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8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19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8篇
  1975年   2篇
  1963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为了考察红色诺卡氏菌细胞壁骨架(Nocardia rubra cell wall skeleton,N-CWS)灌胃给药对小鼠的体内抑瘤效应及其免疫调节作用,采用小鼠肉瘤S_(180)的移植性肿瘤模型,检测N-CWS灌胃给药的抑瘤活性;同时观察N-CWS体内细胞毒作用和对正常小鼠的毒性、免疫器官重量、巨噬细胞(MΦ)吞噬功能及脾淋巴细胞转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小鼠灌服N-CWS的LD_(50)>1.2 g/kg;N-CWS 200、400、800 mg/kg剂量灌胃小鼠对S_(180)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抑瘤率分别为63.33%、71.11%、64.88%;与对照组比较,N-CWS可增加免疫器官重量和提升外周血白细胞数量、能明显提高小鼠MΦ的吞噬活性及显著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P<0.05),同时N-CWS激活了的MΦ对肿瘤细胞的细胞毒效应亦明显增强(P<0.05).因此N-CWS适用于口服给药,对小鼠移植性肿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抗肿瘤作用可能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12.
目的探讨蛋白质粉对正常小鼠免疫调节作用。方法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3批,每批分为4组,分别进行了小鼠免疫器官/体质量比值测定和小鼠碳廓清实验;绵羊红细胞诱导小鼠DTH、抗体生成细胞检测和血清凝血素测定(HC50);ConA诱导的小鼠脾淋巴细胞转化实验和乳酸锂脱氢酶法(LDH)测定NK细胞活性;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实验。结果10.00 g/kg剂量的蛋白质粉可增强绵羊红细胞诱导小鼠DTH能力(P〈0.05),促进抗体生成细胞数的生成(P〈0.01)。3.33 g/kg和10.00 g/kg剂量组能促进ConA诱导的小鼠脾淋巴细胞转化能力(P〈0.05或P〈0.01)和血清凝血素的生成(P〈0.05);三个剂量组均能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能力(P〈0.05或P〈0.01);3.33 g/kg和10.00 g/kg剂量组能提高NK细胞活性(P〈0.05);但对小鼠碳廓清能力和免疫器官/体重比值无明显影响。结论蛋白质粉对正常小鼠的细胞、体液免疫和单核-巨噬细胞功能和NK功能有促进作用,即具有增强免疫力功能。  相似文献   
113.
肾脏免疫区室化与肾小管间质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免疫系统区室化(compartmentalization)是近年提出的一个新观念,为人们从整体和局部两方面进一步了解免疫系统提供了新的视角,且有助于对临床疾病免疫机制的阐释。最近肾脏免疫系统区室化现象也已引起人们重视。肾小管损伤和肾间质纤维化是各类肾脏疾病发展到终末期肾衰竭的重要原因和共同通路,也与肾小管间质免疫区室的局部微环境调控密切相关,并涉及区域内树突状细胞等专职免疫细胞,以及具有免疫特性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共同作用及相互调节,由此影响着肾脏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因此,从肾脏免疫区室化角度进一步探讨肾小管间质损伤机制,有助于深入分析肾脏疾病的病变过程,并可为相关研究及临床诊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4.
耿放  王军平 《生命科学》2010,(12):1264-1270
人防御素是由中性粒细胞、小肠Paneth细胞以及粘膜上皮细胞等产生的一类内源性阳离子多肽。最早因其具有广谱抗菌作用而被广泛关注。近年来研究发现,防御素对病毒也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其抗病毒效应表现在多个方面。除了能够直接作用于病毒外,此类多肽分子还可以通过介导免疫反应来间接发挥抗病毒作用。本文就人防御素的抗病毒作用机理及其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期望能够加强人们对防御素生物学功能的认识,并为开发相关抗病毒药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5.
以L-丙氨酸缓冲液为发芽剂,结合芬顿反应原理,观察发芽-氧化损伤效应对芽胞的杀灭效果,以期为新型炭疽疫源地净化方法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以腊样芽胞为试验菌,采用透射电镜、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活菌计数等方法观察芽胞发芽过程的超微结构、核酸含量变化,以及在芬顿反应的联合作用下发芽体的活性变化。在20~30 min的发芽过程中,芽胞核心密度降低,核心与皮质、皮质与外壁之间界限模糊,芽胞外壁和芽胞衣有破裂,通透性增加,进一步有皮质消失、细胞核与细胞质融合、细胞膜基本形成的现象;发芽体荧光强度不断增加,显示菌体中核酸的活性和含量不断增加;发芽体对化学因子的抗力明显下降,H2O2浓度为0.20 mol/L的Fenton反应系统作用60 min时,发芽体灭活可达到3.016个对数级。诱导发芽和反应的联合处理程序可显著提高芽胞的灭活水平。  相似文献   
116.
