快,中华补血草的适生环境受到极大的威胁,导致种群数量越来越少.因此,加强对中华补血草的研究与迁地保护,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4.
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的核心任务,依据新课标要求与特点,设计了高中生物学必修本学习总评方案,期望通过发展性评价,促进高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65.
沈军 《生物学通报》2006,41(7):46-47
课程改革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很广,教研部门通过开展教研活动培训教师,在课改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参加培训的学校领导和教师反映的意见,在课改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培训内容脱离教学实际,无针对性,缺少实践性强的知  相似文献   
66.
为提高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PPI)预测的准确性,并深入探索细胞信号传导和疾病发生的生物学机制,本文提出一种简称为CBSG-PPI的预测算法。该算法首先利用3层前馈网络来处理蛋白质的k-mer特征,采用CT方法和Bert方法提取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以及使用卷积神经网络提取蛋白质的序列特征,再结合图神经网络和多层感知机来准确预测PPI。与现有的预测技术相比,CBSG-PPI在准确率、 F1分数、召回率和精确率等多个关键性能指标上展现了明显的优势,在公开数据集上分别达到了0.855、 0.853、 0.840和0.866的高分。此外,本算法采用了一种改进的参数调整方法,显著提高了计算效率,其预测速度比传统算法快了约140倍。这一显著的性能提升,不仅证实了CBSG-PPI在预测PPI方面的研究价值,也为未来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网络的构建和分析提供了有用的计算工具。  相似文献   
67.
68.
小黄鳃金龟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杨福田 《昆虫知识》1991,28(5):285-286
<正> 小黄鳃金龟Metabolus flavescens Brenske是山西省晋中地区果树的主要害虫。该虫在国内主要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河南、江苏、浙江、北京等省市。该虫主要以成虫为害,取食核桃、苹果、梨、丁香、海棠等果树的树叶,特别喜食核桃叶,严重影响果树的座果率及树  相似文献   
69.
不同磷水平下外生菌根真菌对铅的耐性反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液体离体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磷和铅水平对3个外生菌根真菌生物量、ZC1菌丝含磷量和含铅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水平的磷和铅胁迫下,菌种ZC1和ZC2的生物量显著高于菌种GV(Gomphidius viscidus);低磷时(0.16 mmol·L-1),3个菌种的生物量随着铅浓度的增加都受到了抑制,在较高的磷水平下(0.81和2.42 mmol·L-1),铅浓度的增加显著的抑制了菌种GV的生物量,但对菌种ZC1和ZC2的生物量没有显著抑制.GV的菌丝含铅量在各处理水平下都显著高于ZC1和ZC2.同一铅水平下,GV的菌丝含磷量在低磷时高于ZC1和ZC2,在较高磷浓度时却低于ZC1和ZC2;铅浓度的增加降低了菌种ZC2和GV的菌丝含磷量,但菌种ZC1的菌丝含磷量没有受到显著的抑制.与无污染地采集的菌种GV相比,污染地采集的菌种ZC1和ZC2表现出快速生长、低铅积累以及高磷吸收的特点,显示出较高的抗环境胁迫能力.  相似文献   
70.
When foraging on carrion resources, the wasp Vespula germanica usually makes repeated visits to the feeding site until depleting the resource.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analyzed how environmental cues affect wasps' behavior when re‐locating a protein food source. We studied this behavior in two different natural habitats: closed and open habitats. As closed habitats have more references to orient wasps to the feeding site than open habitats, we hypothesized that they would return to the foraging site more frequently in closed habitats than in open ones. We tested this hypothesis by studying wasp behavior in three different natural habitat conditions: (i) closed habitats, (ii) open habitats, and (iii) open habitats artificially modified by adding five sticks with flagging. Experiments consisted of training individual wasps to feed from a certain array, and at the testing phase we removed food and displaced the array by 60 cm. Therefore, we recorded wasps’choices when returning to the training area, by counting both the wasps’first approaches and the number of visits to the original feeding site and the displaced array. Wasps' behavior while re‐locating a protein food source was different if foraging at open or closed habitats. Wasps more frequently revisited a previous feeding location when foraging in closed habitats than when foraging in open ones. Furthermore, wasps more frequently visited the displaced array than the original feeding site in all three treatments. Nevertheless, when wasps were trained in closed habitats, they returned to the original feeding site more frequently than if trained in open ones. Interestingly, when five sticks with flagging were added in open habitats, wasps responded similarly as in closed habitats without these referenc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foraging behavior in V. germanica seems to be different in closed and open habitats, probably associated with the existence of references that guide foragers when re‐locating undepleted resour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