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8篇
  免费   134篇
  国内免费   487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2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刘美  马志良 《生态学报》2021,41(4):1421-1430
植物生物量分配特征的变化反映了不同环境条件下植物的适应策略,全球气候变暖正在改变青藏高原高寒生态系统植被动态和生物量分配格局。然而,到目前为止,有关青藏高原高寒灌丛生物量分配特征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研究较少。为了探究气候变暖对高寒灌丛生物量分配的影响,以青藏高原东部典型的窄叶鲜卑花高寒灌丛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高寒灌丛灌木层、草本层和群落水平生物量分配特征对开顶式生长室(OTC)模拟增温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整个生长季节,模拟增温使空气温度和表层土壤温度分别升高0.6℃和1.2℃,使表层土壤水分含量下降2.7%。模拟增温使草本层和群落地上生物量显著增加57.8%和7.2%,使灌木层、草本层和群落根系生物量显著增加42.5%、105.6%和45.6%。然而,模拟增温没有显著影响灌木层地上生物量。同时,模拟增温使灌木层、草本层和群落总生物量显著增加25.6%、85.7%和28.4%,使灌木层、草本层和群落根冠比显著增加33.2%、30.4%和36.0%。由此可见,模拟增温在促进高寒灌丛生物量生产的同时将显著提高向地下根系部分的分配比例。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高寒灌丛生物量分配与空气温度、土壤温度和土壤硝态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也表明,空气温度、土壤温度和土壤硝态氮含量解释了高寒灌丛生物量分配变异的50.8%以上。这些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部高寒灌丛植被能够通过调节生物量分配模式应对未来气候变暖。  相似文献   
182.
土壤磷(P)是植物生长必需的养分元素,也是亚热带森林生产力的主要限制元素。目前,关于不同海拔土壤P组分和P有效性的变化规律尚无统一定论,其原因主要是忽略了植被类型变化导致的P组分和P有效性对海拔的响应更为复杂。因此,以武夷山不同海拔黄山松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土壤环境因素、理化性质、微生物生物量(SMB)、酸性磷酸单酯酶(ACP)和磷酸双酯酶(PD)活性以及土壤P组分,探究土壤P组分和P有效性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随海拔降低,速效P含量显著增加,而易分解P、中等易分解P、难利用P和总磷含量显著减少。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微生物生物量磷和微生物生物量氮是影响土壤P组分和P有效性变化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随海拔降低,黄山松林土壤微生物通过提高ACP、PD活性和降低SMB含量的能量分配策略,促进更多较难分解P组分的矿化,从而提高速效P含量,以满足微生物对P的需求。因此,在低海拔地区,微生物通过能量分配策略获取更多有效P,可能有利于提高武夷山黄山松林土壤速效P的供应,但从长期来看,可能使P矿化速率提高和P损耗增加,导致P库的储备不足,不利于土壤P素养分的可持续供应。  相似文献   
183.
香根草是能够长期适应三峡水库消落带生境的少数物种之一。虽然国内对香根草的引种栽培和研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是对香根草在三峡库区消落带长期水陆周期性变化条件下的生态适应对策还知之甚少。为此,以2008年在三峡水库巫山段消落带建立的香根草引种栽培试验示范基地为研究平台,在2016年对海拔166—169 m、169—172 m和172—175 m区段的香根草的形态性状、生物量及其分配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海拔166—169 m香根草的分蘖株数、平均株高、节间数量、节间长度、叶片数/分蘖株、叶片数/丛、叶片长等各指标值均低于海拔169—172 m和海拔172—175 m,海拔166—169 m与其它海拔区段的节间数量差异显著(P<0.05);(2)海拔166—169 m香根草的根系数量最少,但根系长度最长;(3)海拔166—169 m无节间的香根草株数最多,且与海拔172—175 m和海拔169—172 m差异显著(P<0.05);(4)不同海拔区段香根草的总生物量大小表现为海拔172—175 m>海拔169—172 m>海拔166—169 m,且海拔166—...  相似文献   
184.
筇竹构件生物量积累分配特征及其与土壤物理性质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义远  董文渊  浦婵  谢泽轩  钟欢  李吉  张炜 《生态学报》2022,42(9):3516-3524
以大关县3种土层深度0-40 cm、0-80 cm和0-120 cm的天然筇竹林为研究对象,在个体水平上研究了竹子构件生物量分配特征及其与土壤物理性质的相关关系,以期为筇竹林适宜立地条件选择、适地适竹及定向培育提供的理论指导。结果表明:(1)同一土层深度,土壤含水量、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均呈现出随土层增加而增加的趋势,而土壤容重和非毛管孔隙度则呈现出随土层增加而减少的趋势,且薄土层和厚土层各土壤物理因子差异显著(P<0.05)。(2)随着土层厚度的增加,筇竹总生物量以及构件秆、枝、叶、蔸、鞭和根生物量表现出增加的趋势,且不同土层厚度差异显著(P<0.05)。(3)随着土层厚度的增加,筇竹构件枝、叶、蔸、鞭、根生物量分配相应增加,秆生物量分配则相应减少,但各处理间差异并不显著(P>0.05)。(4)土壤物理因子对筇竹构件生物量分配有着显著影响(P<0.05),单一土壤物理因子对筇竹构件生物量分配特征的重要性大小排序为土壤含水量>总孔隙度>最大持水量>容重>毛管孔隙度>毛管持水量>非毛管孔隙度。结论:土壤物理因子沿土层厚度的变化对筇竹构件生物量分配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土壤物理性质较差的生境中,筇竹会优先将生物量分配给秆,并通过减少叶生物量来响应水分缺失的不利环境,这对筇竹林立地条件选择有指导意义,即筇竹宜选择较深厚土层经营,以促进生物量积累和种群生长。  相似文献   
185.