采用RT-PCR技术,克隆了小麦胞质顺乌头酸酶基因(cACO)部分cDNA序列.该cDNA序列长1368bp,编码456个氨基酸,GenBank登录号为GU475062.半定量RT-PCR结果表明,在生理型不育和可育花药发育的单核早期至三核期,cACO基因的表达水平均表现为先升后降;在生理型不育花药发育的单核晚期cACO基因表达水平与同期可育花药相比显著升高,到二核期和三核期明显降低,ACO酶活性变化表现出相同趋势.这反映出在小麦生理型不育系中,cACO基因在花药败育关键期异常表达可能影响了花药发育过程中正常的能量供应和物质代谢,导致花粉发育能量不足和所需物质匮乏,从而导致了非遗传型花药败育现象.  相似文献   
117.
采用水、甲醇、乙醇、丙酮和乙酸乙酯等不同溶剂对整株芦蒿进行浸提,并用生菜和紫花苜蓿作为受试植物,对不同浸提物进行了化感活性的比较研究。5种不同溶剂的芦蒿浸提物对种子的萌发率和幼苗生长均表现出化感潜势,与对照组相比,0.005 g/mL的芦蒿甲醇提取物对生菜和紫花苜蓿种子的萌发具有轻微的促进作用,当浓度达到0.04 g/mL以上时,对生菜和紫花苜蓿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p〈0.05)。不同浓度的提取液对植物的化感作用强度不同,对种子萌发率、根长、芽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根据比较,甲醇溶剂提取物的化感活性最强,其是深入研究芦蒿化感物质有效的提取剂。  相似文献   
118.
为了科学施药, 合理保护和利用天敌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进行综合防治, 本研究在室内测定和比较了复配杀虫剂BtA和7种常用杀虫剂(阿维菌素、 Bt、 β-氯氰菊酯、辛硫磷、定虫隆、氰戊菊酯和丁硫克百威)对棉铃虫的杀虫效果及对其天敌中红侧沟茧蜂Microplitis mediator蛹和雌成虫的触杀毒性。采用浸叶法测定杀虫剂在室内72 h内对棉铃虫3龄幼虫的杀虫效果, 结果表明: 与其他杀虫剂相比, BtA对棉铃虫幼虫具有更高的毒性和致死效应 (LC50=0.7364 mg/mL)。将棉铃虫3龄幼虫接到用浓度4 mg/mL上述杀虫剂分别处理过的大白菜上24, 48和72 h, 发现其死亡率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在72 h后, BtA和其他杀虫剂对棉铃虫幼虫的杀虫效果之间并无显著差异(P>0.05)。BtA施药后, 随着时间的延长, 棉铃虫幼虫的死亡率也在增加。另外, 通过杀虫剂对寄生蜂中红侧沟茧蜂蛹和雌成虫的触杀毒性的生物测定发现: 与β-氯氰菊酯、 氰戊菊酯和丁硫克百威相比, BtA对中红侧沟茧蜂蛹和雌成虫的毒性较低, 对其蛹和雌成虫致死率分别仅为13.82%和7.33%。本研究证明BtA对鳞翅目害虫具有中等毒性, 而对寄生蜂中红侧沟茧蜂则具有较低毒性。  相似文献   
119.
施磷和杀真菌剂对黄顶菊生长及生理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黄顶菊为供试植物,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土壤真菌在其入侵过程中的作用,揭示黄顶菊入侵的土壤微生物学机制.试验设置5个施磷( KH2PO4)水平(50 mg·kg-1CaSO4,缺磷处理,P0;空白,不加磷处理,P1;20 mg· kg-1,P2;40 mg·kg-1,P3;80 mg· kg-1,P4),并通过施用杀真菌剂苯菌灵控制土壤真菌,研究二者对黄顶菊入侵性的影响.杀真菌剂处理显著降低了黄顶菊的菌根侵染率,抑制了植株光合作用,降低了植株生物量、可溶性糖的积累及抗氧化保护酶系统(SOD、POD和CAT)活性,在较高施磷水平时(P3、P4)增加植株全P含量,而对植株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全N含量等无显著影响.施用磷肥引起的植物磷营养状况的改变,对土壤真菌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真菌效应的发挥因施磷量不同而发生变化,在缺磷和低磷处理(P0~P2)时,真菌对N、P吸收贡献率表现为正效应;而当施磷量较高(P3、P4)时,贡献率表现为负效应.土壤真菌和养分状况对黄顶菊的生长和生理代谢均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0.
《广西植物》2012,(2):252
<正>我刊于2008年第28卷第4期539-543页发表的英文题名" Study of latex exploitation using depolymerizing compounds of microfilaments in rubber trees "(中文题名《使用微丝骨架解聚剂对橡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