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6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22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
本研究旨在通过检测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小鼠背侧海马(dorsal hippocampus, dHPC)及腹侧海马(ventral hippocampus, vHPC)神经元电生理特性的改变,探讨海马神经元的可塑性与PTSD后记忆之间的关系。随机将C57Thy1-YFP/GAD67-GFP品系雄性小鼠分为对照组和PTSD组,通过对小鼠施加不可逃避足底电击(foot shock, FS)建立PTSD模型,利用Morris水迷宫探查小鼠空间学习记忆的变化,在全细胞记录模式下检测dHPC和vHPC谷氨酸能神经元和GABA能神经元电生理特性的变化。结果显示:FS可显著降低小鼠平均移动速度、提高僵立次数和僵立百分比;PTSD可显著延长定位逃避训练中的定位逃避期,缩短定位探查训练中在原象限内游泳停留时间,延长在对侧象限内游泳停留时间;FS同时提高dHPC谷氨酸能神经元和vHPC GABA能神经元能障、绝对不应期和动作电位间距,降低dHPC GABA能神经元和vHPC谷氨酸能神经元能障、绝对不应期和动作电位间距。以上结果表明:PTS...  相似文献   
12.
张树林 《微生物与感染》1993,16(5):193-195,199
丙型肝炎病毒(HCV)特异检测方法建立后发现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抗-HCV检出率高,有人提出HCV感染有可能为AIH的启动因素之一,尤为Ⅱ型AIH。区别抗-HCV阳性的肝炎为丙型肝炎还是AIH十分重要,因两者的现行治疗措施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为探讨淋巴细胞及其亚群、NK细胞与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复发的关系,评估其预测价值,为临床评估患者预后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2021年12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中心初发首诊为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165例患儿,根据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与无复发组,评估ITP复发的影响因素,利用ROC曲线评估淋巴细胞计数绝对值对儿童ITP复发的预测价值,运用Kaplan-Meier法绘制与淋巴细胞计数绝对值相关的儿童ITP无复发生存曲线。结果:共纳入165名ITP患儿,复发率24.8%。淋巴细胞计数绝对值对儿童ITP无复发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04,95%CI为0.613-0.795(P<0.05),最佳截断值为3.21×109/L。儿童ITP是否复发与年龄、淋巴细胞计数、出血评分、ESR有关,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ITP是否复发与CD3+CD19-细胞计数、CD3+CD4+细胞计数、CD3+CD8+细胞计数、CD4+/CD8+细胞比例、NK细胞计数有关,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淋巴细胞计数绝对值可作为评估儿童ITP复发的预测指标,儿童ITP复发与初始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计数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梅花鹿甲烷能代谢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忠宽  张晓明 《兽类学报》1996,16(2):100-104
本文应用KB-1型呼吸测热装置,结合消化、代谢试验,对梅花鹿(Cervusnippon)甲烷能代谢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梅花鹿甲烷能的产生量随其采食量的增加而增加;也随着果食后时间的推移而减少,而且减少的幅度又随采食量的增加而下降;甲烷能的产生量分别占总能食入量、消化能食入量和体增热的6.61%、8.83%和10.88%;甲烷能的产生量随着日粮蛋白质水平的提高而降低,日粮蛋白质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甲烷能产生量就降低58.58kJ/d;分别以总能食入量(GEI)和干物质食入量(DMI)为自变量所建立的甲烷能(CH4E)估计分别为:CH4E(kJ/d)=0.07CEJ(kJ/d)-101.04(n=12,r=0.944,P<0.01)CH4E(kJ/d)=98.78+1.05DMI(g/d)(n=12,r=0.942,P<0.01)  相似文献   
15.
叶片阶段性白化小麦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色素突变体。本文对其白色、白绿相嵌及转绿叶片的叶绿体光化活性分别进行了测定。试验表明:(1)白化和白绿相嵌叶片的叶绿体色素合成处于停滞阶段,转绿叶片则处于色素迅速合成阶段;(2)白化、白绿相嵌和转绿叶片叶绿体的激发能传递呈递增趋势;(3)三者对绿体的PSⅡ活性和原初光能转化效率也呈递增趋势;(4)白化叶片叶绿体缺乏PSⅠ和PSⅡ外周天线色素蛋白,白绿相嵌和转绿叶片的类囊体膜多肽组分与正常叶片相近似。  相似文献   
16.
用放射配基结合法和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法分别测定氟烷对慢性缺氧免心肌β肾上腺素能受体(简称β受体)和血浆儿茶酚胺的影响。结果表明:慢性缺氧后兔心肌β受体密度明显下降,受体亲和力无明显变化,血浆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明显升高。缺氧吸入氟烷后兔心肌β受体密度进一步下降,亲和力增加,血浆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无进一步变化。常氧吸入氟烷后心肌β受体密度无明显变化,亲和力升高,血浆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反而降低。结果提示,氟烷抑制常氧兔交感神经活动而不能抑制缺氧兔交感神经活动,氟烷不改变常氧兔心肌β受体密度,但降低缺氧兔心肌β受体密度。β受体密度降低与缺氧后升高的儿茶酚胺下调β受体数目有关,同时可能与氟烷改变了缺氧心肌细胞膜脂质流动性使受体易向膜内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神经肽调节胸腺生理功能的作用途径,作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结合GDN增强技术,以30μm厚恒冷箱切片光镜下观察了豚鼠胸腺内含SP、CGRP和NPY神经纤维的定位与分布。结果发现,SP和CGRP免疫反应神经纤维在胸腺内分布广泛,呈线状或串珠状,可见于血管周围,小叶间结缔组织和胸腺实质。实质中以皮髓质交界区和髓质区纤维分布较密集,而走行于皮质淋巴组织的神经纤维相对稀疏,胸腺小体附近亦可见含CGRP神经分布。含NPY神经纤维主要分布于血管周围、小叶间隔和皮髓质交界区,仅少数分支穿行于皮质胸腺细胞之间。胸腺被膜中有上述3种肽能神经纤维分布。本研究结果表明,胸腺内有丰富的肽能神经分布,这可能是神经肽调节胸腺生理功能的重要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8.
超低能重离子注入作物育种的原初物理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原子核物理学观点出发,采用理论分析与实验测量并举的方法对超级能(〈200kev)重离子(Z≥6)注入作物(小麦)种子进行诱变育种的原初物理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注入离子本身的射程,还是次级电子,自由基扩散,高温热穗,级联原子和冲击波等次级作用范围都无法触及表皮下面的胚细胞,但注入离子在麦胚内主要元素(C,N,O,S,P,K,Ca)上激发出的特征X-射线,在其强度减弱为原来的10^-3时  相似文献   
19.
大鼠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注射兔抗大鼠血小板血清(APS)方法,建立了大鼠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模型。大鼠腹腔注射1:4稀释的APS(0.7ml/200g体重),连续3d,可使血小板数量显著降低,其降低率为81±9%(n=12),且其骨随巨核细胞增生活跃,但注射APS后对血中红细胞数和白细胞数无明显影响.在注射APS的同时,给予大鼠灌胃强的松(1mg/200g体重),可抑制APS所致的血小板减少的下降程度,并促进停止注射APS后血小板数的恢复。以上结果表明,该模型符合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理特征。  相似文献   
20.
胶质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陈哲宇何成王成海(第二军医大学神经生物教研室,上海200433)关键词胶质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多巴胺能神经元运动神经元神经营养因子是指能够促进神经细胞存活、生长和分化的一类蛋白质。胶质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GDNF),因其最初从大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