环境中疏水性有机污染物(Hydrophobic organic pollutants,HOPs)的浓度日益增加,获取HOPs高效降解功能微生物能有效提高HOPs污染治理效率。近年来,利用两相系统促进HOPs微生物降解转化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本文重点从两相系统的结构特点及其富集HOPs降解功能微生物的原理、主要影响因素和应用情况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对两相系统在毒害性HOPs微生物加速降解脱毒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应用前景进行讨论和展望。  相似文献   
186.
为探究观赏栀子在不同遮光条件下生长和光合及氮、磷、钾(N、P、K)分配的规律,该研究对3种观赏栀子设置5种不同的遮光处理(0%、60%、70%、80%、90%),通过对观赏栀子的生长和光合及各器官N、P、K含量进行统计与分析,探究了不同遮光处理对观赏栀子栽植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60%和0%遮光率的大花栀子、80%和70%遮光率的雀舌栀子、0%遮光率的花叶栀子均长势较好。(2)随着遮光率的增加,雀舌栀子和花叶栀子的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逐渐降低,气孔导度、水分瞬时利用率在遮光率60%下达到最大值。(3)大花栀子总N量最高,器官含N量高低排序为叶、根、茎; 雀舌栀子总P量最高,器官含P量排序为根、茎、叶; 大花栀子在90%遮光率下含K量最高。综合考虑认为,雀舌栀子更耐荫蔽,适合在80%和70%的遮光条件下生长; 大花栀子次之,适合在60%和0%遮光条件下生长; 花叶栀子最不耐荫,适合在0%遮光条件下生长。  相似文献   
187.
三种笼养灵长类活动时间分配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焦点动物法和连续记录法对3种笼养灵长类活动时间分配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e和熊猴Macaca assamensis用于休息的时间多于猕猴Macaca mulatta,移动时间则相反;川金丝猴和猕猴用于理毛的时间多于熊猴。不同性别年龄组之间的活动时间分配有差异,主要表现在川金丝猴母亲用于理毛的时间明显多于成年儿子,用于玩耍的时间则相反;猕猴成年雄性的移动时间和理毛时间多于成年雌性,玩耍时间则少于成年雌性;熊猴成年雌性的移动时间多于成年雄性,与成年个体相比,幼体花更多的时间用于玩耍,而相应的减少了其休息时间。  相似文献   
188.
广西扶绥黑叶猴活动节律和日活动时间分配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2002 年8 月至2003 年7 月,对生活在完全被周围农田隔离的石山中的一群黑叶猴的昼夜活动节律和日活动时间分配进行研究。采用以群为单位的焦点动物观察法和连续记录法,每月对猴群连续10 d 跟踪观察。结果表明:3 月至10 月,黑叶猴的昼夜活动节律由8 个环节组成,11 月至2 月由9 个环节组成,移动、觅食和休息在活动节律中重复出现,晒太阳仅出现在11 月至翌年2 月。休息占黑叶猴日活动时间的比例最大,其次是觅食、移动、晒太阳和理毛。黑叶猴的日活动时间分配具有明显的月变化规律,相关性分析表明,环境温度、栖息地的食物丰富度和光照强度是影响黑叶猴日活动时间分配的主要因素。进一步分析认为,黑叶猴的活动时间分配体现了叶食性灵长类的特点,更体现了黑叶猴对北热带喀斯特石山环境的适应特点。  相似文献   
189.
2004年10月3日至12日,在新疆南部且末县塔特让乡塔里木马鹿人工饲养场对15只圈养塔里木马鹿的活动时间分配及种群的站立和运动、休息(静卧)、摄食和饮水、反刍等4种行为,采用目标及扫描取样方法进行了观察,并对各行为的发生率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圈养塔里木马鹿白天用大多数时间来休息和静卧,摄食集中于早晨和晚上,反刍行为出现在摄食后,通常在中午和下午的高温下,停止摄食活动,进行反刍.另外圈养塔里木马鹿对栖息地环境有明显的选择行为,其喜好程度依次为干土地、摄食区、沼泽地、水泥地、水沟.  相似文献   
190.
2016和2017年,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及全事件记录法,在新疆和静县巴仑台镇研究了4个繁殖巢的秃鹫(Aegypius monachus)繁殖行为。通过红外相机和人工观察,构建了秃鹫巢内育雏期的行为谱,将秃鹫亲鸟的行为划分为9类33种,将雏鸟行为划分为6类28种。结果表明,亲鸟喂食次数的最高峰出现在12:30~13:30时,随后在15:30~18:30时之间出现一个小高峰。在育雏期,亲鸟行为以护幼、观望和警戒为主,雏鸟则以休息和观望为主。将巢内育雏期分为三个阶段:育雏前期(4~5月)、育雏中期(6月)、育雏后期(7月),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检验不同育雏阶段亲鸟、雏鸟行为时间分配的差异。结果显示,育雏前期与后期之间亲鸟的行为时间分配差异不显著(P0.05),前期与中期和中期与后期之间,亲鸟的行为时间分配差异均显著(P0.01);育雏前期、中期与后期的雏鸟行为时间分配差异均显著(P0.01)。国内秃鹫繁殖主要面临食物短缺、人类活动干扰等威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